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构筑温暖的物理课堂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37卷第7期

2016年

物 理 教 师PHYSICSTEACHERVol.37No.7(2016)

构筑温暖的物理课堂

陈 坤 印晓明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 214400)

摘 要: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具体的人”,成功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基于这个观点,构温暖的物理课堂”就是构筑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水乳交融的课堂.这是产生高效课堂的基础.本文通过赏析筑“

公开课“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精彩片段,认识到在“温暖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思维稚化”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充满信任与激励的氛围中,师生情感达到共鸣.此外,物理学史和人文温暖课堂”的好载体.化的物理试题都是承载“

关键词:物理课堂;人文渗透;情感共鸣;思维稚化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物理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抽象的模型,严谨的推理,简练的定理,科学理性成为绝对主体,对“人”的关注无意之间被忽略了,“冷冰冰的”很难引起学生,特别是“后学生90”情感上的共鸣.爱因斯坦说:“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不可能造就和谐发展的人才”笔者观摩了多位名师课堂之后发现,成功.的物理课除了精妙的构思之外,都有一个共性,都是“温暖的课堂”科学理性的课堂氛围当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耐人寻味;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充分调动,人格也受到格外尊重.本文攫取公开课“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中的精彩片段,从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基于生命教育”的教育思想角度加以赏析,探究如何挖掘高中物理学科中的人文素材,为营造“温暖的物理课堂”,为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交融做一些探索.

2 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迫切性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高二学生,发放调查表324张,收回有效表318张,有效率达98符合样本统计要求.问题“物.1%,

理课堂上教师给你震撼最强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选择“教师的信任、体谅与关爱”的高达如图1),远超其他选项,“讲解清晰”与“知44%(识渊博”两项合起来才占49%.这说明学生呼唤既有人文情怀,又有渊博知识的教师.问题“你在当前物理课堂上获得了什么?”53%的学生选择“获得了物理知识和解题能力”(如图2),而“你最期

待获得什么?”只有35%选择“知识与能力”,选择

“交往能力”、“生命意义”和“审美能力”3项的竟然高达65%(如图3),这充分说明学生呼唤物理课堂上出现更多的人文成分.

图1

图2

图3

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对培养学生科学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养的比较研究”(编号:B-a/研究成果.2015/02/081)

—23—

Vol.37No.7(2016)

物 理 教 师PHYSICSTEACHER第37卷第7期

2016年

华东师大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奠基人,最先提出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是“具体的人”,她认为当前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关爱和尊重.这种“人”在教育活动中缺失的现象“即使在改革开放不少教师心目中已经30多年的今天依然严重,

[]

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群体无个人”.1教育人”的深层原因,是过多强调教育的社实践缺失“

会功能,而忽略了育人功能.教育异化成“生产”,学生则沦落成为“产品”因此,有识之士提出“高.以“本节课咱们打开的是一扇人类通往电气时代的大门”作为落脚点,巧妙地将学生的视野从知识上升到科技发展对全人类进步的意义,看似信手拈来的一句话气象万千,充满了浓厚的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人文情怀,肩负的使命.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一节课的知识结构和逻辑顺序,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叶澜教授曾大声疾呼:“当学生精神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不振时,

效课堂”、“理想课堂”等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都以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作为基础.

3 构筑“

温暖课堂”的几个要素3.1 物理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共鸣”是构筑“温暖课堂”

的基础教学片段1:“探究感应电流”新课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课前教师先在教室门后固定多匝线圈并以门帘遮挡,

用导线将线圈与讲台上的灵敏电流计相连),请学生们观察桌上的灵敏电流计,然后打开大门,观察灵敏电流计有什么变化?

生:(惊呼,不可思议)有读数,有电流.师:回路中的电流从哪儿来的呢?(微笑)教学片段2:“探究感应电流”课堂结尾.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解释为什么上课前开门的时候回路当中会有电流?

生:开门的时候线圈中地磁场的磁通量发生了改变.

师:好,看来大家已经轻松掌握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利用这样的原理,日本某些商场转门下面也安装了这种简易发电机.除了发电之外,电磁感应现象还有极为广泛的应用.(PPT展示)超市的防盗报警器,高速公路上的ETC系统,无线充电器,

将WIFI信号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的电池(学生惊呼)……

生:(沉浸在兴奋,期待,遐想中……)师:这些设备的原理都是以本节课的内容作为基础的.所以,今天咱们打开的这扇门,是人类通往电气时代的大门.

生:鼓掌……

赏析:掌声表明学生情绪达到了高潮,师生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这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始终带着探求的心理在学习,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开门”实验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最后—24—

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师生“情感共

鸣”是开展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2]

“情不通则理

不达”,学生“只有乐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师”是因为教师能够给予其情感上的满足,能够让学生体验美好的情感:好奇,兴奋,积极,自豪,愉悦……总之,这些美好的情感会成为学生发展

的动力和成长的催化剂.[3]当师生之间达到情感

共鸣,整个课堂就会充满温暖的氛围,为高效学习提供了最好的心理环境.

可见,受学生欢迎的物理教师不光要知识渊博,引经据典,还要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修养,风趣幽默的谈吐以及燃烧的激情.

3.2 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构筑“温暖课堂”的出发点

教学片段3:“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实验探究环节.

在组织学生讨论“磁生电”中“如何产生磁场”和“如何检验电流”之后,实验探究环节教学片段如下.

师:今天咱们做些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挑选仪器,实验室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仪器.

生:(充满惊喜)小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小组长冲上前兴奋地挑选仪器.

(学生分组实验期间,教师对各组关键的实验片段录像)

生:各小组代表对着录像片段为其他组的学生讲解本组实验.

第37卷第7期

2016年

物 理 教 师PHYSICSTEACHERVol.37No.7(2016)

赏析: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定充满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而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就是对其思维方式的尊重.本节课,“小组合作”和“自选仪器”突破了演示实验的常规教法,从表面上来实看似乎只是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的变化,对同一问题,不同学际上蕴含了教学理念的革新:

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将选择实验方案的权利还给学生,目的就是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差异,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和发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事实表展的平台,

验现象,得到本质规律以后,教师水到渠成地安排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将学生的目光从自己的探究过程转到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上,这是本节课在“人文关怀”主题上的又这个教学片段包含丰富的内容,列举了一次升华.

介绍了法拉第抓大物理学家们最初失败的原因,

住稍纵即逝的“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向学生揭示了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界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

由此看来,物理学史是训练科学方法,彰显人明,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的实验方案层出不穷,发言讨论积极踊跃,教学效果令人喜出望外.

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思维稚化”.所谓“思维稚化”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退回到学生的状态,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方式,与学生一起用同样的兴

趣、情绪、共同的探究行为来完成教学.[4]

在学生

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桥梁的角色,

引导学生从幼稚思维向专家思维转化.教师“思维稚化”,与学生“同频”会引起师生思维和情感上的“共振”,课堂就会充满和谐的人文气息.“思维稚化”会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会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教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思其所思”,“惑其所惑”甚至“错其所错”,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很多资深教师课前一定要像学生一样完成作业,实际上就是“思维稚化”的一种前期准备.

3.3 物理学史是构筑“

温暖课堂”不可多得的好载体

教学片段4:法拉第等物理学家探究感应电流的历史史实.

师:……刚才大家很聪明,10min左右就找出这么多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而事实上法拉第等物理学家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大师们花了那么长时间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充满期待齐呼)想.

师:介绍法拉第、科拉顿等人曾犯的错误.这些物理学史说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我们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工作是开拓性的,就像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当年他们犯的错误不见得比咱们少,

只不过他们除了有敏锐的直觉,扎实的功底之外,还有一种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精神.

赏析:课堂上,学生不只关注知识本身,也希望了解知识背后发生的科学轶事.在学生分析实

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极好载体.多年以后,能让学生走得更远的除了深厚的知识功底之外,一定还有手脑结合的研究方法,坚韧不拔的科研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人文的作用可能要远远超越知识的作用,这些都是隐藏在物理学史中的宝贵资源.

3.4 信任与激励是教师构筑“

温暖课堂”的有效手段

教学片段5: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分析他们小组的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的时候,该生碰到了障碍,教师并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立刻换人,反而微笑地注视,耐心地等待,适时地引导,一直持续了3min.这3min的教学互动展现了教师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民主的作风,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思路上的点滴进展,教师都会给予充分的激励与赞赏,

表面上是在引导一位学生,实际上其他所有学生在3min里也深刻地理解了该实验现象中蕴藏的物理原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实验”后得出结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要在自由、安全的环境当中进行.教师的只言片语,细微神情会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信任与激励.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敢于提问、质疑,自由表达,

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学生的心灵.3.5 人文化的试题是“

温暖课堂”的延续科学理性是物理试题的基本要求,但往往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人文化的试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知识之外,还可以承载德育教化的功能: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感受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光辉……,总之,能够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

例如美国高中物理教材“Physics”中的一道题:你驾车到旧金山去看朋友.你前面是一个急上坡.突然,一个小男孩追逐

(下转第28页)

—25—

Vol.37No.7(2016)

物 理 教 师PHYSICSTEACHER第37卷第7期

2016年

学生自己去感受单位制的解题作用,积累解题经验并形成解题技术.

奠实延展的提升点3 挖掘内涵,

通过上述几次延展,学生完成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用”的探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但若仅局限于此,笔者觉得学生对都得到了发展,

“力学单位制”的理解还是不完整的.正如前文所“教材中对于‘为什么要建立国际单位制’,仅述,

仅是用一句话进行了说明,对于单位制的统一有,而这些都不应该由教师其特定的文化价值背景”

灌输给学生,教学中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在这可以进行本节课的第四次延展.个环节的教学上,

第四次延展:课外探究“国际单位制的沿革历史”

以话题讨论和资料收集的形式将学习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和发现,弥补教材的留白.问题1:社会在发展,国际单位制是怎么建立的?

问题2:这么多年又是如何发展的?

这两个问题教材中都没有给出答案,需要学生课外自主搜索,从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来看,与课堂所学内容有效衔接,以此为开放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探究“国际单位制的沿革历(上接第25页)

着一个球跑到车前,你急踏刹车,车轮与地面摩擦,在马路上划出50英尺长的痕迹后停住,幸好没有撞着孩子!孩子若无其事地跑开了,路边目在你惊魂未定睹了全过程的一位警察向你走来,

时递过来一张超速罚款单,并指出这条路的最高速度限制在25英里/时之内.你对当时的状态详细作了估算:估计路面和水平面的夹角为20,从°随身带的课本查出轮胎与这种路面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动摩擦因数为0又从汽车说明书上查.8,.6.出汽车的质量为1570kg.你体重130磅,目击者告诉你小孩重约60磅并用约3.0s时间跑过了15英尺宽的马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否到法庭为你作无过失上诉?

本题考察学生应用运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察知识的同时,题目还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公平的追求,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科学与社会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此外,此类题目往往含有很多信息,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与甄别的过—28—

史”,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进一步延展的需求.

学生通过课后的搜索和交流后可以发现,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为了交流发展的需要才建立可以搜索到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国际单位制.

开展国际征询,开始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

;实用单位制研究)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扩大为6个基本单位,物质的量单位mol除外);

命名国际单位制,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

以SI表示);增补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这样形成了目前的7个基本量物质的量单位mol,

和基本单位)此外,还可以搜索到基本单位,国际.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后发上是如何规定和发展的.

现,知识结构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完成的,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慢慢建构的,正如知识学习一样,也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逐步延展下去.

物理知识是基于生活的需要延展的,同时它在物理学科内部结构中又有其特定的位置,教学不应该因其简单而忽视其概念形成、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基础,顺着知识的发展进程有序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达成教学目标.

(收稿日期:2016-04-11)

这种训练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程,

4 结论

“温暖的物理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在这样的课堂上,理性的科学方法与感性的人文关怀水乳交融,学生全员参与,师生沟通愉悦,师生之间的对话除了解决知识上的问题之外,还能够在师生之间产生灵魂深处的共鸣,学生的思绪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甚至人类的命运,这是“温暖的物理课堂”的至高境界,也是叶澜教授“生命·实教育理论在物理课堂上的最终体现.践”

参考文献:

行走于天地之间———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1 杨小微.授[基础教育,(:J].2004,1)10-14.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2 叶澜.的深化[教育研究,(:J].1997,9)10-13.吴增法.物理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物3 陶汉斌,J].

(:理通报,2005,3)18-20.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思维稚化及其应用[物理4 徐斌.J].

教师,(:2014,6)8-10.

(收稿日期:2016-02-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