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 .Sci.Bul1.2010,16(5) 43 突出特色调结构创新发展促增收 一岳西县发展特色农业的成效与对策 焦丰宝 (岳西县农业委员会,安徽岳西246600) 摘要:对岳西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发展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其 主要经验与做法,并就今后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0)O5—43~02 大别山区的岳西县,立足山区实际,依托资源抓特色, 和蔬菜产业化l0大特色基地县;桑园面积3867 hm ,年饲 围绕特色抓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扬长 养蚕种8.5万盒,产鲜茧3800t,位居省市前列,是全省蚕 避短,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板块经济,促进了农业增效、农 桑重点县;板栗16700 hm ,年产板栗4000t,产值2000万 民增收。 元,猕猴桃1000 hm ,年产鲜桃lO00t,产值400万元,是全 1 岳西县特色农业发展成效 省6大板栗生产县和猕猴桃主产县;中药材2700 hm ,年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长 产值4000万元,是全国6大药材基地县。 江中下游平均海拔最高的纯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 1.3特色农业效益化 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产 2398km ,辖24个乡镇,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6万 业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各具特色的主导 人,耕地面积1.53万hm 。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l4.7 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带动了运输、 亿元,其中茶、桑、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产值1O.68亿 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高山蔬菜主导品 元,占农业总产值72.7%,农民人均纯收入2605元。 种一茭白和菜豆面积达到4500 hm ,占总面积的66%,种 1.1产业布局合理化岳西县本着“因地制宜,突出优 菜户涉及l7个乡镇88个行政村32186户112651人,种菜 势,合理规划”的原则,通过多年的努力,农业产业布局日 农户户均收入7760元,人均种菜收入2220元,茭白经济 趋合理,形成了茶叶、高山蔬菜、瓜果、蚕桑、中药材等特色 效益是种水稻的4倍。来榜镇4430户养蚕,产茧1060t, 经济板块,特色农业正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 蚕茧产值2686万元,户均蚕茧收入6000多元,人均1700 化经营方向迈进,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茶、桑、菜为主导,养 多元,成为全省蚕桑第一大镇;包家石佛村、姚河梯岭村等 殖、瓜篓、猕猴桃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山上绿化生态 2O个村人均茶叶收入达1000元以上,茶叶单项收入超万 佳,山下坡地桑栗茶;山问盆地果药园(瓜篓),平畈盛产 元的农户1000余户,全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740元。 粮油瓜(西瓜);冷浸田中遍茭白,高山蔬菜品质佳;种植 1.4生产经营产业化 随着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产品产 养殖规模化,有机绿色来当家;一村一品步伐快,特色经济 销逐步向规模生产、大户经营、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和加工、 作用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经纪人销售的产业化模式 1.2主导产业规模化岳西县依托山区资源禀赋,确立 转变。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00多 “优质茶、高山菜、传统桑”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做大做 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23家,1000万元以上的10 强,稳步发展生态养殖、瓜萎、猕猴桃、中药材。2008年, 家;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15家、县级33 全县茶园总面积达8533 hm ,年产干茶2500t,产值达2.66 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5个,注册登记专业合作 亿元,茶产业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组,呈现出“一县一 社70多个,会员达3.1万余人,带动农户5万多户,占全 业”的发展态势,成为全省无公害茶叶生产大县和重点优 县总农户50%以上。常年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经纪人5000 质茶区及全国100个优势茶叶产区之一;高山蔬菜6867 余人,参与季节性销售的有2.5万人。龙头企业(组织)充 hm ,产量15万t,产值2.5亿元,以茭白、四季豆为主导, 分发挥了带动作用,内连农户和基地,外连市场,架起了农 多个蔬菜品种并进发展,产品俏销合肥、武汉、南京、上海、 户通向市场的桥梁,农产品外销市场从省内逐渐扩大到北 九江等35个大中城市,成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京、上海、武汉、南京、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岳西桑蚕丝 作者简介:焦丰宝(1964一),男,安徽岳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产业化工作。 收稿日期:2009—06—02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6.Sci.BulL 2010,16(5) 通过浙江商检出口到国外,茶叶、高山蔬菜已进入家乐福、 易初莲花等大型超市,有效提升了岳西农产品的市场知名 度和占有率。 学化,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4创建品牌打生态牌,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 是该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必然选择。到2008年底,全县无 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个,绿色产品认证3个,有机产 岳西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有力促进了富民增收,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受山区 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特色主导优势农产品生产,有的还 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大规模的专业连片生产 基地少。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缺少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带动,与基地和农户的连接不够密切,缺乏叫得 品(产地)认证20个(三大类:动物类猪牛羊3个,粮食类 玉米、小麦、南瓜3个,蔬菜类14个品种),获Qs认证的茶 厂11家。其中,全县8533 hm 茶园、2867 hm 茭白全部 获国家无公害认证,获绿色认证茶园1000 hm 、有机认证 茶园113 hm 、有机认证茭白7 hm 、有机认证蔬菜30 hm 。 响的名牌,包装有待改进,有的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还 不高,难以做大做强。有些产品质量标准不高,市场开拓 能力不强。受财力影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此外,人 才、技术缺乏等也制约了特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岳西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做法 2.1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岳西境内小气候环境各异的实 际情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因 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特色农业。如姚河、包家、古坊、 菖蒲等乡镇发挥当地气候、土壤适合优质茶叶生长的优 势,把发展名优茶叶作为该乡产业的主攻方向;主薄镇根 据当地冷浸田多,适宜茭白种植的实际,大力发展茭白生 产;来榜、青天、和平等乡镇发展蚕桑、瓜篓;石关乡发展高 山蔬菜;冶溪镇发展西瓜、粮油生产;毛尖山乡引导农民发 展网箱养鱼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2强化特色岳西县坚持走特色之路,大力发展“人无 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鉴于当地气候 环境、土壤条件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和蔬菜种植,茶叶、蔬菜 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该县旗帜鲜明地把有传 统、有市场、有效益的茶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主 线,强力推进,精心打造;利用得天独厚的高山夏季温凉气 候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高山蔬菜,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 业优势,创新发展了极具特色的高山蔬菜、瓜蒌、猕猴桃、 蚕桑、板栗、中药材、香菇、木耳、灵芝、薇菜等产业,不断开 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新天地。 2.3科技支撑该县十分注重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科技对 农业的贡献率。一方面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专 家建立广泛的技术依托和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先进的农业 科研成果、引进优良品种、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先后与省农 大、省农科院、湖北农科院、杭州中茶所等单位建立了合作 关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专家做顾问,举 办培训班和讲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为农 民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 班和印发资料等形式,把实用技术送到干家万户和田间地 头,加强指导和服务。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广大农民已 基本掌握了农业实用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 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36个,获得国家免检产品2个、国家 地理标志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3个、市著名商标7个、省 名牌农产品6个。《岳西翠兰茶》、《岳西翠兰茶生产、加 工技术标准》、《高山茭白》和《茭白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安 徽省地方标准。“岳西茯苓”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为扩大岳西农产品的知名度,该县每年在南京、合肥等大 中城市举办“好山好水好翠兰”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和“大 别山(安徽・岳西)映山红旅游文化月”活动,邀请中央及 省市媒体到岳西采风,宣传岳西,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 北京、上海等地的农产品交易会,推介特色农产品。《焦点 访谈》、《新闻联播》、安徽卫视等多家媒体高度关注岳西, 先后多次宣传报道,反响巨大。 2.5加大投入该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财政发展 资金效益,瞄准农业产业化的蓝框“投蓝”。自2004年以 来,该县仅茶叶产业化一项,每年投入就达千万元之多,发 展高标准茶园,支持清洁化茶厂建设和宣传推介。该县还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如天鹅公司投资200 多万元,在姚河、青天、冶溪三乡镇建133hm 高标准茶园; 通过农业招商引资,江苏客商在来榜花墩投资兴建了丰瑞 水产养殖公司,2008年8月份鲟鱼(亚冷性鱼)养殖投产, 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创新了岳西冷水资源的 开发。 3今后发展思路与对策 根据岳西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特色 农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要实现 以上目标,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加大“一村一品” 建设力度,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区域或产业带,实现 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3.1建设主导产业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求, 抓好茶、桑、菜、药、生态养殖5大特色产业的种苗基地建 和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茶树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建成 茶树无性系良种母穗园20 hm ,扦插苗圃40 hm ,年繁育 良种茶苗5000万株以上,逐步培育和壮大茶苗产业,让 “石佛翠”、“石佛香”跻身全国名优茶种行列。抓好高标 准茶园建设,推进茶叶基地规模发展,提升茶园整体素质。 制定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 (下转90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n.Sei.Bull 2010,16(5) 我县早稻的常规施肥量,化学肥料基本上能满足早稻的生 一般早稻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吸收的纯氮量为 长发育需求,根瘤菌固氮的效果难以发挥。 2.25kg,69kg早稻需吸收纯氮量折合为1.6kg。 所以,667IIl2增产早稻69kg需氮量可作为用根瘤菌 即用根瘤菌拌种的绿肥对应未用根瘤菌拌种的绿肥 拌种的绿肥对应未用根瘤菌拌种的绿肥所增加的固氮量。 对耕地所增加的固氮量约为1.6kg/667m2(当季贡献率)。 表2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2.2绿肥对早稻的增产效果分析在化学肥料施用量相 一般早稻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吸收的纯氮量为 同的施肥水平下,用绿肥与未用绿肥对早稻产量有一定的 2.25kg,纯磷量为1.1kg,纯钾量为2.7kg。93kg早稻需吸 影响。 收纯氮量为2.09kg,纯磷量为1.Okg,纯钾量为2.5kg。 如C处理(用绿肥)和E处理(未用绿肥)相比,它们 施用绿肥对每667m 耕地所增加的纯氮量为2.09kg, 化学肥料的施肥水平都为NlOkg、P4kg、K5kg,C处理 纯磷量为1.0kg,纯钾量为2.5kg(当季贡献率)。 667m 产552kg,E处理667m 产517kg,C处理比E667m 3结论 处理667m2增产35kg,增产率为6.8%。 (1)用根瘤菌拌种的绿肥对应未用根瘤菌拌种的绿 D处理(用绿肥)和F处理(未用绿肥)相比,它们化 肥对耕地所增加的固氮量约为1.6kg/667m (当季贡献 学肥料的施肥水平都为N12.5kg、P4.5kg、K5.5kg,D处理 率) 667m 产655kg,F处理667m 产562kg,D处理比F处理 (2)施用绿肥对667m 耕地增加的纯氮量为2.09kg, 667m 增产93kg,增产率为16.5%。 纯磷量为1.0kg,纯钾量为2.5kg(当季贡献率)。 比较D处理(用绿肥)和F处理(未用绿肥),化学肥 (3)和未用根瘤菌拌种的绿肥相比,绿肥用根瘤菌拌 料的施用量相同,小区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施用绿肥 种对早稻增产69kg/667m ,增产率为12.5%。 造成的。因此,可将增产量93kg/667m 作为施用绿肥对 (4)和未施绿肥相比,施用绿肥对早稻的增产93kg/ 早稻的贡献率。 667m ,增产率为16.5%。 (责编:吴祚云) (上接44页)转机制,积极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 3.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新品 集中,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结合农村劳动力 3.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方面发展和壮大现有的龙头 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抓好 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体制 农业科技统筹和实用技术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强大的农 新、机制活、成长性好、法人素质较高的企业进行扶持,加 民技术队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干部开展技 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吸引外商外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 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生产经营实体,鼓励龙头企 嫁接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为龙头企 业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院所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努力 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释难解困,在现有企业性质和 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运行质量上找突破,鼓励通过兼并、租赁、收购等方式进行 3.5强化保障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规模和资本扩张,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通过龙头企 建立健全扶持奖励机构、工作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形 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特色农业向纵深发展。 成全县上下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的强大合力;强化部门服 3.3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城关山货大市场建设和 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发展农民 边界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建设,使之成为岳西农产品走向市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中介服务组织,为 场的平台;JJn强农民推销员队伍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实 基地、企业、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当好产前信息员、产中 施品牌战略,进一步优化、整合品牌,加大岳西品牌的宣传 指导员、产后销售员;加大资金投入,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 和保护力度,努力打造“诚信岳西”;建立和完善政策保 政策机遇,争取国家支农资金,增加县级财政资金,引导民 障、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 间资金,吸引外商外资共同投资特色农业,实现投资主体 渠道。 多元化。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