文化纵横Wen hua zong heng
文化纵横石涛绘画风格及其艺术思想浅析
○杨 乔
【摘 要】 本文概述了石涛所处时代的艺术承继与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并通过综述分析二十世纪几位有影响力的中国画画家的绘画实践,从中揭示他们对石涛绘画思想及其艺术风格的借鉴与追随。
【关键词】 石涛绘画;……师法自然;……风格;……中国画画家
石涛,名若极,明朝的宗室。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别号苦瓜、大涤子等。绘画恣意纵横、苍劲清雅、独具特色,自成一家。与弘仁、石溪、八大山人,并称为“清初四僧”。石涛的画学思想与绘画实践是视觉思维和精神世界的最好呈现,其绘画能影响至今与他丰富多变的绘画风格不无关联,其作品中可偶见倪瓒的清奇,二米的混沌及大痴的苍古,但他取诸家之长而化之,开创独特的绘画形式语言,使之画学思想超越再现,也就是表现。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又主张“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全”,即笔墨由造化中产生,还须还之于造化去。与董其昌的“自然平淡,物我两忘”的禅境不同,他则提倡“物我合一”的天然意境,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境界,使他的绘画风格更具形式感,绘画艺术更具生命力。石涛的创新精神从其画学思想中便可感知,其绘画特点的最初形成有赖于“宣城画派”梅清等人,有强烈的“新安画派”风格,他擅长独特的水墨晕染及设色技法,大胆创新,舍弃传统的青绿与淡赭色,多用绿少用青,被后人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印象派”。石涛在二十多岁就三游黄山,进行创作,现流传到日本的《黄山八胜图》册是笔者最喜爱的黄山作品之一,画面用笔精密而不纤弱,皴法严谨而不单一,墨色浑然一体,笔墨、章法、意境精致绝佳。通过游历黄山,大自然的真实感受赋予了他生动的绘画语言,借此建立了自己的绘画体系。
石涛认为“法自画生”,他的绘画风格千变万化,画法多样,致使后世许多画家极力推崇研究,强调【作者简介】 杨乔,硕士研究生。14
“画由心生”有感而发的绘画理论,其后期的作品更是风格多变,精犷怪诞。现略举一二,大家共讨。
其一,纵横排奡。这种类型的画大都笔墨纵横纸上,墨色变化分明,正如他《泼墨山水卷》中题跋:“万点恶墨,恼杀米颠”。此画彰显用点特色,万点飞舞,墨线狂放,苔点密密麻麻,随性而发,纵肆张扬,点出了一个新天地。其次是点皴结合、繁密复杂的画风。这种类型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漫山遍野都是苔点、皴擦,用笔干湿结合,多以浓点、渴点为主,圈点结合是其绘画的重要特色,最为典型代表是《搜尽奇峰图》,画面圈点融合、交相辉映,气势恢宏,自在奔腾,山体纵横交错,层层递进,空间感很强。石涛专主气势,以充沛为能,不事摹仿。然其工力卓绝,偶一回腕,几于针缕皆见,逐开黄山一派。他曾在一画中题跋:“古人写树叶苔色,……吾则不然,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其三,遒劲清新的风格。这时的笔墨成熟稳重,墨气氤氲浓淡变化丰富,设色清新淡雅温柔秀丽,以静绘景。如其所言:“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絪缊,天下之能事毕矣。”其四,简练明快。此类作品清雅秀润、行笔用墨简单归一,给人空灵冷清的感觉。正如他赠予朱耷《春江垂钓》中的题跋:“天空尽绝波澜”。其五,“截取”构图法。此法是石涛独创的、绘画中最常见、别具匠心的构图法,也是他搜尽黄山奇景悟出的,有别于“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方法,选择提炼景致中最优美、最独特的一段入画,在其境界章中所述
杨 乔/石涛绘画风格及其艺术思想浅析杨 乔/石涛绘画风格及其艺术思想浅析
清晰“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石涛绘画的风格,这种丰富多变的意境美实则反映了蕴藏在山水画背后的艺术及美学的创造价值所在,具有时代的代表性。
20世纪初始,新文化运动兴起,国内很多画家顺应时尚潮流,舍四王而改学石涛。人们重新发现认知石涛所强调“师法造化”的时代意义;从陈师曾、齐白石、傅抱石至李可染、石鲁等。齐白石曾多次推崇赞扬石涛“绝后空前”“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充分肯定其超凡的艺术才华及师法造化,大胆创新超前的思想。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主张忽视事物的外在形态而注重其内在的本质特征。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新的文化思潮使人们的思维观念开始转变,逐渐接受西方绘画,近现代画家体验生活、重视写生,承袭了石涛师造化、古为今用的理念。石涛的“物我合一”及至天然的画学思想,超越了再现客观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意念”“精神”,自然而然,画可从心,由心而生,上升超越了物体的“形”和“象”,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潘天寿学习推崇石涛,视师古传统为学习过程,但师其意不蹈其迹,把石涛纵横豪放的画意化为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凝重笔线和雄壮的结构。《梦游黄山图轴(局部)》“动态”感极强,画面简洁大气,浓墨概形皴擦,用色清爽沉稳淡雅,山石浑厚健挺,画面湿重的墨气中仍留有石涛的形迹。
黄宾虹自幼好读诗书、篆刻和绘画,因家庭条件优越,反复多次临摹董其昌、査士标等大家画迹。早年深受新安画派影响,又师法董其昌、“元四家”等,尤苦学石涛,批判继承,使其绘画特点鲜明浑朴,苍劲雄厚,气势非凡。黄宾虹的绘画讲究“浓密加多”,尤喜用渴笔、宿墨,重用“脏”墨“脏”色,皴擦多遍,层层积染,营造黑团团中透出一丝黑浓的“亮点”,更显厚重,一反明清画坛主流的萎靡清淡之状态。
张大千模仿石涛以假乱真闻名于世,后师承扩展追溯百家,融会贯通,直至后期变化发展为大泼墨泼彩,但仍可从其画作上窥见石涛奔洒狂放的笔气墨韵。临摹石涛使其深谙“师造化”之道理,曾将“临古与写生二者不可偏废”作为其格言,游历写生的足迹踏遍世界名山大川。尝试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感,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运用流动、泼洒等技法,大胆使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石色进行创作,画意融合在抽象的水墨渲染中。
吴昌硕的绘画尊崇八大、石涛、青藤、白阳诸大家。他的山水画有浓烈的金石气息,笔力雄浑。《黄山古松图》运用山水画的传统构图,松柏成林,浓墨皴染,借鉴石涛绘画的多苔点特征以及“两段式”构图,用笔浑圆雄健,笔触朴拙,苍劲有力,以干湿结合的笔法在山石中尽情抒发。
刘海粟早期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为追求创办学校。在后来的绘画艺术实践中,始终秉承完善着最初的理想。从国画到油画再到后期的大泼彩水墨,从石涛到梵·高、塞尚,虽绘画创作的材质不同,但中国传统绘画的思维观念始终在其作品中反复呈现。像石涛一样,黄山也是刘海粟的最爱,直至晚年,完成了十上黄山的梦想,后来更是醉心于雄酣泼墨的大泼彩实验,把泼彩山水画得恣意绚丽、气格雄浑,充分彰显其率性豪放的性情。
石涛既是一位有革新意识的艺术家,又是一位善于传播思想的文人精英,他的画语录开拓了一个时代的山水思想。他强调“师法自然”,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指生活、蒙养、游历、感悟,更多的是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艺术哲学,也是形而上精神的陈述。石涛作为一种山水水墨画的时代先声,也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家共有的背景。
早在石涛的时代,师造化、对景写生已成为一种绘画新方式,引领了新的时尚。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教育开始推行学院式的写实观念和方法,写生成为学院与传统教育的标志性分界。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屡屡被提升至超越纯粹具象和再现的层次。“搜尽奇峰打草稿”“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揭示了画家师法自然、将大自然的景象经过提炼综合,使视觉感悟与时空素养、情思融合,心笔相随,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合一,才能“神遇迹化”化为审美的乃至“意境”。
“搜尽奇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艺术绘画创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搜尽奇峰”是石涛通过师法古人、总结前人的绘画经验,结合自己绘画实践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现在的绘画创作有非常多的契合和指导作用。“搜尽奇峰”不应仅是简单地理解为写生、搜集素材,只看到景物的外在形态,而忽视山川的内在神韵,应注重对自然及生活的真实感受,只有“深入其理”“曲尽其态”,从而达到“神遇而迹化”的境地。不再依附于
(下转第20页)
15
“意象”林 玲/文化馆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措施
发现其中的缺陷并加以完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文化馆管理水平,同时也影响着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情况。文化馆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积极招聘、引入和培养音乐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调整现有音乐活动管理结构,尽快实现音乐专业人才对活动
[4]策划、组织及开展的主导与管理。不管是活动准备
织开展群众音乐活动,可以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同时还可以加强群众的团结意识,培养其集体精神。文化馆在组织开展音乐活动时,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同时还需要将大小型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开展过程中,要做好专业化建设,做好文化馆的管理工作,并且要调查群众的音乐爱好,在此基础上提高群众音乐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梦.浅谈文化馆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策略[J].北方音乐,2017(12).
[2]白霞.群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开展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8).
[3]陈标.浅谈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策略[J].北方音乐,2019(7).
阶段的群众爱好调查还是音乐设备采购,还是活动策划阶段的音乐创作、选择及展现,又或者是活动组织开展阶段的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分析,均需要音乐专业人才深度参与,保障活动质量,带给群众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音乐情感体验,陶冶群众情操。当然,文化馆也应当全面加强对馆员综合素养的培养,重点提高馆员音乐素养。
文化馆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机构,经过组
(上接第15页)
既有的传统与“技法”,让“法”经由心与造化的相互交融,心物统一,而自然生息出来。
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形式,是为表现而非再现的一种绘画技法,并非是为了追求临摹物象的真实性,也是山水画的本质特点之一,重意甚于重形,重主观甚于重客观,是艺术和美学的创造。作画要深入生活,观察体验,进而把绘画技法运用融合在写生和创作中。山水画不但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格调、气韵和意境,并且承载着人文领域里最深奥的情感寄托,山水意境也是画者的心境独白,借笔墨摹写自然山川之际,也在抒发内心无限的思想情怀。
艺术的魅力在于创造美,学习中国山水画,应当走进生活,去体验关注山水画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不断的探索创新艺术之美。好的艺术作品,必然不只是外在物象的模仿,而应是对客观事物的“取之精粹”。身临其境,即是山水画于本意之外的妙处所在。笔者后随老师去江西上饶写生,三月的三清山细雨连绵,虽已是初春时节,却仍是湿寒气很重,气温达到零度,星星点点的嫩绿在晶莹剔透的树挂中微露枝头,远处层叠的高山与树木被雾气笼罩着若
有若无,恍惚置身于仙境之中。在潮湿寒冷的山上写生,真正体会到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境界。湿冷的天气使画面无意中多了些许雾气和诗意,画面语汇更加丰富。笔墨中的枯笔焦墨,恰好结合了空气的湿润状态,纸、笔、墨在自然过程中碰撞、交汇、润染,使画面达到了笔墨交融、浑然一体的意境美。意识到山水及人各有其性情,只有走进生活、感受体悟自然气息,到山川中去发现自我,物我相应相合,才能真正做到师古以化之,借古以开今。
绘画创作需要体验生活,通过深入到大自然和生活中,观察、搜集所需素材,加以提炼再创造,使之高于生活,即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实绘画跟许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学开车,只有做到人车一体的境界,身体变成汽车的一部分,才能操控自如,“物我合一”。绘画同理,从师古人到师造化写生收集素材、走进生活,理论与实践结合,绘画艺术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由心生出,使绘画思想与创作过程更好地合二为一,自然而然地做到物我合一,使心相与物境统一。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