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开时月未圆: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花未开时月未圆”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呢?作家唐浩明的《曾国藩的人生智慧》讲座给我们讲述了曾国藩这种有别于他人的人生追求境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国藩是一名农家子弟,却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他一介书生,却实现了封建社会男人的最高理想。究其原因,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毕生研究曾国藩的唐浩明总结了曾国藩八个方面的人生智慧。最后一点是“盈虚消息”,这也是曾国藩一生所追求的那种人生境界:“花未开时月未圆”。
经过23年的苦读,曾国藩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仕途人生。但是,为了实现他人生更高的理想,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开始修身励志。他首先做的就是挑自己的毛病,当时曾国藩30来岁,这个年龄的人自身毛病自然不少,比如,自以为是、没恒心、好名、好利、心胸狭隘等等。经过老师的指点,曾国藩记住了五个字:诚、敬、静、谨、恒,并开始往这五个方面修身。曾国藩后来能连升四级可以说与他的修身励志密不可分。
尽管在仕途上曾国藩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曾国藩并不想按部就班,他胸怀大志,善于抓住机遇,比如太平天国动乱后,曾国藩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湘军。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曾国藩的军队并不顺利,赢少输多,可是曾国藩一直没有放弃,这与他百折不挫的坚毅性格有关。在建立湘军后的很多年里,曾国藩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他自己也曾几次想投河自杀,可是最终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成功打败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一次次成功与他一生完成三变有很大的关系。他从最早的文学爱好者,演变成修身理学的实践者,再从理学实践者变成雷厉风行的法家实践者,最终又变成顺其自然、以柔克刚的道家实践者。等到太平天国平定、功成名就后,曾国藩选择了功成身退,这也
55
是他按照道家的人生哲学为自己选择的道路。曾国藩还有一大人生智慧,就是他的平实拙诚。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为天下之至拙,可胜天下之至巧;为天下之至诚,可胜天下之至伪。曾国藩喜欢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投机取巧。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有很独到的见解,并懂得识人用人,这为他的军队储备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也为他自己寻找了很好的接班人,比如李鸿章、左宗堂等。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是每次他都能平稳度过,这与曾国藩所追求的“花未开时月未圆”的人生境界有关,也就是“盈虚消息”,即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幻的状态,追求完美其实并不完美,或许欠缺更好。其实我们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追求完美的那个过程中享受的,而不是等到结果时享受的。比如我们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可是等到新年真的到来的那天,我们原先那种盼望新年的激动之情反而淡了,可见,我们所享受的最美的状态是新年还没有到的那段时间。再比如,我们经常盼着花园中的鲜花开放。在鲜花完全开放前,它是含苞欲放的花蕾,花蕾一天天的在变大,我们一天天充满希望地等待花儿的开放,可是等到有一天花蕾完全开放了,其实这离花儿凋谢的日子也不远了,为此,给我们最美最有希望的那段时间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的那个时段,等到花全开月全圆时,其实离人生的凋谢期已经不远了。
就如唐老师所说,曾国藩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懂得人生哪个状态最美好,为此在他事业达到顶峰时,他选择了功成身退,这样的选择让他后来有了很好的归宿,并且在百年之后得到了后人无限的敬爱和仰慕。而如果当时他听从他人的建议,起义造反,或许就不会有那个被后人所敬仰的曾国藩了。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