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说明(标准)

来源:画鸵萌宠网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说明(标准)

xxxxxxxxxxxxx方案

设计说明

第一章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

一、基地概况:

1、区位与现状条件

xx镇古称xx,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突出,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长江水道连接东西,焦柳铁路横贯南北,xx机场隔岸相望,雅澧、鸦来、红东三条省级公路在此交汇。XXX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九大水铁联运枢纽之一,也是国家经贸委批准的全国四大煤炭配送中心之一。

2、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2526.96平方米,地上地下总建筑面积53815.25m2,其中住宅面积42788㎡,地下建筑面积10497.56㎡;绿地率为56.4%,容积率1.92,总配建停车位429个,其中地面车位84个,地下车位345个,项目规划总户数356户;项目主体为15层二类高层住宅。

用地东、南、西三侧均为现状荒地,植被覆盖较为丰富,北临规划道路。

二、整体构思与规划原则:

1、整体构思

强调结合规划自身自然条件,同时以凸显住宅区的地域特征为出发点,根据周边现有条件、地形及房型配比、容积率、日照等要求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建筑物层数和高度,最终形成“中式风情、花园社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居住空间。

2、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1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93 2002年版)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其他国家相关的规范和规定以及业主关于本地块的项目设计任务书和提供的电子地形图及用地红线图

3、规划原则

1)以相关规划文件为依据,符合地块的控制规划要求,综合地区发展要求,协调周边相关地段,合理确定功能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2)综合考虑XXX的城市性质、气候、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将其纳入规划,并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火、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

3)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社区。4)强调中央绿地与居民的融合,以一定规模的组团绿地、带状的林荫步道和多样的小游园为主的住区绿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功效,满足不同层次的活动需求,将建筑群与绿色活动空间融为一体。

5)强调住区环境、建筑单体与群体,空间与实体的整合性。注重住区环境、建筑群体与城市发展风貌以及自然群体的协调。建筑应体现地域风格,营造出丰富的活

动交往空间,群体建筑和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小品及在期间活动的人的关系。

6)根据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基地内的现状,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

断面形式,使得住区内外的联系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和垃圾车的通行。适当结合的住区交通方式,形成便捷而环境优美的交通空间。

三、总体布局

1、整体规划布局

住区内楼栋沿规划道路依次排布,外紧内松,留出最大化的内部景观空间。建筑单体的均好性佳。形成内部纯步行空间。这样整体而有机的道路体系,既能满足住区日常管理,

又能解决食宿和出行的不同需求。

2、整体空间结构

规划结合基地形状,围绕用地形成点式排布的空间结构。用地形状为不规则多边形,规划充分利用基地边界进行建筑布局,形成连绵的城市景观视觉效果;同时引入“景观-观景”理念,将所有住宅都围绕景观花园布置,形成园在楼中,楼在园中的景观建筑层次。

各栋楼从空间景观上与主体景观步行链相互贯通,步行道也纳入整体空间格局中,使得整个规划范围内形成空间层次和空间形态的统一融合。避免了相互隔离、各自为政的局面。

四、道路交通规划

1、布置原则:首先方便住区内部与城市交通的联系,减少城市交通对住区生活的干扰,特别是快速路的穿越;其次便于整个住区的有效联系及管理;再次,尽量结合地形,减少土方量,做到经济合理。

2、系统构建

1)整个地块在北侧设置两个小区出入口,靠近地块中间位置设置1个车行及人行主要出入口,并再入口处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在规划道路上靠近地块西侧位置设置1个次要车行出入口。

2)采用人车分流交通体系,流线清晰,机动车的流线在基地内与人流最大限度的分开,机动车入口保证不影响人流活动,尽量减少地面车流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在小区内部

设置小区车行道路,地下停车库出入口设在基地入口附近,机动车进入地块后可直接下地下,整个地块总共设置2个地库出入口.停车系统以地面停车及地下停车相结合,大部分为地下停车,在外围车行道路附近设置地面公共停车位。

3、停车指标测算:

住宅按照每户1.2辆的标准来配置,配套用房按照10辆/1000㎡来配置。

五、绿地景观规划

1、绿化体系规划

地块内部的绿化结构体系为“两轴一带多点”

两轴:沿西侧和北侧两个出入口形成的两条十字型景观道路轴线;

一带:内部大面积花园形成的生态景观带;

多点:小区内部形成的多个景观组团。

2、分布绿化空间规划

分布绿化空间使小区内每个位置都有广阔的视域和独特的视角;同时使空气得到更好的流通,从而形成局部舒适的微气候。

3、绿化植被

以多样性为主,通过花草—低灌木—高灌木—小乔木—大乔木形成五重绿化空间,塑造整体大气而又典雅的气氛。同时各个组团的宅间绿地通过不同植物形成各自特色,具备标示感和归属感。

六、竖向规划

1、原则

1)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各项用地和管线敷设要求;

2)因地制宜组织地景,不得大范围改变地形或平整土地,尽量减少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

3)保护典型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严禁开山采石,乱填滥挖,保持道路交通景观系统的美感。

七、单体设计

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25-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8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5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235-2011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018-2010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13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国家及地方现行工程设计标准规范

2、设计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

2)环境整体设计,突出外部空间

3)精心布局景观,做到“推窗见景”

3、住宅平立面设计特点

1)根据业主需要,对市场分析及考虑该单体在总图上的位置和日照景观等因素,精心推敲了3房共多种主力户型,面积段涵盖110~130平米。各户型通过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等空间的合理组织,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立面造型风格新中式风格文化传承为根基,融合周边绝佳的自然景观资源,整体立面设计采用简练而又不失细节的新中式风格,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材质,营造符合枝城本地人文特色的立面感受和建筑气质。

八、消防设计专篇

1)耐火等级:高层和地库为一级,其他为二级。

2)消防车道:6米宽,住区内部环通,转弯半径满足12米,无尽端式消防车道。3)消防间距:高层最小消防间距13米,低层最小消防间距9米。

九、环保设计专篇

1)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

2)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噪声源

住宅及配套公建内淋浴及洗脸盆等排出的污水;

住宅及配套公建内大便器、小便槽等排出的污水;

建筑物的机电设备运行产生的噪音。

3)处理措施

生活废弃物的处理:由物业公司统一收集处理。

污废水的处理:直排至市政污水管。

噪音处理:设置减震器、软接头及使用低噪音设备。

十、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

1、节能设计专篇

1)总体布局以较低的覆盖率营造出较大比率的绿化空间,有利于降低表面温度;2)住宅单体以规则的形体,较小的表面积和南北向布置。门窗采用断热铝合金门窗或塑钢门窗;

3)设置雨水回收系统:小区内设雨水回收装置

4)卫生洁具采用节水型配件

5)提高电气使用效率

6) 设置空气源热泵系统以降低能耗:高层、小高层每户设空气源热泵7) 设置光伏照明设施:

高层按30%户型、500瓦/户要求配置光伏照明设施

2、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本项目设计目标为绿色建筑二星,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具体措施如下:

1)节约用地,保护室外环境不受污染;

2)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能源;

3)节约水源,充分利用水资源;

4)节约材料,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

5)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并落实到各级责任人。

十一、无障碍设计专篇

1)本项目为居住建筑,执行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

2)所有居住区道路需考虑无障碍设计;

3)物业等服务设施均设置无障碍出入口;

4)高层住宅也设置无障碍入口;

5)设置电梯的住宅,每个单元设置一部能直达每层户门的无障碍电梯;

6)地下车库设置无障碍车位。

十二、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规范

本项目按现行国家,部和湖北省颁布的规范和规程进行设计,主要有: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10(2015年版)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1)湖北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10 (1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14)湖北省地方规范及规程等

2.建筑及其他专业相关图纸、建设单位要求及工艺要求 二、材料

1.混凝土:地下室混凝土拟采用C35,抗渗等级P6。上部住宅混凝土拟采用C35~C30,楼面结构混凝土拟采用C30。混凝土均采用预拌混凝土。

2.钢筋: 钢筋应符合GB50010-2010的规定。竖向构件及梁纵筋、楼板钢筋采用

HRB400级钢筋,箍筋以HPB400为主。

3.填充墙:结构填充墙采用轻质、环保绿色材料,具体见建筑说明。

三、建筑分类

四、荷载:

1.楼屋面活荷载

按照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要求取值。

住宅:起居厅、餐厅、卧室为2.0kN/m2,阳台为2.5kN/m2,一般卫生间为2.5kN/m2,带浴缸卫生间为4.0kN/m2,楼梯为3.5kN/m2,上人屋面为2.0kN/m2,不上人屋面为0.5kN/m2。

商业:3.5 kN/m2;地下室顶板绿化4.0 kN/m2,消防车道及登高面为20kN/m2。2.风荷载

xx市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45kN/m2,高度超过60米时,承载力计算时风压增大1.1倍,地面粗糙程度按B类。

3.雪荷载

按50年一遇,雪荷载采用0.45kN/m2。4.地震荷载

地震设计参数如下: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建筑场地类别及地震分组按勘探结果选定,地震反应谱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实行,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为0.05。

5 地下室水浮力:待地勘后确定。

五、结构体系及抗震设计

本工程设一层地下室,上部为15层高层住宅,局部一层配套,住宅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楼面均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上部住宅竖向体型基本规则,无大尺寸的内收和外挑,抗侧力构件上下基本连续贯通,高层楼面有较大的开洞,应控制各项尺寸,避免超限。低层框架,其抗震等级为四级;高层住宅,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

六、基础设计:

1. 基础类型和地下室抗浮设计:

地基基础设计待场地勘探后选用合适的基础类型和地下室抗浮类型。

2. 基坑支护及降水

基坑应由专业公司进行围护设计,施工中应采取措施,减小对周边道路和建筑的不利影响。

七、计算程序:

本工程计算程序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低层及高层结构集成设计系统V3.1版-SATWE核心的集成设计”。结构整体分析采用空间杆一壳元墙元模型。

第三章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16)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15)

《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DB33/1105-2014)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

甲方的具体要求、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设计标准、规范等。

二、生活给水系统

本工程水源采用市政自来水。自市政供水管网引入一路DN200给水管供给本项目生活用水。从室外生活供水管接出DN150给水管作为生活水箱的补给水管,相关用水量数据统计如下表。

本项目生活供水采用市政供水与无负压供水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地下室及低层配套用房采用市政供水。各不同性质用水单位及各户设置独立水表计量。

生活水量统计:

竖向分为二个加压供水分区,高区和低区:低区2F-8F,高区:9F-15F。各供水分区分别设置独立的无负压供水设备。

住宅楼每户单独设水表计量,水表均出户设置。部分水压大于0.20MPa的入户管水表前设支管减压阀减压。

按节能要求本项目高层和小高层要做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设于专用设备平台。

相关技术参数:N≥0.96Kw,制热量≥2.4Kw,V=150L(200L),辅助电加热 1.9Kw,配用热水循环泵。

三、消防给水系统

本工程消防水源为市政自来水。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供水保证。自市政供水管网各引入一路DN150给水管供给本项目消防用水。按小于120米间距在环状管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以满足整个区块消防取水要求。

本工程室内消防供水由消防水池联合消防、喷淋水泵供给,地下室汽车库、高层住宅、配套用房内均设置消火栓给水系统,地下汽车库、自行车库设置喷淋给水系统;消火栓及自动喷淋供水系统均各自独立。本工程按同一时间只考虑一次火灾的建筑群设计,消防用水量统计如下:

在最高楼屋面设置18T消防水箱一座,地下室水泵房内设置180m3消防蓄水池一座、消防增压稳压设备一套及消防泵、喷淋泵各两台,从室外消防供水管接出DN100给水管作为消防水池的补给水管。

消火栓泵参数:Q=36m3/h,H=100m,N=75kW*2(一用一备)。

喷淋泵参数:Q=108m3/h,H=60m,N=37kW*2(一用一备)。

消防增压稳压设备参数:Q=3.6m3/h,H=26m,N=1.1kW*2(一用一备)。

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在内部接成环状,消火栓给水系统竖向不分区。满足底部位消火栓栓口静压不超过1.0Mpa,动压超过0.5Mpa的楼层采用减压稳压型消火栓。消火栓按两股水柱达到室内任何保护部位设置,每个消火栓处均安装报警按钮。每幢楼附近设有水泵接合器。

在设置喷淋系统的各个防火分区的横干管上安装信号阀以及水流指示器,其与湿式报警阀连锁,并与设置于地下室水泵房内的喷淋泵沟通,进行喷淋加压供水。并设有水泵接合器二套。

消防初期火灾由设在屋顶上的消防水箱联合消防增压稳压设备供给,当消防泵开始运转以后,增压稳压设备停止工作。

各建筑各楼层按规范要求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四、排水系统

本工程室内外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废分流制,室外采用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与生活废水一道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餐饮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纳入污水管,阳台设废水管,排水接至室外污水管网。地下车库排水采用潜水泵提升后排入室外污水管网。

本项目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放,区域内雨水量参照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008

.1

)

546

.

31

+

(

lg

476

.

53

+

694

.

57

=

t

P

i

式中:i—暴雨强度(mm/min)

p—设计降雨重现期,屋面P=5a,室外P=3a;

t—降雨历时,屋面t=5min,室外按实计算确定。

屋面雨水采用重力雨水排水系统,由雨水斗收集后,经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收集管网。小区绿地内的雨水采用地面径流方式排入草地,室外道路和广场上设雨水口收集雨水,雨水汇集后排入雨水管网。局部区域结合景观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通过绿地回渗地下,补充地下水量,并有效削减峰值雨水径流量。

按《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本项目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75%,对应设计降水量为21.3mm,且应按每万平方米建设用地不小于100立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本项目设置下凹式绿地,并在室外设置埋地式模块调蓄水池,地块内雨水经有组织收集、弃流后进入雨水收集池。部分雨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室外绿化浇灌及景观水池补水等,处理后的回用水水质须达到CODcr≤30mg/L,SS≤10mg/L,并符合相应用水部位的水质标准及卫生要求。

五、管材

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管采用球墨给水铸铁管,橡胶圈接口。室外排水管道管径小于等于D500的管道采用加筋U-PVC管,采用橡胶圈承插连接;管径大于D500,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缠绕管,均采用内套管粘接。

住宅区室内生活给水采用钢塑管,DN<100 丝扣连接,DN≥100 沟槽连接(泵房内法兰连接);户内给水管采用PP-R管,热熔连接。消火栓管、自喷管采用无缝钢管和镀锌钢管,DN<80丝扣连接,DN≥80沟槽式连接。

六、卫生环保及节能措施

卫生及环保措施:

1、生活给水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供水泵采用低噪音节能型水泵。

2、水泵房设置于地下室内,避开住宅投影范围,泵房内水泵基础均设置减震装置,减少设备震动,进出水口均采用柔性连接,有效减少震动、噪音外传。

3、排水采用雨、废、污分流体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废水管网。

节能措施:

1、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配套用房用水由市政管网供水直供保证。

2、用水点限压限流,加压供水合理分区,并采用减压阀等方式控制各楼层入户水压不大于0.20Mpa。

3、设置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节水及其它措施:

1、不同用水单位及系统设置独立水表进行计量,消防水箱、消防水池、需补水的设备机房均装设水表。

2、给水采合理分区,尽可能减少管网漏失。

3、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卫生器具和配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2014的有关要求,用水效率等级达到2 级。

4、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不低于75%控制,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按不大于0.6控制。

5、地块内设置雨水收集、调蓄、处理设施,处理后的雨水供绿化浇灌、景观补水用。

第四章暖通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有关规范及标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湖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16);

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15);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2011);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

2、建筑条件图

二、设计范围与设计参数

1、根据使用要求,本设计的内容分为:

(1)空调设计

(2)通风设计

(3)消防防排烟设计

2、室外计算参数

A.建设地点∶xx市XXX

B.室外计算参数: 按GB 50736-2012中xx地区标准气象参数选用:

三、空调设计

1、本工程高层住宅采用分体空调,建筑预留室外机位,设备由业主自理,冷凝水有组织排放。

2、物业及配套用房均采用分体空调,建筑预留室外机位,由业主自理,冷凝水有组织排放。

四、通风设计

1、设备机房、地下汽车库、地下自行车库、卫生间等均分别设机械通风系统,通风量按下表计算:

2、住宅卫生间由建筑专业预留竖向成品排气风道,排风通过竖井在屋顶高空排放,每层接管处设置逆止阀。

3、住宅厨房排油烟由建筑专业设置专用的防倒流排油烟竖井,并预留各户排油烟管道接入孔洞,户内通风设备及管道由业主自理。

五、消防防排烟设计

1、地下汽车库设计与平时排风系统合用的机械排烟系统,防烟分区不大于2000平方米,每个防烟分区设一个机械排烟系统,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不应小于《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2014中表8.2.4的数值,排烟经竖向管井排至室外。汽车库坡道入口自然补风,无坡道的防火分区设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50%。地下汽车库消防风机均设于风机房内,排烟风机入口设排烟防火阀,280℃关闭,并联动关闭排烟风机。

2、地下大于500方非机动车库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防烟分区60m3/m2.h 计算,自行车坡道入口自然补风,无坡道的防火分区设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50%。消防风机均设于风机房内,排烟风机入口设排烟防火阀,280℃关闭,并联动关闭排烟风机。

3、大于20米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防烟分区60m3/m2.h计算,排烟口离最远点不大于30米。

4、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60m3/m2.h计算。

5、地下室设机械排烟的区域均设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按不小于排烟量的50%计算。

6、不满足自然排烟要求的合用前室或前室、防烟楼梯间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机设在屋顶。

7、满足自然排烟要求的合用前室或前室、防烟楼梯间均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

方式。合用前室满足每层可开启面积不小于3平方,前室满足每层可开启面积不小于2平方,防烟楼梯间足每5层可开启面积不小于2平方。

8、地上靠外墙房间均采用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方式,可开启面积不小于房间面积2%,可开启高度不低于消防验收要求。

9、防火设计

通风管穿越机房、楼板、防火分区处均设7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排烟管穿越机房、防火分区处均设280℃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10、空调、通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厚度国标按中、低压级)。室外消防排烟风管、正压送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厚度按国标高压级),室内排烟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厚度按国标高压级),与可燃或难燃物体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150mm,或外包50mm厚自带铝箔离心玻璃棉板作隔热层。风管材质及制作、安装应满足《通风管道施工技术规程》JGJ141-2004要求。

六、节能设计

1、本工程空调、通风设备选用高效节能产品,有关能耗指标均满足GB50189-2015《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DB33/1092-2016《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中的规定。

2、普通机械通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0.27[W/(m3/h)];新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0.24[W/(m3/h)]。

3、空调风管绝热层热阻值不小于0.81m2.K/W。

4、地下汽车库采用定时启动装置控制排风机的启停,节约风机运行能耗。

5、分体空调所采用的产品应取得中标认证中心节能产品的认证,能效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2021.3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45中2级的要求。

表8.2.1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规定值:

表8.2.2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消耗效率(SEER)规定值:

6、多联式空调(热泵)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制冷综合性能系数须大于下表限值:表 8.3.1 多联式空调(热泵)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

7、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剂按照《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分类》GB/T7778-2008选用环境友好的制冷剂,如R410A,R407C等。

七、环保设计

1、废气处理:

(1) 地下停车库尾气由排风管道引至建筑屋顶排放。

2、噪声控制:

(1) 所有空调通风系统设备采用低噪声设备,当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在经系统自然衰减的情况下仍不能达到允许噪声标准时,在系统上装设消音设备以保证所产生的噪声不超过规定标准。

(2) 风机等设备安装均设隔振减振措施。

(3)通风设备机房、设备夹层均由土建专业隔声降噪处理,机房采用防火隔声门。

第五章电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2-2009)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3-201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20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1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2011)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33/1092-2016)

本设计根据建筑提供的方案设计图纸、各工种提供的用电容量、业主对设计要求及国家规范作依据而进行设计。

二、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范围有: 照明系统、电力系统、变配电系统、建筑防雷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三、供电电源

本工程由I类汽车库、二类高层住宅及配套公建组成,其中地下室消防用电负荷、生活加压水泵、潜水泵等属一级用电负荷,二类高层住宅的消防电源、公共照明、客梯等属二级用电负荷,其余用电负荷为三级用电负荷。

本工程电源采用10KV高压二路双重电源供电,电源引自供电局10KV开闭所。

四、小区变配电系统

1、变电所设置:本工程在地块内设置2座变电所,独立设置,大小分别为18m*10m*4m、12m*10m*4m,(电缆夹层完成面至梁底净高3.5m+电缆夹层层高1.5m)。

2、本工程按小区住宅地下总车位数量的20%预留慢充充电桩容量;地上访客停车区预留1~2个快充充电桩容量;慢充每个10kW,快充每个60kW。

3、物业管理、住户用电、慢充充电桩由就近公变供电,其余由物业专变供电。

4、电表箱位置:高层电表箱均集中设置;当有地下室时电表箱、电缆分支箱安装在地下室计量间;没有地下室时设与地上一层。计量间需GPS信号覆盖。

五、低压配电系统

在各住宅楼内设住宅配电间,住宅照明及动力电源引入配电间后向各照明或动力用电负荷配电。

在住宅楼各单元强电井道内设电缆桥架,每层设层电表箱,对每套住宅设一户一表计量。各住宅单元电梯、风机及楼道照明等公共用电设公用计量表计量。各配套公建的电源引入处均设用电计量表装置。

各住宅内设户内配电箱,住宅室内线路采用电线穿PVC管暗敷。

小区内住宅照明及配套公建照明配电按有关规范执行。各户住宅内设置灯头、翘板式照明开关、普通插座、空调插座、电热水器插座等。

功率补偿:在本小区各变电所的低压侧集中设置带有自动投切装置的无功补偿电容器柜,补偿后低压侧的功率因数为不小于0.95。

计量方式:各住宅楼内每户一表,各住户设单独户内箱。户内箱分若干路出线。每套住宅均设电源总断路器,并可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具有漏电保护功能。配电线路敷设:高压10KV电缆由当地供电部门定。高层住宅采用WDZA-YJY系列低烟无卤阻燃电缆,沿地下室主桥架接至各单元楼强电井内垂直干线接

线箱,垂直干线采用分段空气密集型插接式母线,呈树干式供电至用户电表箱。配套公建由相应的变电所放射式供电。室外配电线路采用WDZA-YJY23型电力电缆直埋地敷设,室内配电线路采用WDZA-YJY型电缆可按实际情况沿电缆井、电缆桥架或穿管等敷设,或者采用BV电线暗敷设。消防设备的线路均采用WDZN-BYJ或WDZN-YJY型电线电缆。其中一级负荷和消防负荷电缆在同一桥架敷设时须采用金属防火隔板隔开敷设。

六、照明系统

照明设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楼梯间、前室、走道、变电所、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及其它重要的设备机房等场所设应急照明灯,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走道安装疏散指示灯,并当正常照明电源发生故障或火灾断电情况下,应急灯、疏散指示灯自动点燃。

各主要场所照度标准及LPD值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照明光源均采用高效光源(T5日光灯和节能灯),灯具均采用高效灯具,气体放电灯具均采用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达0.9以上,镇流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照明采用分区、分组控制,在白天自然光较强或深夜人员很少时,关闭一部分或大部分照明。七、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

本工程建筑物分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沿屋面层四周女儿墙设避雷带并在屋面上装设避雷网格接至引下线,屋面上所有金属物件均应与避雷带焊接。

利用柱内两根( 不小于16)主钢筋作为引下线,施工时标注记号,保证上、下串焊正确,通长焊接,搭焊长度不小于100mm,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大于25米。引下线在距室外地坪0.5米处柱表面,预埋100×100×10钢板,柱中引下线可利用预埋钢板和人工接

地体相连或做接地电阻测试用。人工垂直接地体顶端距地0.8米,间距不小于5米。水平连接线连接在垂直接地体顶端。

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采用TN-C-S系统。建筑物内防雷系统、高低压配电系统、计算机系统、电话系统及弱电系统采用联合接地系统,利用建筑物基础地梁内两根不小于D12的主筋焊接连通成闭合环状作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 1Ω。

本建筑物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将电缆的金属外皮,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与建筑物基础接地装置作总等电位联结;凡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PE线等均需妥善接地并作总等电位联结;在水泵房、设洗浴的卫生间等潮湿场所,设局部等电位连接。以保证人生安全。

八、消防

所有消防设备的配电均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二路电源分别从专变低压配电系统的两段母线上引来,消防设备的配电线路均采用阻燃型耐火电线电缆,并按消防

规范的要求进行敷设。

本工程设计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在18#楼一层配套用房内设消防控制室,内设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主机,地下车库按规范设置感烟、感温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防电话、消防广播、输入输出模块等各种消防设施,各楼内设消火栓按钮,从而保障各个大楼及地下车库的消防安全。

所有公共活动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出入口均设置疏散指示灯,公共走道、楼梯间及

前室、消控中心、变配电房、主要动力机房、地下车库、电梯机房等场所设事故应急照明。

九、节能

本设计采用10KV供电(深入负荷中心),在地下一层靠近负荷中心处设10/0.4KV 变配电所,尽量缩短低压供电半径;采用SCB13型节能变压器供电;配电电缆采用铜导体,按经济电流密度确定导体截面,减小供电线路上的电能损耗;配电三相负荷尽量平衡,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在10/0.4KV变压器低压侧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使10KV侧功率因数达0.92以上;选用谐波电流限值满足规范《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2012要求的用电设备,在需要的部位设置有源滤波装置和在电容补偿柜内加装电抗器以抑制谐波,降低谐波造成的电能损耗。公建部分照明、动力及空调分设计量,在各单元配电间内分设住宅公共部位照明、动力的计量表,随时掌握耗能情况。

各主要场所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及其它规范执行照度、照明功率密度、显色指数:

照明光源均采用高效光源,灯具均采用高效灯具,荧光灯的灯具效率不低于:

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及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当选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时,配置电容补偿,使其功率因数不低于0.9;气体放电灯功率因数大于0.9。各场所照明设计考虑充分利用自然光,灯具按照平行于窗户方向以列为单位开启;疏散指示灯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公共区域照明采用分区、分组设置,根据外部采光条件以及按人流量等进行实时有效地控制;地下车库照明采用多个回路交叉配电,根据使用情况可均匀的调整亮度,达到节能的目的。部分路灯或庭院灯采用太阳能作为照明能源。部分住宅采用一键断电措施。

公共部位计量表具采用数据远传功能的多功能表,为能耗监测预留接口。

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采用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对水泵、各类风机、电气照明及其它用电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实时监测,以实现最优化运行,达到集中管理、程序控制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工程高层30%的户型要做每户500W 的光伏发电照明,联排每户500W 的光伏发电照明,具体由专业厂家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