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样帮助孩子处理好早晨的例行事项? 2、 孩子吃饭拖拖拉拉怎么办? 3、 孩子挑食怎么办?
4、 孩子脏兮兮的到餐桌上来吃饭,怎么办?
5、 孩子什么事情都以“忘了”来敷衍家长,怎么办? 6、 孩子的衣服和发型品味和家长截然不同,家长怎么办? 7、 怎样让孩子维持清洁?
8、 怎么样让孩子会处理厨房杂事? 9、 怎么样让孩子学会厨房以外的杂役? 10、 帮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1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12、 孩子爱发火怎么办
13、 孩子写作业比较慢怎么办? 14、 家长可以贿赂孩子吗?
15、 怎样向孩子解释怀孕和生育问题? 16、 怎样和孩子谈论性的问题? 17、 孩子迷恋网络怎么办? 18、 孩子撒谎怎么办?
19、 孩子拿人家东西怎么办?
20、 孩子对学校满腹牢骚,家长怎么办?
21、 如果孩子尝试了饮酒和吸烟,家长怎么办? 22、 我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疗吗? 23、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炫耀自己? 24、 怎么样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25、 怎么样做到更加有耐心?
26、 我们怎么样培养孩子耐心的品质? 27、 孩子不合群,家长怎么帮助他? 28、 我们该限制孩子使用电话吗? 29、 孩子沉溺电视,家长怎么办?
30、 我们是不是该担心小伙伴对孩子的影响? 31、 家长怎么样对待孩子的出言不逊?
32、 为什么孩子会喜怒无常,家长该怎么办? 33、 怎么样处理孩子的体重问题? 34、 怎么样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时尚? 35、 孩子不听家长的劝告,怎么办? 36、 怎么样教育孩子更有礼貌?
37、 大人的个人问题应该对孩子公开多少? 38、 怎样鼓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讨论? 39、 怎样帮助孩子面对父母离婚的现实? 40、 怎样帮助怕输的孩子?
41、 怎样帮助胆子小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 42、 怎样教育孩子尊重别人? 43、 怎样帮助孩子们和平共处? 44、 孩子总是哭闹,怎么办? 45、 孩子骂人,家长怎么办? 46、 怎样对待孩子说脏话?
47、 孩子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家长怎么办? 48、 孩子喜欢玩刀和枪,家长怎么处理? 49、 孩子说“我恨死你了,爸爸/妈妈!”家长怎么办? 50、 孩子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家长怎么办? 51、 家长怎么鼓励孩子?
52、 孩子总是要买玩具,怎么办?
53、 家长打骂孩子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吗? 54、 怎么样训练孩子整理他自己的物品吗? 55、 过多的赞扬会起副作用吗? 56、 孩子总是黏着我,我该怎么办?
57、 孩子在商场里什么东西都想要,怎么办? 58、 如何处理孩子跌落和其他玩耍事故? 59、 家里来客人,孩子就喜欢耍“人来疯”,怎么办? 60、 孩子怕打针,怎么办?
1、早晨的例行事项
比如起床、穿衣、吃早餐、离家上学 常见的处理方式:
为孩子早晨的例行事情忙碌:一次一次的叫孩子起床,帮助孩子穿衣,提醒这事那事,连哄带骗、协助、唠叨、威逼、强迫地推出门 推荐的处理方式:
给孩子一个闹钟,示范如何使用,告诉孩子说你希望他能够自己起床、穿衣、吃早餐和出门上学。
孩子、父母或者某一个人都可以准备早餐,但是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要吃什么。如果孩子不吃早餐,自认的后就事挨饿,所以能自然的主导他做一项决定:让自己有时间吃早餐。
如果孩子上学迟到,让他从老师那里体验到迟到的后果(在开始计划之前,先和老师沟通,取得老师的配合)。如果孩子是搭车上学,而却因东摸摸西摸摸的没有赶上校车,和你的后果处理是让孩子走路上学。(不要开车送孩子上学,这会是特殊服务,而孩子会觉得有人开车松塔去学校比搭校车更好。)如果考虑到交通安全或其他的危险情况,为了孩子走路的安全,父母有两种选择:
1, 改变早晨的例行事情:如果孩子喜欢早餐而且不愿耽误吃早餐,可以规定不论说愿意花时间吃早餐,他到餐桌
之前要先穿好衣服,整理好要带的东西;如果孩子无所事事的吧时间浪费掉了,只剩下很短的时间,就告诉孩子今天没有时间吃早餐了,明天早一点就有机会。
2, 允许孩子留在家中,要有一定的条件:建立一项政策,只有生病,孩子才可以不上学而留在家中。如果孩子决
定留在家中,你可以家丁他感觉到不舒服,孩子就得躺在床上直到第二天早上,其他孩子放学回到家里的时候,他也不可以起来玩,因为他生病了。
如果你预料到孩子会把你卷入他要不要躺在床上休息的权力争斗中,你就需要改变方法。允许孩子留在家中,但是把他当作还想在学校里一样,都不要和他打交道,知道他如同正常时候从学校回到家中的时间为止。中午,孩子要自己处理自己的午餐,因为对你而言孩子不是在家中;你也许想去逛一下商店买点东西,或者拜访邻居都是可以的。当然,这样做要看孩子的年龄是否大到可以单独一人留在家中。 理由:
如果你把孩子在早晨的例行事项揽到自己身上,孩子就不会学习如何负责任,而且会期望别人去负责。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求丰富的早餐,所以可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学习到什么对他们最好――孩子很快就会厌倦留在家中生病,或者肚子一人。
2,吃饭拖拖拉拉 常见的处理方式:
不断的叫孩子来吃饭,不断的说教,大家都吃完以后再喂孩子吃饭,或者不给他吃,让他饿着肚子睡觉。 推荐的处理方式:
让孩子对自己吃饭的事情负责,告诉他们开饭的时间是一定的,家长会叫他们吃饭一次,而来不来吃饭有他们自己决定。如果他要出门玩耍,告诉他们开饭的时间,并告诉他家长不会出去叫他,而要自己负责注意时间。如果孩子回到家,大家孩子吃,孩子也可以吃;如果大家吃完了,他就吃不到饭了,要等到下一顿。如此,他们会体验到饥饿的自然后果,到底要不要准时来吃饭,或者不回来吃饭,都留给他们自己选择。 理由:
继续呼唤孩子多次,或者看不到他们再饭桌旁,就出去找他们,正是给他们无限期的服务;说教或者潜质他们,则会逐渐损坏亲子关系。如果全家其他人都吃完了饭,再喂他做食物给他吃,也是提供特殊服务,就无法教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孩子挑食
常见的处理方式:
提醒,哄诱,说好说歹要孩子每种东西吃一点,特别给他预备他爱吃的食物,要什么给什么,利用甜点做酬赏。
推荐的处理方式:
把饭菜预备好,摆在桌上,不要替孩子夹菜,让他们自己决定要不要吃,只要不吃掉别人的份,要吃多少也随他。孩子们应该要明白,要到下一餐才会再有东西吃,中间没有零食可以吃。
只要有任何问题牵涉到吃饭,应尽量不备零食,就不会为了孩子偷吃零食而引起冲突。 理由:
吃是身体的功能,不应该会成为争战的题目,强迫孩子吃某一样食物会造成怨恨和增加孩子对此一食物的厌恶。成人都会承认自己有些东西不爱吃,依相互尊重的原则,也不应该期望孩子每一样食物都爱吃。
另外为孩子们准备特别的食物,只是给孩子一种印象:他们有特权。然而,孩子们的喜好应被考虑,他们可以帮助计划一周的菜单。为了有变化,其他家人也可以吃一些孩子所喜欢的食物,其他的食物则可以包括父母所喜爱的;或者每一位家庭成员可以依照其所喜爱的食物安排一餐。
利用甜点作为酬赏,只会增加孩子们对正餐的怨愤,并教他们为了得到所希望的结果,可以用行为来换取贿赂。
况且甜点如果是家中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吃甜点的权利不应该被剥夺。
4、脏兮兮的到餐桌上来 常见的处理方式:
说教,送孩子离开餐桌去弄干净。 推荐的处理方式:
告诉孩子如果他们要到餐桌来,就必须干干净净的,如果他们来时是手脚、衣着脏脏的,只要移开他们的餐具,平和的告诉他们说:“我看你还没有准备好要吃饭。”不再多说,直到孩子弄干净才把碗还他。如果这一餐结束时,他们还没有弄干净,就设想他们这一餐不吃了,告诉他们下一餐要尽力、同时要防止他们吃零食。 理由:
清清洁洁的到餐桌来是孩子的责任,你以坚定的行动,冷静的移开他们的餐具,并让他们决定是否想吃饭。
5、什么事情都以“忘了”来敷衍家长 常见的处理方式:
提醒,哄诱,唠叨,威胁,处罚,不计较了。 推荐的处理方式:
这当然要看谁是受害者而定。如果孩子忘记的事对你毫无影响,就不要插手管,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有什么后果。例如:他们忘了带书,忘了带中饭钱到学校里去,后果会发生在学校,所以这并不是你的问题。
要是忘了的事会影响到你的权益,那问题就是你的了。你就要看情形来设计一个可行的后果反应。
理由:
照理来说孩子之间或孩子跟别人之间的事,你不应该插手去管。这一点可能不容易做到,可是只要想一想
到底问题是属于谁的,就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了。不断的提醒只会妨碍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孩子长不大,依赖性高,跟父母不断提醒孩子该做的事是有关系的。
6、衣服和发型 常见的处理方式:
替孩子选衣服,摆好了让他们穿;管制头发的长度、式样、什么时候要梳理等等。 推荐的处理方式:
如果是你负责采买孩子的衣服,让孩子发表意见和参与挑选如果你对衣料、配色等有意见,就要在购买的时候提出你的设限,准许他们自己选。如果有需要,在平常有机会的时候,可以教他们一些配色和衣料的常识。孩子如果坚持要穿一些不搭调或不合时令的衣服,不要跟他争辩,他的衣服不搭调,自有朋友或同学会跟他说;要是他穿了不合时令的衣服,让他有机会体验一下不舒服的滋味(当然,如果在严寒,可能导致感冒或危险的情况则应令当别论)
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应该给他一笔衣服基金,让他在预算之内,可以自己选购喜爱的衣服。 可是父母对孩的穿着还是有权可管的。比如如果要到公共场所去或出席某些场合,你可以规定孩子要穿着哪一类的衣服,在衣橱中指定某一类的衣服让他们挑选。如果你预期孩子们在这件事上,会跟你来一场权利斗争,就要事先安排一个帮你照顾孩子的人,并跟孩子说明清楚,应穿什么样的衣服,不穿的话就留在家里,有人会来照顾他们,还有几点钟要出门。如果到时候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就表示他们要留在家里,你可以打电话叫照顾孩子的人来。这时候,孩子们可能会急急忙忙的去穿衣服,准备出门,你必须告诉他:太晚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他们既然没有做到约定的事,就表示他们想留在家里,只好等下一次机会再说了。
至于发型与打扮方面,比起别的挑战,发型和打扮还算是小事了。我们是建议孩子自己选自己的发型,决定自己要怎么化妆、打扮。
但是,如果要带她们到公共场合去,你就有权规定你所要求的条件了。 理由:
每一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一套服装和打扮的时尚,容许他们有选择服装和发型的自由,可以帮你表达你对他们品味的接受和尊重。这样,对亲子关系的改善有好处,因为在小事上争执,会使大事上的处理变得更困难。
7、维持清洁
常见的处理方式:
训话,提醒,羞辱,命令。 推荐的处理方式:
刷牙:因为口腔的气味很难闻,特别是含糖和淀粉的甜食对牙齿很有害,你可以让他们选择,是放弃甜食,还是要刷牙,一直到他们愿意自动刷干净为止。
洗澡:有两种合理的后果可以采用。你可以跟孩子说,干净的衣服不可以穿在脏的身上,然后让他们自己决定是要穿脏衣服,还是要穿干净的衣服。如果他们选择穿脏的衣服,自有同学和朋友会注意到,会提示他。你也可哟以告诉孩子,他们有权利可以不洗澡,你也有权利不闻脏汗味,如果他们不愿洗澡,你就可以让他们决定是要洗,还是要离开你的跟前,不让你闻到汗臭味。 理由:
清洁的习惯,不是靠父母的负责来养成的,孩子要受到不清洁的自然后果,才学得会清洁的价值。
8、厨房杂事
常见的处理方式:
提醒,哄诱,威胁,发怒,算了,干脆替他做。 推荐的处理方式:
排碗筷、洗碗、倒垃圾等杂务,都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学习责任感,让他们对家里有贡献。这在家庭会议中可以提出讨论,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杂务没做完,就不用餐;做完了才用餐。举例来说,碗筷没摆,饭菜就不端上桌,洗碗槽没有清理,碗没洗,就无法做晚餐。
把你的意图向孩子说明清楚,然后彻底实行;杂务没做完不能用餐,当然也不能吃零食、点心等。要是孩子不理睬,或者同样的情形又发生,你们夫妇可以出去吃饭,让孩子自己决定要怎么办。不要太管是哪个孩子该负
责这项杂务,孩子们可以一起负担这个责任,一起把厨房清理干净,让父母可以备餐。
如果孩子太小,你不能把他们单独留在家里,又请不到人替你看,可以在孩子睡了以后,把菜叫到家里吃。 理由:
家庭的成员要分工合作,才会发挥效果。父母尊重孩子,就不要唠叨;尊重自己,就不要替他们做杂务,也不必跟着孩子一起饿肚子。
计较哪一个孩子该做哪一件杂务,只会让孩子之间产生竞争,因为它暗示有个“坏”孩子,没把事情做好。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们当做一个手足群体,彼此负责,彼此督促,彼此合作。
9、厨房以外的杂役 常见的处理方式:
提醒,哄诱,威胁,发怒,算了,干脆替他们做,扣零用钱。 推荐的处理方式:
像倒垃圾、整理旧报纸、回收瓶罐及垃圾分类等杂役,有一个可行的督促办法:那就是分配给他们做,他们不做,你做了就可以向他们收费,而这个费用是你们事先商量好的。比方说:该洗车,他们不洗,就表示愿意雇别人来替他洗;跟孩子说你愿意洗,可是你要向他们收费,因为洗车不是你份内的事,然后商量要收费多少,工作什么时候应该完成。如果在约定的时间内,他们还没做成,就表示他们要雇你去做,做好了以后,在下次的家庭会议中,把账单交给他们。 理由:
如果从孩子的零用钱里扣钱,错误的暗示他们为家人服务,父母是该付钱给他的。相反的,向他们收取服务费,则表示他们不肯做的事,只好雇别人做,当然要付出代价。基本上,我们不主张让孩子做家事是要给钱的,毕竟,父母做家事也没人付钱给他们呀!孩子们共同分享家中的权利与义务,这是应该的。
9、孩子不爱劳动怎么办?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现代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生活写真。父母和祖辈本出于对他们的怜爱,却养成了孩子们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其长远的后效应如何,往往是年轻的父母们所未曾预料的。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资料:
1.从社会学角度看: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特伦学者花费了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两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人的个体成长也需要劳动和制作。因为劳动和制作需要动手,手上大量的神经束通向大脑,促进脑神经元的发育和完善;还因为劳动和制作,肯定伴随思维和想象,必然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自古以来都把「心灵」和「手巧」连在一起,相互促进。
3.中国的古训: 《弟子规》的开篇就强调孩子的教育方针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个四体不劳的孩子很难想像能真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和同学。又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可叹的是我们现代的孩子们大多数都在不知不觉地长浮华。
《论语》中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闲居不善」的训诫;印光大师也有谆谆的教诲:「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
4.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着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类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作家务,给不给他机会承担一些事务真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而这些应该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必要手段和培养自立利人意识和能力的良方。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就介绍几个例子供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参考:
1.给孩子服务家庭的机会:固定分配给他们倒垃圾、扫地、拖地、洗碗、洗袜子等家务,在向父母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理家的辛劳;在劳作中他们掌握了做事的程序、做好的要领,这种能力可以在各种场合互相迁移。
劳作过程的描述和体会不也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吗?
2.让孩子出去取报纸、周末买早餐、持卡缴水电、电话费、给邻居送物品等。锻炼孩子与他人和谐交往、周全处事的能力。笔者的朋友一次非常感动地告诉我,一日丈夫出差,她自己发烧卧床休息,又赶上电表卡上的字用光了,家里停了电……她读三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后,不仅持卡去银行买电,还带回挂面给妈妈做晚饭,并向爸爸电话汇报家里的情况。她感叹地说,关键时刻孩子真能承事啊。其实这一切也都离不开父母日常的点滴培养。
3.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她的书中对此也有很具体、精彩的描述:
「婷儿3岁起,就开始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务,都是由她出面去办。有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排队,也是由她上前去向服务人员和排在前面的人说明情况,请求得到优先照顾。这些事,婷儿每次都办得很成功。为了不让婷儿产生道德观上的混乱,我事先已经教过婷儿:“用欺骗或耍赖的办法插队,是令人讨厌的自私行为。如果排队确实有困难,应该正大光明地请求帮助,只要你说得清楚需要帮助的理由,人们一般都会让你优先的,因为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你说不清楚,那我们就只好不办这件事了。”婷儿十分清楚“加塞儿”和“请求优先”的区别,每次得到照顾,都忘不了真心诚意地向那些好心人连声道谢。
我让婷儿从小多做事,并不是因为需要她分担家务。我这样做的唯一理由是:多动手、多办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培养具有其它训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比如说,我教婷儿洗袜子时,就谈论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婷儿协助我做菜时,就谈论糖或盐的溶解、浓度,味道和味蕾的关系等等。我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不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办事能力,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 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 孝敬老人,也许就从帮他们倒垃圾开始,
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架, 初涉帮助邻朋,可能就从给他们代领报纸、牛奶开始……
自责是巨大的力量
一位16岁的叫杰森的少年,一次开车载着父亲,去18英里外的一个地方。要知道,他刚刚学会开车,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他开车把父亲送到了目的地,说好下午4点再去接他父亲。
然后他到了附近一个加油站,把车放在了那里。因为他还有好几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他决定去加油站附近的剧院看电影。不料,他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之中,以至于忘了时间。等最后一部影片结束的时候,他看了看手表,下午6点。他迟了整整两个小时!
他想,父亲如果知道他一直在看电影的话一定会非常生气,肯定不会再让他开车了。他决定告诉父亲车出了一些毛病,需要修理,于是花了太长的时间。
很快,他把车开到了他们约定的地点,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地等待着。他首先为他的迟到道了歉,再告诉父亲,他原本是想尽可能快些过来的,但是,无奈车出了点毛病。 父亲看了他一眼。而这眼神,他将永远不会忘记!「对于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失望,杰森。」他父亲低沉地说。
「噢,你说什么呀?我讲的全部是实话。」杰森仍强辩着。
父亲又一次看了他一眼。「当你没有按时出现的时候,我就打电话给加油站,问是否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告诉我你一直没有去取车。所以,你瞧,我知道车根本没有任何毛病。」
一阵负罪感顿时袭遍了杰森全身,他羞愧地承认了他去看电影的事实以及迟到的真正原因。父亲专心地听着,一阵悲伤掠过他的脸庞。
「我很生气,不是对你,是对我自己。你看,我已经认识到,如果这么多年你仍然感觉你必须对我撒谎的话,作为一个父亲我其实是很失败的。我的失败是因为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和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走回家去,并对这些年做错的事情进行反省。」
「但是,爸爸,从这儿回家有整整18英里,天已经黑了,您不能走回去啊!」他的恳求,他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语言都是徒劳的。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弥漫的道路行走。他迅速跳到车上紧紧跟着父亲,希望父亲能回心转意停下来。他一路上都在祈祷,默默地向父亲抱歉,告诉父亲他是多么后悔、难过!但是,父亲根本不理会他,继续沉默着,思索着,脸
上写满了痛苦……
整整18英里的行程,他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5英里。
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痛苦,是他所面对过的最令人难过、心痛的煎熬。然而,这却是他生命中所接受的最成功的教育。自此,他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当孩子有错时,是责怪孩子,还是自我反省?事实证明,教育者深切的 自责,其对心灵的震撼不可估量!
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的问题确实与父母的教育有关联。无疑,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父亲,不单向地指责孩子的过错,而是回观自身,从自己的心行上找缺失,可谓是溯本求源,标本兼治,因而才有如此强大的作用!
教 子 慎 于 始
中国人自古就讲求「慎于始」,如教子慎始于胎教、教媳慎始于初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为人父母者,此刻应以奠定孩子的根基为主,故需谨慎地教育引导。根扎得不稳,对往后的人生有莫大的影响。
为便于家长了解「慎于始」的方法和益处,我们举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购物教子
妈妈带着小女到市场买菜。孩子第一次见到市场中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玩具,吵着这也要买,那也要买。缠着妈妈,坐在地上不肯离开。妈妈不答应,孩子就大哭大闹。此刻,妈妈很生气,想不到第一次带出门,就给她这么难堪,暗忖往后再带出门怎么办?于是就决定干脆不买菜了,总得想办法在她第一次无理取闹时,教育她、引导她,让她明白这是错误的。
于是,领她到广场水池边,并狠狠地瞪着她说:「今天到市场是来买菜的,不是来买玩具的,你自己想想家里玩具已经那么多了,你还吵着买,这样做对吗?要哭就坐在这里继续哭吧!妈妈不理你。等你哭好了,想通了,再来找妈妈。」于是妈妈迳自离开,走到约三十公尺外的大树下,静观孩子的动静。
其间有路人过去关心,怎么有一个孩子在这里哭呢?远远地就传来妈妈的声音:「那是我的小孩,别理她!」 一小时后,孩子擦干眼泪,缓缓地回到妈妈身边,揉揉眼睛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吵了。」
妈妈摸着她的头,轻轻地抚着她的肩膀,并告诉她:「好孩子,到商场是不能随意要这、要那,因为人家会笑她的妈妈没有把她教好。你希望作一个不乖的小孩吗?」
小女回答说:「不要,不要。」妈妈接着说:「如果下一次再犯,我会处罚得更严重。因为作不对的事情,要记住:哭闹是没有用的!好,现在我们去买菜吧!」
不一会儿的功夫,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菜,妈妈露出喜悦的微笑,小女儿也绽放笑脸。母女俩手牵着手幸福地漫步回家。
孩子第一次上市场,很容易受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东西的吸引,吵闹着要玩具是很常见的。如果第一次妈妈不忍心看她哭,迁就了她,以后就不好控制了。
这个母亲很明智,她深知「慎于始」的重要,宁可不买菜,也要让孩子明白道理,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此事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观念。作错事、无理取闹是不能纵容的,不是用哭闹可以得逞的。做父母的也要禁得起她的哭闹。有一位儿科医生曾经说:「小孩哭过三小时后,就没有兴致再哭了。她的哭闹无非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这个母亲因为读过这句话,在关键时刻就用得正着。
因此我们教导小孩不但要临机应变,还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同时父母也要有耐心,与她比耐力。真正爱护孩子不能一味地袒护和纵容。千万不可有:「她还小,什么都不懂」的错误观念。
由于这位母亲懂得一切「慎于始」的道理,此后孩子也懂得跟随父母外出不能随心所欲乱吵,这位妈妈也深深体会到商场的诱惑太大了,非必要尽量不带孩子购物。虽然孩子才三岁,但透过这次的教训,也渐渐懂得如何自制了。
人生的道路,有无数个开始,走好每个第一步对孩子是多么的至关紧要,对他们未来的方向和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慎于始」是我们祖先智慧的总结,父母们,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