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橄榄岩
手标本号:No. 101 产地:张家口 产状:玄武岩包体
岩石为绿色, 色率100,半自形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橄榄石为主,辉石次之。
橄榄石:95%,浅黄绿色为主,少量颗粒呈橄榄绿色、浅褐黄、褐绿色、绿黑色,粒状,2-3mm为主,晶面玻璃光泽,透明;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明显。
辉石:5%,褐黑色,短柱状~粒状,1~2mm为主,可见解理,解理面上玻璃光泽。
岩石新鲜,无次生变化。
命名:中粒辉石橄榄岩
薄片号_____
镜下结构特征:
岩石为中粒半自形~自形等粒镶嵌结构。
构造特征:块状构造
橄榄石:85%,无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短柱状,粒径2-2.5mm为主,具一组不完全解理,多数仅见裂纹,最高干涉色III级兰绿,平行消光,在消光位附近可见环带结构,
二轴晶(一)2V≈85°。
普通辉石:7%,具很浅的绿色调,半自形短柱状,粒径2mm±为主,正高突起,可见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于90°,柱状切面上仅见一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黄,斜消光Ng∧C=44°±,二轴晶(+),2V大约等于60°。
透辉石:8%,无色透明,半自形短柱状,粒径2mm±为主,正高突起,可见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于90°,柱状切面上仅见一组较密集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橙红,斜消光Ng∧C=40°±,二轴晶(+),2V大约等于56°。
副矿物:尖晶石:1%±,褐黄~褐绿色,自形,正极高突起。正交偏光镜下为全消光,均质体。
次生矿物:
滑石:1%,淡绿色,正低突起,沿橄榄石颗粒边缘,裂缝内部分布,正
交偏光下可见为垂直裂隙壁的细小纤维晶体,I级黄及以上的干涉色。
次生变化:
橄榄石发生了弱滑石化,沿颗粒边缘及裂缝变化。
矿物形成顺序:
橄榄石,普通辉石,尖晶石—蛇纹石。
岩石名称:
中粒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二)橄榄紫苏辉长岩
手标本号:105 产地:山东济南鹊山 产状:侵入岩
岩石为暗灰色,色率约55~60,半自形中粒等粒结构。矿物颗粒一般在 2-4mm 之间,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 辉石:50%,褐黑色,粒状-短柱状,粒度多为2-3mm左右,可见正交的两组狭窄阶梯状解理,其上具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斜长石:40%,灰白色,板状~板柱状,粒径2-4mm左右,可见完全解理面,少量颗粒见聚片双晶纹,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次要矿物:橄榄石:5%,浅褐黄绿色,透明,粒度较小,1-2mm左右,无解理,硬
度大。
黑云母:≤2%,褐黑色,鳞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珍珠光泽强,硬度小于小刀。
岩石较新鲜,未见次生变化。
定名:中粒橄榄辉长岩。
薄片号:
结构特征:半自形中粒等粒结构,平均粒径2-3m。普通辉石与斜长石粒径近等,同为半自形,含量相近,构成典型的辉长结构,局部具反应边结构,为辉石构成橄榄石的反应边,角闪石构成辉石的反应边,显微均一构造。
构造: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斜长石:45%,半自形,板柱状,大小在3.5×2mm左右,无色透明,正低突起,具完全解理,聚片双晶发育,用卡钠联晶法测得牌号An=56±,为拉长石。
普通辉石:35%,短柱状,半自形,粒径约在1~3mm,单偏光下微带淡绿或淡褐黄色调。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90%,柱状切面见一组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黄,Ng∧c=44°,具简单双晶及聚片双晶,部分辉石内部具希列构造。
次要矿物:紫苏辉石:5%,他形~半自形粒状-短柱状,具多色性,Ng=淡绿色,Np=淡玫瑰红,可见两组正交解理,二轴晶(一),短柱状面平行消光,最高干涉色I级橙红。
橄榄石:10%,他形粒状,正高突起,有不规则裂纹,最高干涉色三极蓝绿,部分与辉石构成反应边结构。
角闪石:2%,绿黄~褐绿,多色性明显,两组完全解理,夹角56度。
黑云母:1%,片状,一组完全解理,多色性及吸收性强,Ng=绿褐色,Np=淡黄色,平行销光,最高干涉色II级红。
副矿物: 磁铁矿:≥1%,黑色,不同名,自行粒状,可呈现包裹体出现。
磷灰石:≤1%,无色透明,正中突起,一级灰干涉色,可呈包裹体。
矿物生成顺序:磷灰石-磁铁矿、橄榄石、紫苏辉石、普通辉石与拉长石、角闪石、黑云母。
岩石定名:中粒橄榄紫苏辉长岩。
(三)角闪安山岩
手标本号:No 213 产地:北京昌平 产状:熔岩层
岩石呈紫红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10%±,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含量上各占一半。
斑晶:斜长石:4%,灰白色,板柱状,大至5mm,小至1mm,有时可见聚片双晶和完全解理;
角闪石:6%,绿黑色,长条状,大小在2-5mm左右。
基质:紫红色的隐晶质,致密,含量>80%。
岩石新鲜,为见次生变化。
定名:角闪安山岩
薄片号:
结构特征:岩石具斑状结构,基质具安山结构。角闪石斑晶具暗化边结构。
构造:气孔构造、块状构造
斑晶20%
角闪石:12%,自形长柱状,大小不等,大者可达2×3mm,有的颗粒受熔蚀而变浑圆,褐红—黄红的多色性,可见暗化边结构,可见两组{110})完全解理,夹角56°,最高干涉色II级橙黄,在此切面上测得Ng∧C=10°(为玄武闪石)二轴晶(一),2V=70°左右。
斜长石:8%,宽板状~板柱状,较自形,粒度1.5×2.5mm左右,受绢云化影响而变得浑浊不干净,可见聚片双晶,用⊥(010)晶带消光角法Np′∧(010)=25°,属An=37的中长石。
基质: 80%
斜长石:77%,长条形,大致呈半平行排列,局部较平行。用微晶法,测得Np′∧a=5~8°(正值),属An=32-35的中长石。
赤铁矿:1%,尘状、微粒状,反射光下呈樱红色,使基质呈红色调。
玻璃质:2%,部分脱玻化,干涉色很低。
次生变化:斜长石蚀变后产生绢云母化,呈浑浊状。
定名:角闪安山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