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第1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直白的描述、朴实的语言,却让《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在十九届新闻评选委员会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那么,是什么让它如此受受众和评审专家的喜爱呢。我想,这主要在于这篇报道成功地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新闻伦理的典范。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汶川地震发生的当晚,新闻作品记者李安庆、郭晋嘉和杜远就冒雨抵达地震灾区寻求第一手新闻材料。然而,当他们抵达绵竹汉旺镇(救援部队还没有到达)时,面对灾后惨状,记者却选择了放弃职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积极投入到抢救生命的行列之中。以致没有按规定完成采访任务,但事后编辑意识到“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本身就是新闻,遂建议三位记者就此写出报道,完成了工作任务。
据了解,在我国新闻界上,曾发生过多起引发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辩论的新闻事件。如:一件是2004年9月14日,中央电视台某节目频道,对以俄罗斯人质事件为背景,借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进行有奖竞猜。另一件是2005年5月9日,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拿着照相机等候一个多小时,拍摄到一个骑车人摔倒在水坑的镜头。在国外,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如: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1993年拍下《饥饿的女孩》,当她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在遭受着成千上万受众的质问谴责,最终,把她推上自杀的绝境。
试想,如果凯文.卡特选择放下相机,求助女孩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一张震撼世界的照片出现了,当然也不可能唤起全世界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救助非洲灾民了。但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一条生命也许就将在他的手里泯灭了,而这又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接受的。如果李安庆、郭晋嘉和杜远三位记者没有积极投入到救助生命的队列中,而是去寻找特写镜头,那么会有多少生命而因长时间埋没在底下而丧失生命,又会有多少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被截取肢体;同时,若拍摄到精彩的镜头,社会受众又会有多少人而会为此而倍生怜愍之心,赶赴灾区。
如果,如果。。。当此类新闻作品出现时,引起的社会讨论,使新闻界甚至是社会各界都对社会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是不是记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职业责任来践行道德义务?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而这篇报道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答案,这就是:当公民生命受到现实威胁时,且我们又有能力、条件来帮忙他们的时候,记者就应该放弃职业道德,履行公民义务;当事态尚未表现出严重程度的时候或非常紧张的状态时,记者就可以也必须履行职业义务,认真完成新闻报道了,因为记者的职业义务中也体现着公众的公共利益。
记者这个职业是受人尊敬和瞩目的。因为他不仅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那么记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与道德伦理呢?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回答记者说:如果我们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