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与抗战时期的重庆南开中学
[摘要]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创造了一系列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在抗日的特殊时期里,他创办了重庆南开中学,成为战时中学教育的楷模。本文从张伯苓的生平述起,讲述了南开中学的创办过程、爱国教育、严格管理、体育教育等几方面的内容。以期对今天的中学教育有参考和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张伯苓;重庆南开中学;启示
张伯苓,(1876~1951年),字伯苓,天津人,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自1898年主持严氏家塾始,他先后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重庆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因日本侵略华北,为不致因时局变化而使南开教育中断,1936年,张伯苓毅然决定在重庆沙坪坝创建南渝中学以“续南开生命”。抗战期间,重庆南开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且,在张伯苓的关心、指导下,该校继续继承和发扬此前南开的优良传统,成为巴蜀大地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1 “允公允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因此,重庆南开中学自建立后即以爱国、救国、建国为宗旨,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指导思想。在他看来,“公”是无私无我,“能”指实干苦干。“允公”是大公,只有“允公”才能高瞻远瞩,发扬集体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是做到最能,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才能建设现代化国家。“日新月异”则是希望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能够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为激励南开学子,学校体育场旁边的坡地上用草植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非常醒目。在此校训指导下,学校进一步提出五项“训练方针”: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体组
织、重视道德训练、培养爱国力量。
抗战时期,重庆南开中学时时践行着“公”、“能”,真正做到了“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当时日军公然以重庆南开为军事演习目标,面对可恶的敌人,张伯苓毫不畏惧,巧妙开展各种反日活动。而张伯苓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南开人。每到黄昏,学校吹降旗号时,大家都会停下手头上的事情,不约而同地止步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不仅如此,平日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都与爱国教育密切相关。有一次,地理老师讲“大豆”。老师首先讲述大豆产于我国东北三省,有食用、出口、制造工业品等功效。但是,日军占领了该地,抢走了大豆。目前还大举进攻我国,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接着又描述战场形势。最后告诫大家为挽救民族危亡,奋发图强,夺回国宝!还有一次,学校学生合唱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台上的歌手,饱含热泪,台下的观众,泣不成声。此外,学校还采用“沙磁区学术讲演会”等具体、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从思想上爱国,用手指触摸中国,真正地把爱国思想落到实处。
事实证明,重庆南开的爱国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当时,国家招收空军去国外作战时,重庆南开的很多同学热情响应,不少学生在抗战中光荣牺牲。
2 “以德育为万事之本”。重视学生品德培养
重庆南开中学有个远近闻名的“镜箴”,对学生的面容、心态、衣着、姿态等都做出严格的要求。在重庆南开,行为不检、晚自习说话、内务劣等、衣冠不整、出言不训等将受到警告处理;私出校门则记大过;考试作弊立即张榜开除。三个警告等于一个小过,三个小过等于一个大过,三个大过将被开除。_4’严格的品行教育造就了学生不一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由于学生的家境相差甚大,其中既有显贵政要的子女,也有贫苦大众的孩子。所以学校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穿校服,吃食堂,不得拿自己的家境在别人面前夸耀。因此,在重庆南开,大家互不攀比,只看重真本领,一切都要靠自己。经济学家茅丁轼回忆说:“学校从不趋炎附势,校园里绝对没有任何特权的气氛。”而张伯苓常常通过身边的点滴小事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
为加强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庆南开中学采取了多种形式:其一,通过文史教材、哲学精品、历代文学、经典古训等讲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二,通过组织“辩论会”使学生不沉迷于自我盘算、自我享乐,而是教育他们胸怀宽广、目标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其三,开设“修身课”。学校每周约请不同学科的知名学者和不同派别的政治名人来校讲课,内容涉及国际大局、世界观、人生观、科学技术、抗日救国、天文地理、修身养性等多个方面,通过其中所蕴含的国难兴邦的道理和人生哲理来砥砺学生的品行。当时,周恩来、冯玉祥等都曾亲临给学生讲课,张伯苓也经常亲自授课。
3 严格学校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张伯苓强调科学教育,认为必须坚持完整的教学制度,才能使教学质量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平,也才能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实现“允能”的目标。
3.1严把教师关。首先,严格聘选教师。张伯苓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偶像,使学生心慕之,形仪之。故他主张“必须学行并茂,资质和学力兼长者,始能入选。”其次,严格培训新教师。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合格后才给聘书。反之,予以解聘。第三,加强平时考核。学校通过巡视上课情形、抽查学生作业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正是由于严把教师关,重庆南开的教师多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所任教学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且业务、人品皆优。
3.2严把学生关。
3.2.1招生方面:南开有着严格的淘汰制度。约1/3至1/2的学生毕业前会被淘汰。另外,学校明确规定:坚决不录取入学考试不及格的考生。如果不及格考生仍然希望在南开读书。必须交学费、助学金,只有考试及格后才能转为正式生。战时。很多国民党官员希望成绩差的子女能到重庆南开求学,便托人求情。在为公为私不好完全拒绝的情况下,张伯苓便说:“行,我准他(她)进来,不过要是一学期或一学年后功课不及格,就得淘汰。”言出必行,绝不通融。
3.2.2教学内容、方法方面:重庆南开的教育内容丰富,基础知识、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公民课”上的表决训练、乃至仪态等都是学校的教育内容。另外,为确保教学平稳、高效进行,学校坚决执行教学计划,并根据不同情况,分科分级确立各班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所以,虽然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要求严格,但由于教学方法恰当、高效,再加上体育、文娱等丰富的课余生活相伴,学生在学习真本领的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思考、讨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短短的中学时光却使学生深深爱上学习,他们学得愉快,不少人成为日后的精英。
3.2.3考试方面:南开坚持严格的考试制度(平时考试、学期考试与学年考试相结合)。若考生考试作弊,必挂牌处分。期末考试有两科不及格者,一律留级。另外,学校还实行累计留级制,若学生一二年级某门功课不及格,那就算作两科不及格。必须留级;若以后该门功课及格了,算做“过关”,否则,将被淘汰。此法激励了学生为“脱险”而奋力拼搏。
3.2.4教学设备方面:南开重视图书馆、实验室建设。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众多,教具、标本、挂图、实验器材十分齐全。实验课上,每两个学生就有一组实验仪器,每班每一周
就可以做一下午实验,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3严把管理关。抗战时期,重庆南开中学教学秩序,俨然如非常时期的“世外桃源”。而这一切又与张伯苓严把管理关不无关系。有诗为证:
“学生一律要住读。平时无事勿外出。
男生发式最简单,人校一律光葫芦。
女生齐耳剪短发,不烫不鬈向下梳。
初中男女童军装,紫白领巾土黄布。
高中女生蓝旗袍,男生灰麻军训服。
皮带绑腿军训帽,教官带着学步走。”
也正是如此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南开中学的升学率常保持在90%以上,有些学生高二时就能考入名牌大学;有些毕业生的数学水平与大学二年级的水平相当。这在南开也不算罕事。据不完全统计,南开学校所培育的近60名两院院士中,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者达25人,占42%,而在其他行业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者更是多如繁星。
4 倡导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张伯苓作风民主,以身作则。其民主作风和民主管理的思想与实践,在重庆南开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常说:“学校一切事,不是校长一人号令,应大家共同商量,所以要大家
同负责任。有了此种力量,才能一致地奋斗。”他号召“师生参与,同负责任”,创造和采取校务委员会、学生课外组织联合会等多种形式,实行切实的民主管理。定期召开会议,就校务提出议案,形成决议。此外,“膳食委员会”、班干部等都由学生民主选举、民主参与,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也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不仅如此,他还常常约请学生到家中座谈,认真了解他们的志向、兴趣爱好,并征求他们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重庆南开中学是民族危亡时期弦歌不断的摇篮之一,也是大后方首屈一指的中学名校。即使在烽火连天的特殊时期,也始终保持着完善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学质量。它为抗张时期的中国乃至新中国培养、输送大批“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南开人。是我国中学教育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