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众手机消费的感性选择分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大众手机消费的感性选择分析

摘 要:由于消费社会的迅猛发展,消费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表现形式,以致影响或反映出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结构等都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其中很多变换使得个人、组织和团体等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个人行为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社会学尤其为重要。本文选择了手机这一时代科技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商品,力图通过对个人手机消费行为中感性选择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阐释个人消费过程中影响其感性选择的因素。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行为;感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 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276-02 一、感性选择的相关研究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论述的中国人的选择方式,以土为本的中国人在开展社会活动时,虽然不像亚当·斯密所论经济人那样合规律地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不像西蒙和科尔曼等人所论社会人那样能科学地处理信息、合理地调整个人同组织的关系、有效地预测行为的影响与结果,但是,中国人也不是反原则、反规律、仅靠本能冲动开展社会行为的。中国人靠的是亲情关系、熟悉联系,

并且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人行事是有规则的,只不过中国人行事的规则不是普遍化、概念化的原则,而是作为传统和经验而发生作用的“礼”。

著名学者刘少杰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感性选择,以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的时代为背景,对个人行为中的感性选择展开了深入研究,他曾经将感性选择行为的特性归纳为:选择意识具象化;选择目标综合化;选择路径伦理化;选择根据经验化;选择秩序传统化等。个人感性选择成为超越传统理性选择的突破口,并成为新时代消费生活中个人行为的主导趋势。 二、感性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消费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质量、价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激活心灵的魅力,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因此,“满意”与“不满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反映了个人的内心活动过程。 (二)消费者的需要动机

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以需要为中心的。人类的需要使人们为了延续和发展声明对某些客观事物的需求和欲望。徐金灿认为在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中,需要和动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

人们的购买行为都是由购买动机引起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又是以其需要为基础的。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以需要为中心的。消费需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服务等的要求和欲望。它是推动消费者进行各种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在原因,是消费行为前的一种心理倾向。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推动个体寻求满足,是需要目标的直接原因和动力,因此动机和消费行为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三)参照群体的影响

1、1942年社会学家海曼最早使用了参照群体这一概念 他认为参照群体是指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所以他的参照群体概念强调了能用来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且解决问题的参照点。后来凯利把参照群体化分为为了自我评价而被用作比较标准的群体和被当作个体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源泉的群体,提出了参照群体的规范性影响的观点。总体看来,参照群体具有规范和比较两大功能。

2、从符号价值看,社会整体对消费者个体的影响

宏观社会行为与微观个体行为的关系指的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以及生活世界中具体的行为方式如何产生的问题。这也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重要的现实问题。符号互动理论着眼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互动过程,认为社会组织是不固定的,没有互动,社会组织就不会存在。社会是一种构成现象,源自个体间的调适性互动。米德认为社会实体既在本身内部互动也与其所处环境有所互动。主

张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会竭力调整自己行为,以便于他们在所处的情境中与他人达成协调和稳定的调和。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分析人性产生与互动形态之间的联系。互动不仅仅是人类行为实体社会发生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互动是通过“显著符号”实现的。 3、社会学家对于消费现象和消费行为的解释深刻的打上了社会理论中行为理论的印记

行为理论场域的硝烟同样弥漫在消费社会学的消费行为分析中。法国社会学家博得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现代资本主义是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产和消费的主从关系倒转过来,因此,博得里亚认为我们不能再从个体心理和生理需要或者社会地位角度来定义和解释消费行为,而应该将消费行为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关系购建方式。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消费是一种实践,使形成区隔的手段、地位和阶级群体,通过消费模式区分开来。同时消费实践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并不直接产生和决定于社会结构的位置。实际上,消费成为确定社会群体差异性的手段。布迪厄认为,社会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对于消费模式的选择具有很深的影响。如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于消费趣味是不同的,同时消费实践还受到资本的影响。消费行为模式视所拥有的资本总量和构成而定。因此,消费者对与消费模式的选择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非传统经济学或消费行为所认为的所有消费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人的消费行为还受

到特定场域的影响。当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多样的,因此,在不同的场域里,人的消费模式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可见,布迪厄对于消费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现实性。

三、手机消费行为中存在感性选择的原因

首先,手机作为一种现代的通讯工具,在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中变的越发重要,而这种重要性本身成为人们选择性行为忽略理性因素的原因,因为当重要性成为一种普遍的情况下,重要性本身就没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了,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感性选择行为。 其次,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了社会群体的分化,作为商品消费的主体----消费者群体本身也发生了较大的分化,这些分化导致了基于个人特质的理性选择的分散,大量的消费者在日常的消费选择行为中被时尚、习惯、感觉等影响,失去了对理性选择意义的追求。

另外,手机本身的变化也是导致在手机消费选择行为中出现大量感性选择情况的原因之一,因为手机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用性工具性到时尚性生活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使得手机更加地贴近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顺应了人们对感官等刺激的追求,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向体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的。

最后,手机消费行为中的感性选择的普遍出现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问题,是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与心理的体验和进步相

结合所反映出的问题。 四、现实意义

从个人手机消费行为感性选择的研究基础上,以本文研究视角为出发点,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感性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日常特性。刘少杰曾经将感性选择行为的特性归纳为:选择意识具象化;选择目标综合化;选择路径伦理化;选择根据经验化;选择秩序传统化等。本文分析了感性选择的这些特性的存在和意义,比如个人选择手机时对使用功能的逐渐淡化和对时尚等辅助功能的日益重视,从而放弃抽象的思维活动而直接在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直接观察中展开自己的感性选择活动;在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同学、同事、家人以及同乡朋友的意见而不是一个专门的理性思考过程;更加依赖于选择者的亲身经历或亲身的体验感受或心理的比较满足感等而不是对信息的审慎分析或对利益的精密计算等等,这些具体的表现都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消费行为—手机消费行为中真正地观察、发现、认识、分析和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感性选择行为及其社会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个人选择选择行为的本质。

感性选择是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真实的现实基础,以之为基点来考察、研究、设计、构建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要肯定感性选择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深入研究感性选择的结构功能、内

外矛盾、发展规律、展开形式以及同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的关系等。用真实理解它的社会理论引导它同理性选择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建构,促进人们自觉地在新的历史形式下,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展开新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05)48-53.

[2]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5/12/701.html.

[3]杨善华、谢立忠.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9-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