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游记2
大悲阁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隆兴寺中轴线的最北端的大悲阁,是1959年从正定北门里搬迁来的崇因寺毗卢殿。崇因寺是正定“八大寺”中的一寺。
【注】正定著名的八大寺是:隆兴寺、天宁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崇因寺、洪济寺、舍利寺。这八大寺,现存五座半,即:隆兴寺、天宁寺、开元寺、临济寺、广惠寺,半座即崇因寺。
眼前这个毗卢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毗卢”是梵文“毗卢遮那”的简称。意思是“光明遍照”。有种说法是“毗卢”是释迦牟尼的另一尊号。我们所说的“千佛绕毗卢”就是不管佛有多少宗、多少派,都围绕毗卢转。毗卢是掌权、掌印佛。大家请看殿内的铜制毗卢佛像,高
6.27米。设计精巧,造型独特,是隆兴寺内的第六个全国之最。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渐收,像一座宝塔。整体分三层而铸。三层共计一千个莲瓣,象征大千世界。每个莲瓣上都有一尊小佛,一千个小佛面貌各异,也象征了大千世界都由佛来统治,所以又称“千佛绕毗卢”。
大悲阁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像是宋代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铸造的原物。菩萨像高21.3米。铸造时间这么早、体量又这么大的铜佛像,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看到。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拥有42只手。其中,两手在胸前合十,左、右两侧各有20只手
侧举。在侧举的40只手中,分别拿着日、月、净瓶、金刚杵、乾坤带等法器,象征着观凌晨菩萨拥有极大的法力,可以为广大众生解除各种各样的苦难。所以,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们,都到这座菩萨像前叩头礼拜,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避免灾难,幸福平安。
但是,这座观凌晨菩萨像左、右两侧的40只铜铸手臂,已经在清代康熙末年被锯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40只手臂,是人们用木头制作后安装上去的。手中仍然拿着各种法器。千手千眼观音铜铸像下面的石须弥座,高度为2.2米,须弥座的上枋、壶门内和隔间槏柱上还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宋代雕刻。在这些雕刻中有盘龙,有飞天,也有伎乐,图案精细,形态生动,是我国古代留下的不可多得的雕刻珍品。
隆兴寺大悲阁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总之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而无碍,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表现。
菩萨是佛教中的一种果位,全称“菩提萨垂”。唐高僧法藏解释说:“菩提此谓之‘觉’,萨垂此曰‘众生’。”所以菩萨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凡能够“自觉”、“觉他”者即可称为菩萨。在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是佛,关于“佛”的解释在《佛学大辞典》中记:“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圆满名为佛。”也就是说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人。既然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低于佛一等,那么千手观音又何以成为正定隆兴寺这座海内名刹所供的主尊呢?
观音信仰的流传与发展
在佛教中,佛是异常崇高的,他们具备最高最圆满的觉行,然而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难以与世俗信徒接近,神秘又缺乏亲切感,而菩萨却是以救众生登彼岸为宗旨,他们被认为可以走下莲花宝座,来到人间度化众生,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菩萨的单独信仰逐渐抬头。观音位于佛国众菩萨之首,三国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
观音原名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光世音”、“观世自在”。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大难,她主张“随类化度”,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她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今存敦煌莫高窟隋唐“法华经变”壁画中,就有犯人念观音名号而枷锁自落,死囚临刑念观音名号而刀杖节节折断的场面。东晋时,净土宗产生,作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凭借其本身优越条件走进了广大信徒的心中,净土宗流传开以后,观音逐渐深入民间,受到广泛崇拜,出现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景象。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日隆,信徒日众,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女居士人数骤增,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观音开始演化为女性菩萨形象。广大信徒还为观音选择了一处说法显圣的道场─—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让她真正在中国“安家落户”。所以观音传入中国后,其形象逐渐中国化、女性化、人格化,形成了特写的观音形象。她的画像、塑像进入了千家万户,寺庙中观音供奉更是必不可少,以表现信徒对她的崇敬与膜拜。随着密宗的兴起,作为密宗六观音之一的千手千眼观音逐渐被许多寺院、石窟作为主尊供奉。
佛教传入中国至唐代时曾出现了三次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所发动的“三武灭佛”,尤其是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大量的经籍被焚毁、散失,各宗派也日趋衰落。到后周时又发生了第四次灭佛运动,显德二年(995年)周世宗柴荣下诏:“天下寺院无赐额者皆废除之”①;“立监采铜铸钱,民间铜器、佛像一律由官收购,以
五十日为期,逾限隐匿五斤以上者处死”②。为了抑制佛教,周世宗还令出家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读经考试并且禁止私度。经此一厄,原来仅能维持的北方佛教更见衰落。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一反后周时期的抑佛灭佛政策,即位不久便于建隆元年(960年)六月下诏:在周世宗所废而未毁的寺院立即停止毁禁,并着手修复,已拆毁的寺庙,所遗留下来的佛像要妥善保存。《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进士李蔼坐毁释氏,辞不逊,黥杖,配沙门岛”,又记“乾德五年春,七月丁酉,禁毁铜佛像”。宋太祖还派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由于对佛教采取了扶植和保护的政策,佛教寺院的兴建、扩建再度兴盛,佛教寺院的数量从五代时期的下降趋势转而呈上升趋势。
宋代观音信奉也有了新的发展。普陀山作为观音说法道场在宋代时正式确立,更进一步扩大了观音的影响。梁思成先生认为“然就偶像学论,则宋代最信仰观音”,指出了观音信仰的发展程度之高。隆兴寺千手观音像就是宋初统治阶级扶植佛教和宋代观音信仰发展的产物。
历史因素
远在唐代大历年间(776-779年),高僧自觉禅师在正定城西建大悲寺,内供一尊高四丈九尺的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像,可惜在五代的西汉时契丹犯境,菩萨胸臆以上毁于战火,寺僧用香泥进行了修补,时隔不久,后周显德二年,世宗柴荣诏令毁佛,“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不允”,据说“镇州大悲菩萨(铜像)极有灵应,诏下,人莫敢近,世宗闻之,自往其寺,持斧破面胸,观者为之栗栗”。至此仅存的铜像下半身也被熔铸铜钱,寺僧又用泥补塑。北宋初,太祖赵匡胤于开宝二年(969年)巡境按边,于镇州(今正定)住驾,到大悲寺进香礼佛时,寺僧向他诉说了大悲菩萨由铜身变泥身的原委并信口编造了一套神奇故事,说当年毁佛时曾在莲座内发现“遇显即毁,遇宋即兴”八个字,皇帝听说后果然
为之所动,龙颜大悦,便应乎天,顺乎民,遂即敕命在城内最宽大的龙兴寺(今隆兴寺)内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开宝四年(971年)七月,三千工役在寺内开始兴工铸像,历时四年,开宝八年十一月庄严巨像终于落成。从此,隆兴寺内这尊奉赵匡胤之命修铸的千手观音便作为寺院的主尊受到了历代封建皇室和平民百姓的顶礼与膜拜。
大悲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凰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础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
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阁内正矗立着高大铜佛铸像,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正定大菩萨。
弥陀殿 弥陀殿
大悲阁向北是弥陀殿,它始建于明正德五年。从它的建筑风格来看,即区别于宋代高大疏朗不重彩绘的特点;又不同于清代小巧玲珑重彩绘的风格,而是介于它们之间的转化
过程。我们看殿内正中的这个莲座,有一千个莲瓣。一是象征西方净土世界;另外还表示大千世界有佛来统治,寓意佛法高于一切。莲座上的是五彩泥塑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据说阿弥陀佛曾发过愿:“只要有人能至诚念我的十声名号,我就要接他来极乐世界”。过去这里两侧有十八罗汉,由于历史变迁,都已经荡然无存了。不过您不必惋惜,咱们来欣赏一下这“洁矩”二字。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是孙智勇大师曾云游来到正定。饥饿时来到一烧饼铺前要求施舍烧饼,掌柜的看他穿的又脏又破,怕影响生意,把他轰走了。这是一个卖饸烙的老汉看他可怜,就给他饸烙吃。一连吃了三大碗后,智勇脱出毛笔,在支锅的青石上写下“洁矩”二字,“贫僧素高洁,洁厚始称矩,吾是出家人,自有人相识。”念罢就扬长而去。有一天,龙藏寺(隆兴寺)法显和尚走出来,见此二字,倒身便拜,口念“阿弥陀佛”,并表示愿出一银子买下此石。卖饸烙的老汉是个大方人,说只要讲出原因,情愿相送。法显说:“石上二字,是智勇禅师的真迹,贫僧一生想见此人终未如愿,今见字如见人也”。掌柜的听后非常感动,慷慨相送。法显获此真迹后,请石匠将二字进行了精刻,供在净业堂。后来被县太爷供在县衙大堂,最后移到弥陀殿内。当然,这个故事也有疑点,智勇和尚是隋代人,而法显和尚是东晋人,他俩的在世时间相差了百年。
这里的护法神韦陀将军手中的兵器叫金刚杵。持杵的姿势决定着寺院是否接待外来的僧侣,如果金刚杵横在手臂上,说明此寺好客愿意接待客人;如果金刚杵朝下,则表示此寺院不好客。这样解释后大家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经路途中有的寺院待他们亲如一家,有的寺院又赶他们走了吧。
毘卢殿
毘卢殿
在中轴线最末端的,是1959年从正定城内崇因寺整体迁来的毗卢殿,殿内供奉着坐式毗卢佛铜佛像,此铜像由三层莲座、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佛像摞置而成。佛像自下而上依次缩小,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雕着一尊坐式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而佛像下的石雕须弥座,则为明万历年间雕刻。
隆兴寺毘卢殿毘卢遮那佛
隆兴寺毘卢殿毘卢遮那佛
毘卢殿原来是正定县北门里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隆兴寺内。大殿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殿内有一尊,在莲座的每一花瓣上均铸一小佛,共计一千尊佛,三层莲座上还铸有十二尊毘卢佛,总计一千零十二尊佛,构成了千佛绕毘卢遮那佛的形象,构思十分别致巧妙,是铜佛像的典型代表。这尊毗卢佛,铸造最为精美,造型最为奇特。大家看,整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由三层莲座和三层四面佛像摞制而成,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像座宝塔。佛像高6.72米,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三层莲座刚好1000个莲瓣,每个莲瓣铸有一尊坐式小佛,仔细观察会发现,1000尊小佛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再看三尊四面佛刚好12尊,加起来1012尊,那还有60尊在哪呢?对了!就在12尊四面佛头戴的佛冠上,12尊四面佛戴的都是5佛冠,这刚好60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那么,1072有什么喻意呢?这就要说到它的来历了。据说这尊毗卢佛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1000代表大千世界由佛来统治,72就是万历皇帝母亲的寿辰。
龙腾苑
龙腾苑是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式园林,园内建有假山、石桥、喷泉、
亭台、楼阁,还有一些石雕文物组成的一个园林风格的游园。龙腾苑佛像
三世中丞石牌坊
2001年7月13日在清理正定县南门外护城河石桥时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三世中丞”石牌坊构件,经清理后,运至隆兴寺保管。2004年3月,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依牌坊旧貌对其进行了粘接、加固及补修,现竖立在隆兴寺龙腾苑内。此牌坊原位于正定南大街阳和楼(今已不存)南侧,跨街而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系为当时任巡抚山西宣府通议大夫、右副都御使的许守谦及其祖许瓒、父许金三人而立的功德坊,因此又称“许家牌坊”。
龙腾苑三世中丞牌坊
龙腾苑广惠大师经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