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美好校园
学校:杨津庄中学姓名:时间:
2008.1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美好校园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而良好的关系,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由于老师的高昂热情,目光中时时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浓浓爱意,势必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学生们会因喜爱老师而自觉遵守纪律,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也是必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老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老师喜爱的事,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创造出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对学生,老师要毫无保留地付出炽热的爱。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相信:老师是真心爱你们的!尤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关怀、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们,正所谓“渴时一滴如甘露”。这一点对于一些差生尤为显得重要,因为差生往往更希望得到关爱与信任,假如忽视了这一点,加以白眼、歧视与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使差生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即希望关爱得不到关爱,祈求信任得不到信任,要求理解得不到理解。长此以往,失败感就充斥了整个身心,其言行往往会出现较大的畸形,整天想做点出格的事,来填满其空虚的心灵。比如打某个学生一下,踢一下门,踹一脚墙什么的,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放到社会上,埋下的对学校不满的种子,极易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转化一个差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培养一个优生更为重要,不
1
可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主张“差生优先”的原则,做到“心中有差生,处处见真情”。课堂提问,要是哪位差生举手,必点名叫他,哪怕暂时得罪其他几个常举手的优生,毕竟差生能答出来的机会不会很多的;自习时,多驻足差生旁,多查看,多询问,多点拨。
老师对学生的爱一定要公正、无私、普遍而持久,不感情用事,不厚此薄彼。如涓涓溪流,如丝丝小雨,润物于无声,会有好的回报的。虽然我们并不希望他们回报什么,但只要心中有爱,就有春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这社会。
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常常是通过一个集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交往逐步培养和表现的。在师生之间,由于老师传统意义上的“居高临下”,其言行对学生自尊心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故老师的一言一行必须谨慎而规范,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有一次讲到“单亲家庭”,联想到有关影视,随意地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结果是没想到本班就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同学,当场就很气愤地反驳了我的观点。后来我就吸取教训,在这方面“谨小慎微”,以免触发某些同学的敏感神经。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但也非常敏感,课堂上老师的一句鼓励话,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反过来,如果老师一时疏忽,不要说直截了当骂人了,哪怕是批改作业时,标准不一样,学生也会认为你偏心,他马上就会有反应,但这种反应往往是很消极的。因此我在这方面一般以表扬为主,尽管某同学作业做错了很多,在同学眼里也许是一无是处,我看他字
2
倒写得蛮好,就认真写上一句评语:你的字不错,努力!寥寥几字,换来的是下一次的更加端正的作业,错误也随之少了不少。
再次,老师要注重教师自身形象。平时要为人师表,用语文明礼貌,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待人诚恳亲切,性格开朗活泼,生活态度乐观进取,工作认真负责,处事公正果敢,等,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师生之间才更贴近,学生会自觉学习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勇于克服弱点、改正缺点,真正达到以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对人生对世界有一个客观而积极的正确认识,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学生不好好学习也不好意思了,自然会主动去学习了。
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是“吃硬不吃软”
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的情况摸摸透,千万不能“一刀切”,否则,那肯定切不好。自身素质硬了,自身形象高大了,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震慑力,把这种学生搞定。
社会需要和谐,学校需要和谐,班级需要和谐。只要我们付出爱,就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只要我们多努力,班级定会更美好!我们的校园,就是一个和谐而美好的家园!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