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概论
论述题:为什么说“文以气为先”?
人文科学家能否在这个独特的领域作出杰出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一种与人文精神相一致的超越精神,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信念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是否有一颗敏感、细腻、丰富的心灵去感悟、体验人的情感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滞有一个宽广、深沉而又极定包容性与接纳的人文情怀去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极为多元化与多样性的宗教情感、价值理想、道德信念、民族精神作出理解与关爱。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人们都特别看重学者的个性气质与人格力量在其学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强调学者高尚的人格素养与精神气质是他的学术成就的重要前提,主张学者们必须成为他的学术理想与学术追求的实践者。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强调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和治学原则,认为做学问也就是做人生。中国学术传统在这方面的思想遗产是十分丰富的,艺术的世界、哲学的世界、文学的世界、历史学的世界,也应该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世界、心灵世界、精神世界,是他自己的外在存在形式。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人文思想家追求的事业理想和人生使命。 当然,人文科学家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禀赋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完全等同或简单对应的关系,个中的关系实际上要曲折隐晦和复杂得多。 但从根本还是可以说,一个人文学者如果没有一种独立自由精神,没有一个宽厚仁爱和富于同情心之个性禀赋,如果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营养一浩然之气,要写出惊天地、泣鬼神、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来,恐怕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
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
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教育学
3.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1)取决于学校教育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 (2)取决于教育内容、特别是知识的质量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采取方法的性质和水平。
(3)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入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以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地教书育人。
(4)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能明确而长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人,因而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果。
(2)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保证了对人发展影响的主导性。学校是社会机构中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培养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
(3)学校教育具有选择性。学校教育可以从教育目的出发,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方式及手段的选择和整理,避害趋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地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选取合适的内容和合适有效的方法,使学校教育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4)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的教学任务都有很强的计划性,同时学校教育活动中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也都有很强的计划性,从而保证将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获得相应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包括: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