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报告单 (三下)

来源:画鸵萌宠网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1、研究土壤的成分册次实验目的 研究土壤的成分。课题三(下)第一单元2.了解土壤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实验用品新鲜的土、杯子、水、玻璃棒、纸巾、酒精灯、蒸发皿、镊子。 实 验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观察纸巾的变化。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变化。3、搅拌放了土的水杯,静止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生的现象。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操 作 过程实验 现象结论1、包土块的纸巾会变湿。2、土块入水后会有气泡冒出。3、水中的土壤静止后会出现分层现象,水面有枯烂的树叶、树枝。4、烧土的过程中会闻到焦糊味。土壤是水、空气、岩石微粒、腐殖质等的混合物。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 渗水性册次课题三(下)第一单元2.了解土壤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实验用品杯子、漏斗、水、纱布 实 验1、在三个漏斗内分别铺上纱布,再分别往里面放同样多的沙 土、黏土和壤土。2、把装有土的三个漏斗分别扣在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上。3、三个同学同时往三个漏斗内倒水,让水缓慢地倒进三个漏斗。 观察渗水情况。操 作 过程实验现象结论沙土渗水最快,壤土次之,黏土渗水最慢。沙土的渗水性最好,壤土次之,黏土的渗水性最差。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3、做肥料袋册次实验目的课题三(下)第一单元3.肥沃的土壤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通过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菜叶,水,蚯蚓。实验用品 实 验1、往塑料装土、水果皮、菜叶等。2、均匀地往塑料完全叶中洒一点水,再放几条蚯蚓。把塑料完 全叶口轻轻地扎上。3、把塑料完全叶放在黑暗的地方。操4、经常翻动,补水,每周观察一次肥料袋中发生的变化。 作 过程果皮、菜叶等逐渐腐烂,袋内土壤逐渐变黑。实验现象结论腐殖质来自腐烂的动植物遗体。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4、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册次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课题三(下)第二单元1.果实和种子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实验用品4只一样大小的透明瓶子、餐巾纸、向日葵种子、水、冰箱。1、在4只瓶里各放入两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实 验操 作 过程2、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 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3、将1、3、4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实验现象结论3号瓶内的种子萌发了,1、2、4号瓶内的种子没有萌发。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册课三(下)第二单元次题3.叶和花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5、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一盆植物、两个塑料袋、绳子。实验用品实 验1、给一盆植物浇足水后,选取两根大小差不多的枝条。2、将其中的一根枝条的叶全部摘除。3、给两根枝条同时罩上塑料袋并扎紧。4、几小时后观察塑料袋内的现象。操 作 过程实验现象结论 有叶片的塑料袋里出现了小水珠;没有叶片的塑料袋里没有出现水珠。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在叶的蒸腾作用中散失的。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6、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册次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两株差不多大小、同一个品种的植物,水。实验用品课题三(下)第二单元3、叶和花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 实 验 作 过程1、选择两株差不多大小、同一个品种的植物。2、将一株放在阳光下、另一株放在房间阴暗处。3、给它们浇同样多的矢量的水。4、分别观察、对比它们生长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结论阳光下的植物茎和叶的颜色较绿,茎较粗壮;阴暗处的植物茎和叶的颜色较黄,茎较细软。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7、解剖植物的花册次课题三(下)第二单元3、叶和花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花的构造。一朵完全花、镊子、放大镜。实验用品 实 验操 作 过程1、通过插图中的百合花图示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2、由外向里,依次解剖花的各部分,并对照图示说出各部分 名称。实验现象结论这朵花由外向里依次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一朵完全花包括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8、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册次课题三(下)第三单元1、认识固体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实验用品 实 验1、分别在三个量杯中放入100ml的黄豆、玉米粉、绿豆。2、用天平分别称出这100ml的黄豆、玉米粉、绿豆的重量。3、把黄豆、玉米粉、绿豆倒入一个量杯中充分混合并读出体积, 然后再称出重量。4、比较混合前后的总重量和体积。操 作 过程实验现象结论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后的总重量等于混合前的总重量。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9、研究固体的沉和浮册次课题三(下)第三单元2.把固体放到水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实验用品苹果、铅笔、橡皮、有盖的空塑料瓶、树叶、蜡烛、玻璃球、金属勺。 实 验1、先预测苹果等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沉还是会浮,再把苹果等 物体放入水里,观察沉浮状况。2、先预测: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 谁沉谁浮?然后再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的情况。操 作 过程实验 现象结论1、橡皮、玻璃球、金属勺在水中沉;苹果、铅笔、有盖的空塑料瓶、树叶、蜡烛在水中浮。2、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在水中都浮;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在水中都浮。1、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2、改变物体的大小和重量,沉浮状况不变。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10、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册次课题三(下)第三单元2.把固体放到水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以及与水混合、分离的现象。实验用品面粉、盐、水、搅拌棒。 实 验一、溶解实验1、预测把面粉和盐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2、分别把面粉和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二、分离操1、用筛子把水中的绿豆过滤出来。2、把放了面粉的水杯静置一段时间,使面粉在水中沉淀下来。 作 3、滴一滴盐水在培养皿中,然后放到室外,使水分渐渐挥发。过程实验现象结论1、盐放入水中会消失,面粉放入水中不会消失。2、用筛子可以把绿豆过滤出,面粉在水中会下沉。1、物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2、过滤、沉淀、蒸发可以把固体从液休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11、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册次实验目的课题三(下)第三单元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通过实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水、水槽、橡皮泥、卫生筷、绳子、小潜艇、盐、马铃薯。实验用品 实 验1、用橡皮泥和铝箔分别做只小船放入水中来试试能否漂浮。2、把会沉的物体放在泡沫塑料或用木筷扎成的小竹筏上,观察 泡沫塑料或小竹筏能否承载。3、想办法使小潜艇上浮或下沉。操4、想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上来。 作 过1、把橡皮泥、铝箔做成船形、槽形或空心球形后,放入水中会浮。2、把会沉的物体放在竹筏、泡沫塑料等漂浮物上,物体就能浮在水面上。程实验现象结论3、在小潜艇内加满水,小潜艇会下沉;把水排出后,小潜艇会上浮。4、在水里加一定量的盐能使鸡蛋或马铃薯浮起来。 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12、模拟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册次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潜艇上浮或下沉的原理。课题三(下)第三单元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实验用品4个一样大的有盖小空瓶(模拟小潜艇)、1000ml的大烧杯,自来水、红色水。1、将4个小空瓶分别贴上1.2.3.4的标签。其中1号瓶不装水并盖实 验操 作 过程 好盖,4号瓶装满水并盖好盖。2、3号瓶也装水,使3号内的水 要比4号的少,2号内的水又比3号的少,并都盖好瓶盖。2、把这4个瓶子轻轻放入有水的大烧杯中,观察每个瓶子在水中 的位置。实验现象结论1号瓶漂浮在水面,4号瓶沉在水底;2号瓶的上部露出水面,下部没在水中;3号瓶没在水中,但没有沉底。改变小潜艇内的水量,可以改变小潜艇的沉浮状况。(改变自身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况。)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册课三(下)第五单元次通过测量杯子的容积,体会标准化的意义。题2、测量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13、测量杯子的容积实验目的杯子、量筒、水。实验用品实 验1、看清量筒的单位,了解它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2、测量时把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3、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量筒,如果水量超过测量范围,就多 测几次。操4、读出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水面的底部相平)。 作 过程实验现象结论把杯子内的水倒入量筒后可测出水的容积。通过量筒可以测量无刻度杯子的容积。 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年级实验者14、测量树叶的面积册次通过活动,学习估算物体的面积的方法。实验目的纸、笔、尺、树叶。实验用品课题三(下)第五单元2、测量 三(下) 班级

实验名称 实 验 作 过程1、在白纸上画好网格线,我们就能测量树叶的面积了。2、把树叶按在网格上用线条描出树叶的边缘。3、数一数这片树叶占了多少方格(不满一格的都算作半格, 两个半格算作一格)。4、用树叶占的方格数乘以每小格的面积。实验现象结论把树叶放在网格上可估算出树叶的面积。树叶的面积可用估算的方法测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