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我国旅游胜地庐山云雾那种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特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学情分析
学习时要抓住重点词、句,特别要抓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词,找找云雾有哪些姿态,怎么美;哪些词语突出变化快、变成了什么样。读出它的特点,读出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理解、分析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朗读和理解课文 难点: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庐山风景图片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庐山去,感受一下庐山优美的风景。 (板书:庐山的云雾) 2.齐读课题
3.出示中国地图,告诉学生庐山的位置
(位于江西省境内,北依长江,南临鄱阳湖,风景优美,自古为游览避暑的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注音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3.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掌握字形。
(“尤”是独体字,“增、漫、添、幻、弥”是左右结构。“景、态、季、笼、罩、茫”是上下结构,“远、返”是半包围结构。)
4. 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腾云驾雾:好像乘着云雾飞行。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5.看插图,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主要讲了云雾的千变万化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听录音,边听边想,你对庐山景区的感觉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有问题要提出吗?
(自由发言,如:作者为什么把不同的云比作帽子、玉带、海和天幕呢?) 4.师生共同探讨。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神秘 游览 千姿百态 弥漫瞬息万变流连忘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提高理解、分析及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3.体会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庐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2)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像。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 (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 (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 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画——品—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如何能读出庐山“瞬息万变”的情景呢? (3)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惊叹,赞美之情。)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云遮雾罩的庐山,为什么会令人流连忘返?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自由读课文。 三、作业布置。
仿照文中二、三自然段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像绒帽 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 像大海 像天幕
教学反思
课堂作业
一、给字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语。
秀() 漫()
姿( ) 笼() 态() 弥()
【答案】季季节拢靠拢馒馒头你你好瓷瓷器汰淘汰 二、比一比,再组词。 慢()幻() 漫()幼() 秀()笼()
季()拢( ) 尤() 优()
【答案】慢慢弥漫幻想幼小尤其忧愁秀丽季节笼罩合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