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高考近五年真题大数据分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主要人物:1.情节:人物性格对情节的推动.2主题:反映社会现实、寄托作者情感3.分析社会意义即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次要人物: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2.侧面衬托使主角个性鲜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揭示主旨、增添魅力 物象:1.衬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2.串联、推动故事情节,成为线索,使结构严谨3.点明社会环境,深化文章主旨 语文近五年真实大数据分析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人物形象——五年12考:分点作答(性格特点+事例解说)。 人物 人物作用——五年1考: 直接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 人物描写——五年13考 间接描写:次要人物、物象、环境烘托 作用 1.交代人物形象 2.突出品质特点 3.展现内心世界 情节 情节的作用——五年3考

即分析情节是否合理:从情节前后关联性、人物性格、主旨、生活及艺 情节的理解——五年15考 术真实考虑。 语言 语言含义——五年5考:手法+内容(表层+深层)+效果

语言风格——五年4考:从词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等方面考虑。 标题 标题的作用——五年2考:从环境、含义、结构、形象、主题、手法方面考虑。

标题的含义——五、、年3考:重点挖掘标题的本意、引申义和双关义。 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时间、地点或背景,营造或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做环境 环境的作用——五年3考 了铺垫,为··提供社会背景)②.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③.烘托了的人物 背景——五年2考

形象,④.揭示了主题。 艺术 叙述方式的作用——五年3考: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表现手法:细节、对比、照应、悬念、抑扬、巧合等 特色 表达情感的方式——五年1考: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 结构:开头、中间、结尾 表现手法——五年2考: 语言上的特点:(具体见小说语言题) 开头: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和增强文章可读性或引 开头结尾的作用——五年8考 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连接。 结构 谋篇布局——五年1考

结尾: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结局出人意料, 线索——五年3考:贯穿全文 引人深思 / 结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 ①.标题:表面义、引申义、双关义 ②.人物:从人物形象挖掘社会意义 主旨—— 五年8考 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④.作者的思想倾向:批判或赞扬

人称——五年1考: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探究——五年3考:可能探究思想意蕴、标题、情节、形象、艺术等,视情况而定。

素养 1.选篇关注文化传统、民族民生。 2.命题注重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

3.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以中国小说为主,散文鉴赏回归。

选材 2.范围不断扩大,2018年选用纪实小说和科幻小说。

3.以现当代名家名篇为主,呼应现代生活和实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客观+主观成常态。2017年、2018年1道四选一选择题(选不正确一项)+2道问答题。 命题 2.选择题难度下降(选项变少),问答题难度提升(设题角度扩大,需要对全文各层次内容进行提取

整合)。

3.效果作用题必考。

考点: 人物、情节、环境、艺术特色是高频考点。

考点 特点分 析 1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塑造环境背景,点名诗歌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3.表达诗人情感4.刻画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5.在结构上起铺垫或线索作用 2. 古代诗歌鉴赏

描写景象及用意——2016卷一·t8:意向—画面—意境—情感效果 景象 描写景物的角度——2015卷一·t8: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角度。 景物描写的作用——2014卷一·t8 语言 赏析诗句——2017卷一·t15:释句—手法—(结构)—情感效果 炼字——2016卷三·t8:释字—释句—手法—情感效果 1.明确指出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说明这○形象 意象——2018卷二·t15

3.概括形象的意义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种形象特征○ 人物形象——2017卷二·t15 考点 内容——诗句的含义——2018卷一·t15 表达 探究表达口吻——2018卷三·t15 技巧 手法及效果——2016卷二·t9 从标题入手分析情感——2017卷三·t15 从技巧入手分析情感——2016卷一·t9 思想 从诗句入手分析情感——2015卷一·t9 情感 从题材入手分析情感——2016卷三·t9 从意象入手分析情感——2014卷二·t9 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可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方面考虑,答题步骤为: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说明表达效果或者情感。 单一情感:阐明诗句意思,结合表达技巧(略写)理解情感(详写) 多种情感:1.分点答题,2.每点里面包含:情感概括+句意或关键词解释分析+一句话呼应情感。 1.看修辞○2.看是否符合情景 ○3.看是否更利于抒发思想感情 ○ 比较两首诗歌的同一意象——2018卷一·t14C 对比 比较两首诗歌的语言风格——2018卷三·t14D 阅读 比较题材相似的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2016卷三·t9 比较两首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2015卷一·t8

主题 特点分析 书法创作 艺术 文学创作 创作 绘画创作 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

讴歌时代——热点背景:2016年G20峰会召开,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应试之作——热点背景:2017年中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 抒发情谊

素养:价值导向正面体现进取意识、家国情怀、坚毅人格等。

选材:1.唐宋诗歌是主流,特别是七言律诗。2.非名家名篇或名家非名篇。

主题:包含艺术创作、家国情怀、民族精神、讴歌时代、应试之作、抒发情谊等。

1.主观+客观成常态,2018年1道四选一选择题(选不正确的一项)+1道问答题。 2.指向明确,切入口小。

命题: 3.淡化技巧辨识,注重分析技巧的具体体现。4.试题开放,联系课内,多元解读。

考点: 客观题注重考察对词句、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分析,主观题注重考察对形象、语言、技巧、思想

情感的鉴赏评价。

2

结合作者生平和注释解释两诗思想内容的异同,答题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重点放在不同点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