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走进了误区。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质的培养影响着整个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出于对学生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相关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注重强调学生在思维上的进步以及在数学实际中的应用。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应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实践表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较深。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好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注重对难点知识的点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章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有哪些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有哪些方式,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等。学生经过自学、讨论后,顺利地回答出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对新型教育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最适合的方法与道路。
一、当前数学教育的问题
当前的数学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加上教学任务的不断加重,许多教师很难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图1
(1)分析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2)说出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3)说明该半岛七月份的气候特点。
最终,学生通过作答该题目,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还可以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区域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针对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应做好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的学习,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给日常教学工作提供指引。另一方面,要做好教学经验的总结,明确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践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将考试分数作为划分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一方面,教师应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要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渗透至相关教学环节,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扎实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地理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地理例题时,应有明确的目标(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分析、解答以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丹.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J].黑河教育,2018(12):22-24.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31深度关注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32▲2019年第20期(总第344期)1.脱离教材很多数学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教学时,不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总结和提前筛选,然后再向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再加上脱离教材,使学生无法自学,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能力,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是当前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从而养成针对数据进行思考的习惯。2.六种核心素养的联系六种数学核心素养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在具体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直观想象与数学运算得出数学结论,最后通过数学抽象延伸出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这就是一整套的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利用。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了探索事物本质、追求真理和创新的意识,塑造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急功近利,不注重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不注重基础的教学与练习,在教学中只注重对考点和易考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其他不容易考的或基础的知识点一般不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是一种阻碍。
三、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1.课堂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持久、深入的求知欲。而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欲望,从而真正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A版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着规则图形,让学生对规则几何体进行观察。同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不规则的几何体,让学生通过对规则几何体和不规则几何体之间三视图进行比较,掌握几何体三视图的普遍规律,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3.大量使用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是当前数学教学最实用和最常见的方法。大量的习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但是过犹不及。很多学生经过大量的题海战术之后,很容易被这些固定的解题方法禁锢思维,从而造成自身逻辑推理能力的减弱。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
1.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目前,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有六种,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种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具备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数学抽象思维主要是根据物体的具体背景抽象出一般的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对其进行表述;逻辑推理是通过归纳、类比和演绎推理等方式得到数学结论;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直观想象是通过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运算则是在明确运算对象后,根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数据分析能力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时,数学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在学习数学抽象的同时,学生也能学到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归化和转化思想。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将这种转化思维运用到其他学科,从而对各学科形成最根本的认识;逻辑推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力,掌握推理的基本形态,增强论证能力与数学交流能力,构建知识体系;数学建模架构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直观想象是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运用意识,提升其数形结合能力;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数学运算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运算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数据分析已经
2.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表达
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发言权和选择权,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更好、更多的方案。例如,在教学人教A版《概率》一章时,关于概率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讨论,了解概率的概念,继而引申到生活中的概率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发散思维,联系上一章“统计”知识的基本概念。学生通过概率和统计之间的联系,会对数据分析有初步的了解。这种不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验的过程,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建立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数学抽象能力。
3.向学生展示思考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思考的过程,并且给学生讲述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思考,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结合教材,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造一条宽阔而又平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平生.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