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傅熹年提要】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采取院落式的群组布局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各种建筑群把单栋建筑围成尺度和空间形式各异的院落艺术效果丰富多样本文探讨现存明清大型古建筑群紫禁城宫殿法太庙社援坛天坛的规划设计意图和手从中总结出建筑模数和布局规律大型建筑群关键词】【规划布局模数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开是采取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建筑物沿水平方向展各种建筑群大至宫殿庙宇小至民居都把大大小小的单栋建筑围成尺度和空间形式各异的院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并取得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从现存的一些大建筑群看一谐调尽管院落重重屋宇错杂空间形式富于变化其布局却都主次分明统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极富规律性可见中国古代群组建筑在规划和设计上必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手法否则是难以取得这样的效果的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典籍中有关单体建筑的尚有《营造法式》《鲁班经》《工部工程做法》等技术专著唯独对城市规划和大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方面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和资料我们只能通过对现存实物进行研究试图找出某些线索来中国古代汉已毁灭唐宋元的宫殿祠庙等史书盛赞其千门万户弘壮雄深可惜都个别遗址虽进行了局部发掘也不能了解其全貌在现存大型古建筑群中保存基本完整殿并可较好反映原规划设计意图和手法的只有明清时代的建筑包括宫社樱坛苑囿坛庙王府和皇家修建的大寺观等其中北京紫禁城宫殿太庙天坛等基本保持着明代的布局又都属皇家工程它们在总体规划上表现出的共同特上承宋元点即明清规划设计手法的特点且明代宫室坛庙下启清代从这里开始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探索如有所获也便于上溯下延下面分别对北京紫禁城宫殿太庙天坛的规划特点和使用手法进行介绍关于上述各建筑群的艺术处理和成就近年分析探讨的论文颇多本文不赘述一紫禁城又称大内现通称为故宫年后为乾清北京紫禁城宫殿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年永乐十八“年建成宫中的主要建筑前为太和也是殿中和保和三殿相重“称前三殿””坤宁二宫称“后两宫后两宫之左右有东西六宫它们都是主殿居中由廊房配殿围成殿庭的宫院通过对紫禁城宫殿的现状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它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确是经过精心考虑一具有很多特点的紫禁城宫殿和明北京城的关系明洪武元年守年徐达攻克元大都后改称北平府因城周太广不利于防当年即废弃北城墙在其南约千米处建新的北城墙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的北城墙此建都余三面城墙未加改变改称北京明永乐十四年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决策在年次年王府外年开始大规模建设除于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宫殿在宣德坛庙还把南城墙从今长安街一线南拓到今正阳门一线随后正统间一科年陆续建成城楼箭楼宫前千步廊外侧的衙署并在城内各地修建仓库等这种情况说明明永乐定都北京时必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陆续逐步实施但关于这问题目前尚未发现文字资料我们只能通过对现状和遗迹的探讨加以揭示从较大范围研究明清北京城图目前所能利用的最好的实测图是北京市地形这里即根据从此图上量得的数据进行探讨图一紫禁城的外廓尺寸从置图上量得为东西米南北米米它在城中的位在南北向上紫禁城北墙外皮至北城墙内皮之距为米紫禁城南墙外皮至南城墙内皮之距为以紫禁城南北之长米和这两个距离相比就会发现中国古代测长距离或以步至或以丈绳这样都不很精确在地形有变化时更不准确的误差完全可以略去就可以看到紫禁城北墙距北城墙之距为其南北长的三倍而其南墙距南城墙之距为其南北长的一倍半这就是说建北京时在规划中把北京城的南北长定为紫禁城南北之长的偏向南侧倍在确定紫禁城位置时使紫禁城令其与南城墙之距为与北城墙之距的一半米明北京城的东西宽约以紫禁城之东西宽米与它相比则米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图一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米近于误差为北京城的东西向尺寸因为有三海和积水潭的阻隔较南北向更不易测量准确北京紫禁城及城市中线不居城市之东西中分线米主要是受西侧三海的影响不得不向东偏移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堪舆的影响或比附某些数字的原因一些宫殿坛庙史载的尺寸往往有奇怪的尾数的原因之宽的如说紫禁城宽丈长丈等也可能有这方面据此种种可以认为在规划北京城时是以城宽的酌加一定尾数为紫禁城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反过来说明代紫禁城之宽为北京城宽的长为北京城长的也可以认为北京城之长宽以紫禁城之长宽为模数宽为其倍深为其倍面积为其倍近于倍但明北京的东西城墙和明紫禁城的东西宫墙又都是局部沿用了元代大都城和元大内的东西墙所以明北京东西宽为紫禁城倍这个比例实际上是从元代继承下来的近年考古学家对元大都遗迹进行了勘察发掘作出平面复原图设以复原图中大内之宽为以大内与其北御苑南北总长为用作图法可以证实大都城东西宽为南北长为的即元大都之长宽以大内与御苑之和为模数城之面积为大内与御苑面积之和倍图二值得注意的是九和五两个数字在注和疏中解释为征君位因为《周易》中多次有九五为”“贵位””的说法“得其正位居九五之尊“和“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认为九五象后世遂引申出皇帝为九五之尊”的说法一般人不准并用这两个数字元大都在规划中使都城和大内出现九和五的倍数关系正是要用这两个数字表示大内为帝王所居大都为帝王之都都属“贵位的意思中国古代有个恶劣的传统可以消灭前朝的即新兴王朝常常要把前朝的都城宫城毁掉认为这样也未必没“王气”徐达攻下大都立刻把北城墙南移除防守需要外有这种因素所以明朝在北京定都由于三海和城东一些池沼的限制西向必须对元都城和宫城大拆大改决不能完全继承大都的东西墙和元大内的东西墙都不能改动只能在南北向比例上改变则在东与的比例便已经确定了为此把北京的南城墙和宫城紫禁城都向南移面积为大城的在比例上改为与之比这个比例的确定是有意使紫禁城的“因为同样在《周易》的《系辞》中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也””的说法王弼注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宫城面积占全城的“宫与城之面积正是四十九与一之比“古人建都城宫殿讲究上合天地阴阳之数”以成万世基业“”明朝改建大都为北京时”在东西墙受地形限制不宜改动的情况下找到以大衍之数五十来取代元大都的九五贵位的比附手法中轴线是颇具苦心的它实际上只是把大城和宫城平行南移缩减北城而已城市的干道网和街区内的胡同都沿用下来同时也找到了引经据典的说法明改造大都为北京最大的变动是毁去元宫建新的紫禁城元宫是元政权的象征明朝必须把它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图二元大都城平面示意图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拆毁其办法是使新建的紫禁城稍向南移使宫中最能象征元代皇权的帝后寝宫延春阁留在紫禁城外北面无复辟之望山”在其处堆积拆毁元宫的渣土以示“镇压”认为这样可使其永“在渣土堆上再培土植树就形成现在的景山明朝人常说景山是镇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新的明北京就在元大都的基址上出现了它仍然保持着都城以宫城之长宽为模数的古老传统只是比例数字和“理论依据变了象征皇权和政权的宫殿和官署也全部拆旧建新二泯灭了元大都和元政权的主要痕迹紫禁城内各组宫殿间在面积上的模数关系紫禁城宫殿由数十个大小宫院组成的对称布置于轴线两侧都是封闭的院落主要宫院在中轴线上次要现在中轴线上的主殿前三殿和后两宫两所主要宫院都屡建屡毁前三殿在明代经正统五年巧年年嘉靖四十一年年万历四十三年天启五年年数次重建清代又把太和殿由面阔九间改为面阔十一间改殿左右通东西庞的斜廊为防火的隔墙后两宫经明正统五年并在东西庞加建隔火墙巧年年正德十六年年万历二十六年年殿万历三十二年几次大修又在正德末嘉靖初在两宫之间增建了交泰现存三殿两宫各单体建筑已非明初原物但整组宫院的占地范围门殿廊庞的台基主殿下工字形汉白玉石台座的位置大小等都不可能有很大改变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它们的位置尺寸推测其设计规律和手法紫禁城后两宫的平面尺寸比为东西向米南北向米呈一矩形宫院其长宽前三殿建筑群的面积东西向为米殿的东西宽米南北向米以四角库内所包面积计为米其长宽比恰为米约为后两宫之宽图三但进一步分析这些尺寸倍又可发现前三米的这数字当非偶然经在总图上反复分析核查也恰为果然发现自太和门的前檐柱列中线到乾清门的前檐柱列中线间之距为“米后两宫”南北长度米的倍这就表明在规划设计前三殿时是把自太和门前檐至乾清门前檐之距作为前三殿南北之长样并令其为后两宫之长的倍的这前三殿的面积就恰为后两宫的上面的情况表明倍在紫禁城的总体规划布置上某些重要建筑群的轮廓尺寸是受某一模数控制的在总图上还可看到东西六宫的尺寸也与后两宫的尺寸有关东西六宫在后两宫的东西侧每侧二行并列每行由南至北为三宫东西六宫为乾东西五所各有五座两进的四合院米东西并列自东西六宫中最南两宫的南墙外皮至乾米接近米东西五所北墙皮之距为外皮起表明与后两宫南北长东六宫自后两宫东庞外墙与后两宫之宽同图四至东面一行三宫以东巷道的东墙外皮之距为这情况在规划东西六宫时也是受后两宫的轮廓尺寸影响的五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图三紫禁城前三殿后两宫平面图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图四紫禁城后两宫及东西六宫平面图三后两宫与皇城中各建筑间的模数关系即大清门从图五可看到在午门至大明门间的长度也以后两宫之长为模数自午门至天安门间东西朝房南北山墙之距倍只多之长的包括端门为米比后两宫之长的米可视为即其倍自天安门门墩南面至大明门北原千步廊南端为后两宫倍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间相距米是后两宫之宽的倍这就表明在规划天安门至大明门这段皇城的前奏部分时也令其长宽都是后两宫长宽的倍亦即以后两宫之长宽为模数在更大的范围内看自景山北墙至大明门处横墙之距为米为后两宫之长的倍这就是说皇城主要部分的总长度也以后两宫之长为模数四宫院内部的建筑布置手法文所说只是就前三殿后两宫东西六宫等宫院的相对关系而言它们都是大型宫院在各宫院以内还有更为具体细致的布置方法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图五紫禁城总平面图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第一宫”主殿居中在紫禁城内各组宫殿包括“前三殿”“后两宫”“东西六如在这宁寿宫等都有个共同特点即把各该宫院的主殿置于院落的几何中心些院落的四角间画对角线其交点都落在主殿的中部就是明证参阅图三四七第二方丈丈用方格网为基准丈在紫禁城内各宫院布局时视其规模尺度和重要性米左右利用丈三种方格网为布置的基准丈网格明代尺长在据此画出方丈在各宫院实测图上核验可以很清楚看到对应关系丈网格前三殿所用的是的外轮廓无关可以看到基本为东西格南北格这方格网与“前三殿因为那是以后两宫为模数确定的但却与院内布置密切相关从图七中前部殿庭如以太和殿东西的横墙为界南至太和门东西侧门台基北缘恰为是格而其东西宽以体仁弘义二阁台基前沿计格即规划中令太和殿前殿庭为丈丈若殿庭南北之长计至太和殿前突出的月台前沿则占格为丈而太和殿下大台基之东西宽占格上是丈此外太和门左右的侧门其中线都在网线与太和门的中线相距格即丈太和殿的台基本身之宽占格也是丈方六丈网格与前三殿建筑的密切应和关系证明它确是利用这种网格为基准布置的图在太和门至午门之间置的午门外至天安门外金水桥之间也是以方丈网格为基准布后两宫和东西六宫因尺度小于前三殿使用的是方格丈的网格后两宫东西格格南北格为宽丈长格丈殿庭宽为丈东西六宫每宫宽南北长包括宫前巷宽在内也是是很有规律的布置参阅图四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图七年格的皇极殿乐寿堂是运用方丈网格上丈网格最典型之例它基本落在东西匕南」格的方自南而北格横街占丈格格宫前广场占格宽度上丈外朝部分占格内廷部分占格格共深即在东西即宽巧宁寿门前广场及外朝院落均占即丈主殿皇极殿占内廷主殿乐寿堂所在院占格也是巧丈这些现象表明宫内的布置与方丈网格有极明确的对应关系紫禁城中更小一些的宫院如武英殿基准的慈宁宫奉先殿等则是采用方丈的网格为第三数字比附元大都宫城与大城间九与五的数字关系在紫禁城中也出现过前的三殿东西总宽为米前三殿下工字形大台基之东西宽为米米其间正是关系此外工字形大台基的南北长近与前三殿总宽基本相同故工字形台基基本也是之长宽比基本也是后两宫下也有工字形台基其长宽为巧的比例前三殿后两宫为外朝内廷主体所以有意采用九和五的比例以强调其为帝王之居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图六紫禁城前三殿总平面图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图七紫禁城皇极殿乐寿堂总平面图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五这些特点和手法的意义和作用从上述可以看到在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中至少有三个多次出现的特点即以后两宫之长宽为模数主体建筑置于几何中心和以方格网为院落内建筑布置的基准其中有的是规划设计技巧有的还含有某种象征意义以后两宫为模数除控制面积级差外还有象征意义在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即前三殿和后两宫前者举行大典是国家的象征古代王朝是一姓为君的家天下后者为皇帝的家宅代表家族皇权国家即属于这一家对于做了皇帝的那一家而言就叫“做的“化家为国以代表“家”家族皇权“的后两宫的面积扩大四倍形成代表化家为国”国”“前三殿正是用建筑规划手法来体现同样使中轴线上北起景山南至大明门这么长距离也以后两宫之长为模数和使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等小宫院聚合为后两宫之面积等也是这个含义切义是要以此来表示皇权统率一切涵盖一切化生一推而广之在都城规划中以宫城为模数如元大都明清北京那样也有同样的含紫禁城内各宫院何中心大至前三殿小至东西六宫中各小宫大都把主殿置于地盘的几这有很长远的历史目前所见最早的例子是陕西岐山凤雏早周遗址那时尚属“商末约距今三千年这思想始见于文献是在战国末的著作《吕氏春秋》书中说古择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指国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可知“中”有悠久的传统汉唐以来至明清宫殿坛庙和大的寺观大都如此在紫禁城中不过表现得更普遍而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大小不等的建筑群中以不同的方式置主建筑于中心反映了那时在不同等级层次上都各有其中心属依次统最后都统属于皇帝的情况从建筑布局来说取中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在规划布局中利用方格网的做法也有很久的历史丈的网格丈网格已知唐代大明宫洛阳宫都用方东岳庙用方基本定型于元代的曲阜孔庙用方丈网格北京的文庙在紫禁城宫城中同时出现了三种网格用方即外朝自主体前三殿起南到皇城正「天安门为代表国的部分方丈网格丈网格内廷主体后两宫和太上皇所居的皇极殿用丈网格外朝辅助殿宇武英文华二殿和太后所住的慈宁宫用方这反映出不同网格的选用既与建筑群的规模大小有关设计上看也和它的级差与性质有关从建筑规划不同规模的建筑选用不同的网格略有些像使用不同的比例尺可以把它们在建筑体量和空间上拉开档次空间规模等级相近的建筑群选用同一种网格则易于控制其体量以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这方法对于规划紫禁城这样由无数个大小宫院组成的复杂建筑群组尤为重要上述这些特点在下面将要介绍的明清太庙和天坛中大都还可以看到不完全相同而已只是表现形式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二北京明清太庙北京明清太庙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侧在紫禁城外东南方午门至天安门间御道年隔御道和社樱坛遥遥相对巧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一现存建筑为明嘉靖二十四年为内外二重围墙年重建又经清乾隆元年至四年年大修现状外重南墙正中建一开有三个门洞的墙门两侧各有一侧门北墙只正中建一三个门洞的墙门而无侧门两侧各建一间宽的侧门内重南墙正中建面阔五间的戟门中间三间设板门北墙与后殿北墙在一条线上只在后殿东西外侧各开一侧门在内重墙内于中轴线上前后相重建前殿中殿及后殿前殿是祭殿中殿是放帝后木主的寝殿共建在一个工字形台基上后殿是存放亲尽桃庙的各帝后木主的处所另建在较矮的台基上与中殿间有横墙隔开间现在前殿面阔间左右有面阔巧间的东西配殿中殿后殿各左右各有间配殿图八现太庙的外重墙东西宽米南北长为米略近于的比例米在天安门内御道西侧与它相对的社樱坛的外重墙东西宽米南北长尺尺实际相等表明是在明初始建时统一定下的尺寸太庙内重墙东西宽大殿一样相当于明尺米南北长米其比例关系为和紫禁城三也是以九与五两个数字象征它是天子之居的尽管这里供的是死去的皇帝它外重墙之东西宽宽间也是的比例米和内重墙长米实际上相等则在外重墙宽和内重墙在手法上也基本相同这和前三殿总宽与殿下大台基宽为在内重墙内于中轴线上前后相重建有前中后三座殿从内重墙四角画对角线心其交点正落在前殿的中心以它至内重墙南证明前殿在内重墙围成院落的几何中心以这交点为圆或北墙之距为半径画圆则前殿东西配殿南山墙和后殿东西配殿北山墙的四个外角都恰好落在圆弧上这当是在设计中精心安排的太庙在布局上也使用方长丈丈的网格为基准以明代尺长折算太庙外重墙宽格丈格内重墙宽格丈长丈这样外重墙范围可排东西丈南北内重墙可排东西比为南北格内墙东西宽不取而用丈是为了保持长宽的缘故在图八上可以看到北台基边缘画了方丈网格后金水河的北岸戟门台基南北缘前殿南后殿南之隔墙都在东西向网线上外墙南门戟门前殿后殿的侧阶侧门中线都在南北向网线上制在丈还可看到戟门前殿前月台前中殿之距都占一格即控丈左右戟门北阶至前殿南阶相距格即丈前殿月台上层宽占格为巧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方格网在布置院内建筑时的基准作用在紫禁城宫殿中出现的置主殿于院落几何中心和以九五的数字突显皇家性质的特点在太庙规划中再次出现表明它们是明代大型皇家建筑规划布局中的通用手法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三明清天坛在北京内城之南天坛内城正门正阳门和外城正门永定门间大街的东侧年年隔街与西侧的山川坛相对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是按历代传统建于都城之阳七里之内略偏东处的明嘉靖三十二年增建南外城后才被包在外城之内西临正阳门外大街的它始建时称天地坛是按明洪武十一年年建的南京大祀殿的规制建造的实行天地合祀圆丘到明嘉靖九年年又改为分祀天地在大祀殿正南创建祭天的年形成今圆丘建筑群另在北郊创建祭地的地坛嘉靖二十四年又在原大祀殿的基址上参考古代明堂的传说建圆形的大享殿即今之祈年殿每年春天在此行祈谷之礼以横墙自此天坛实际有南北两部分北为祈年殿一组南为圆丘一组中间隔有成贞门相通成贞门北有一条南北大道直抵祈年门大大强调了圆丘至祈年殿间的轴线天坛是现存明清皇帝祭祀建筑中最富特色的一组以布局严整形体庄重简洁色彩瑰丽雅正就颇富神秘性而著称于世关于天坛建筑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上的卓越成近年论者颇多这里暂不涉及仅就其总体规划布局上的特点和现状的形成过程加以探讨中国古代宫殿坛庙一贯采取中轴线对称布置证前文所述紫禁城宫殿和太庙都是明作为祭天的天坛其南北轴线却偏在东侧实是非常奇特之事但如果对其五百余年的发展变化作历史的考察就可以找到原因现天坛的前身永乐时所建天地坛的情况这里简称之为《永乐图》图九在《大明会典》中有记载且附有图纸嘉靖九年二十二年所建圆丘祈年殿组在《大明会典》中也有图这里简称之为《嘉靖图》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北京天坛的形成过程和规划特点下面就分四个发展阶段加以介绍一永乐十八年始建时天地坛的形制和规划特点所示据《永乐图》结合《大明会典》等书的记载永乐十八年按南京旧制所建的天地坛只有一圈南方北圆的坛墙直抵主建筑群大祀殿前两重遗墙四面各开一门以南门为正门自此有雨道向北形成全坛区的南北中轴线大祀殿建筑群总平面矩形南门以内又有一重门有内外外重遗墙四面各开一门北门北有天库名大祀门门内北面殿庭正中即主殿大祀殿坛它下有高台上建面阔十一间的大殿这高台实即故明初记载称“坛而屋之”殿前东西侧有东西庞自大祀门两侧有内重遗墙与正大祀殿相连门东向围成南方北圆的殿庭与坛区的轮廓相呼应在坛区西南角建有斋宫面对六祀殿至南门之间的雨道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图九永乐图把《永乐图》与现状对照可以看到坛区地形南高北低现在坛内南北大道“丹陛桥有近”南端近成贞门处高出地面只几十厘米米的高差但到北端接祈年殿处竟高出地面米所以在这里必须先筑高台使稍稍高于南门才能建坛再以《永乐图》所绘大祀殿一组与现祈年殿组比较除大殿由矩形变为圆形下增三层圆坛外附属建筑及布置基本未变是永乐时就有的一致由此可以推知现在祈年殿一组下面的矩形大台子和南北雨道现在的斋宫位于祈年殿西南方倚西南两面坛墙也和《永乐图》因知斋宫西的内坛西墙就是永乐时的西坛墙在《永乐图》上线坛区中轴对称现祈年殿至丹陛桥成贞门一线即当时的中轴故东坛墙应在中轴线东侧与西墙对称处现丹陛桥的东有内外二重东坛墙其中外坛东墙之距与西坛墙至中轴线之距米很接近所以可以确认它是永乐时的东坛墙坛的正南门成贞门即《永乐图》上的南门南墙即在这一线现在弧形南折的南墙是明后期扩建斋后南移的坛北墙自祈年殿的中心南至南门成贞门之距为米北至外米实即相等故现在的外坛北墙即为永乐时的北坛墙《永乐图》在东西坛墙上画有东西门的西门东门应在今外坛东墙相对应处殿中心为根据上述西门之南为斋宫可知现内坛西门即永乐坛东西门之间有大道相连米大道中心线北距祈年米南距成贞门为实即相等可以在现状图上画出明永乐天地坛的总平面复原图其坛区东西宽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米南北长米大祀殿下高台东西宽图一米南北长米殿建在台之中心稍偏北殿之中心即为坛区之几何中心殿南与成贞门间连以雨道形成坛区的南北中轴线在这个按实际尺寸画出的永乐时天地坛图上可以看到它的设计规律宫院以后两宫为模数相似和紫禁城内各天地坛是以祈年殿下高台之宽为模数的坛区东西宽为其倍坛区南北长为其倍斋宫的长宽也基本与它相等综合起来说在永乐十八年规划建天地坛时是先按礼仪需要确定大祀殿一组的规模同时也就确定了下面大台子的长宽以台宽为模数以其和倍定坛区之长宽形成中轴线坛区内作中轴对称布置把南门成贞门雨道丹陛桥南北相重布置在大祀殿一组中殿位于坛区的几何中心以突出其最重要的地位同时把东西门一线置于大祀殿中心至南门之距的中点亦即自坛南墙向北个坛区之长的位置这是一个简单庄重模数关系明确强调中轴线和几何中心的规划二嘉靖九年创建的圆丘图一一明嘉靖九年三层石砌圆坛年在天地坛正南创建祭天的圆丘堤现在圆丘是三层直径分别米米米是清代拓展的结果米比明代大些它外面有圆方二重矮墙称坡墙圆遗直径方坡边宽米只有方坡之宽仍保持明代之旧它最外由坛墙围成矩形坛区北坛墙即永乐坛之南墙东西墙为永乐墙向南延伸而成故坛区东西宽与永乐相同为米南北长为米米在现状图上若以天地坛东西门间大道的中线为界米向北至北坛墙为南至圆丘南墙为二者实即相等这现象表明在创建圆丘区时已对新旧两区统一作了规划改以永乐坛的东西大道为统一坛区的南北中分线据此定圆丘区南米墙的位置实即相等在圆丘区中其南北之深由此推知米比方遗之宽米的三倍只多在规划圆丘坛时因从整体考虑已确定了南墙的位置故只能反用永乐坛的手法为模数的现象以坛区南北长的乃定方地之宽从而造成圆丘南北之长以方端之宽图一二这当是为保持传统手法而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三嘉靖二四年改建大享殿后的天坛圆丘建成后即拆去大祀殿在其地建祈谷坛下部是一底径于嘉靖二十四年巧年建成它米的三层石台年即祈谷坛上建直径米圆形三重檐圆锥顶的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称祈年殿四周与殿同在高台上的门庞等基本沿永乐时旧制祈年殿一组下面的矩形高台东西宽第二重门左右有横墙界米南北深米米在祈年殿前有两重门自横墙至北面遗墙之距为这就是说以第二重门横墙为其北的台面实是一个方约米的正方形祈年殿的中心在这方形中心的北米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徊专供吠封即展省圆州谑降殊袱升慢哟磺侧书瑞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图一一明嘉靖九年建北京圆丘图处即向北退后一个殿的直径和紫禁城太庙一样祈年殿这一组也是用方格网为基准布置的台上方米的部分恰好折合明尺方丈可以排方丈的网格纵横各格这样就可以看到丈祈年殿本身的最外一圈台阶的直径和祈年门之宽各占格的中间一层直径占五格下层台南缘也占三都是格祈谷坛三层台中为丈东西庞南北之长占祈年门台基北缘至祈谷坛图一格都是巧丈其他建筑布置也大都和网格有一定的关系这现象还表明一个正方形台祈年殿下大台子虽作南北长的矩形如自第二重祈年门算起“仍是南面多出的部分是为了增加一重门古代称隔门”这样在规划坛区总面积上以台之宽为模数就可以理解了它实际上是以台之方为模数的祈年殿建成后西墙天坛的总范围包括北部的祈年殿区和南部的圆丘区以现在的内坛南墙和外坛东墙北墙为坛墙东西米南北米它的正门由南门改为西门东西门间大道居于坛区南北中分线上图一四大道与祈年殿至圆丘间南北中轴线的交点即为扩大的坛区的几何中心科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转回呈昏碑客嗽碳日叫哟攀画侧帐会脚圆群州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图一三明嘉靖二十四年建大享殿平面图四南外城建成后的天坛明嘉靖三十二年年北京建南外城包天坛于其中外城正门永定门至内城正门正阳门间大道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前奏建祈年殿后天坛已以现内坛西门为正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门此时还需要临街再建门与西面的先农坛夹街对峙新建的外墙仅米左右以壮观瞻这时天坛的南墙距不足以安排其他建筑为此在西面临街南面靠城根处增建了外坛墙和新的西门在西建墙南两面出现了二重墙后与之相应在东北两面也应才能形成内外两圈坛墙但原有坛区已很大现坛墙北面有池沼东面已在崇文门外大街之东原西都不宜外拓所以在这两面把原坛墙用为外墙在其内新建一重墙与南二面坛墙相连为内坛墙现状的内外二重坛墙相套就是这样形成的天坛这样重要的建筑群即使是改建也会有一定规律用实测数字核算新建的内坛东墙西距祈年殿下高台东壁为陛桥长的南外门个台宽新建的内坛北墙距成贞门米是丹米的倍即高台南缘其用意是以丹陛桥长之二倍定内坛北墙位置位于内坛区的南北中分线上以使祈年殿一组在内坛东北墙的定位上或利用原来的模数或形成新的比例关系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在内外坛墙建成后天坛就由原来的严格中轴线对称布局改变成主轴线偏东在内外坛区都不居中的现状通过前面对天坛四个发展阶段规划设计特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在永乐十八年始建时它是以大祀殿下高台的宽为模数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布置并把主殿置于坛区几何中心的之长在南面增建圆丘时把坛区的中心南移至东西门大道一线据此定圆丘区南北再以圆丘南北长的三分之一反推出圆丘外方遗墙的尺度整个坛区仍然是中轴对称并具有明确的中心的向西只是到了南外城建成后为了服从全城规划大局坛区不得不南两面拓展才放弃了中轴线的布置缩减了东北两面但是这个缩减仍然尽可能符合一定模数和比例关系人规划设计特点从这里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设计者和改建者细心体验前尽力采取同一手法的苦心和高超的规划设计水平四结语通过对上面一系列明代宫殿坛庙建筑群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在规划设计大的建筑群时其总体布局确有一定规律性的长宽为模数例如在规划大型多院落建筑群组时以某一院落大的群组是其倍数如前三殿是后两宫的四倍小的群组是其分数如六宫加五所得面积之和与后两宫相等尺寸心以控制各种不同大小的院落间的关系和总的轮廓在多重院落中以外重之宽为内重之长在一所院落中把主建筑置于全院几何中此外利用方格网为院内布局基准以控制尺度和体量关系等手法在当时也是较普遍采用的总平面设计手法用不同的材以上各点如果再加上大家已经熟知的单体建筑视其规模等级选宋式或斗口清式为模数的情况由大到小可以确认中国古代从城市和宫城规划到院落内布局和单体建筑设计以使城市有一整套用模数控制的规划设计方法可宫城大小院落和单体建筑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尺度上的联系连贯性的效果达到统一谐调富于整体性形成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群的特有风貌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至于基本模数的确定具体院落的尺寸和长宽比主要由实际使用要求和礼制等级制度来决定但有时也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前三殿后两宫的工字形大台基和太庙内重墙采取的长宽比以象征天子之居就是例子依此类推在各类建筑中可能还会有很多我们尚不了解的附会之处古代以阴阳五行比附建筑最极端的例子是明堂从现存唐总章《明堂诏书》看当时设计的明堂几乎从间数面阔柱高乃至各种构件的长度数量都比附某一数字但如果画一草图分析可知其面阔柱网布置柱高梁长梁数等都基本是按建筑的合理需要布置的然后再从各种古书中找些往往是互不相干的数字拼加在一起以合其数作为依据故显得颇为穿凿不值识者一笑在明清宫殿坛庙的规划中也有类似现象即以上述的比例而言前三殿后两宫虽都用大台基的长宽比但前三殿需计人殿前月台后两宫则不计人月台太庙虽前后殿也在一工字形台子上其比例都不是而把内重墙的长宽定为这情况也表明在设计这些宫殿时首先是按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要求进行设计然后选其中可以因势利用之处加以比附并无统一固定的手法统观历朝史料和现存实例我认为在古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中比附象征手法和阴阳五行风水堪舆诸说并不居于支配地位它在规划设计中有所表现不外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在风水师挟业主之势加以干预时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另一种是设计师有意利用它来标榜自己的设计用为在业主面前坚持自己设计方案的手段其前提是不让愚妄之说损害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建筑艺术的完整性儒家对于迷信的态度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一句话实质是说对于实在说不通道理的人如不能加之以威只能用迷信来唬住他各类建筑的业主或是权威无上的帝王或是威福由己的贵官至少也是拥资建屋之人在他们面前设计师始终处于劣势为求采纳自己的设计为求保持自己设计方案的优点避免业主的任意改动利用以“神道设教”的手段搬出阴阳风水之说给自己的设计加上一点神秘性胁之以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实是为自己设计辩护的最省力而有效的办法因此在具体研究古建筑的规划设计时对这方面要适当加以注意以了解各种阴阳五行风水迷信思想对建筑的影响但和上述规划设计手法相比它是次要的是附会上去的以不违背基本使用功能和艺术表现为前提真正决定一个时代建筑面貌和具体建筑成败优劣的是规划和建筑设计它们是古代规划师和设计师的成就中国古代在大型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上有极辉煌的成就和独特的经验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总结本文在这方面只是一个粗浅的尝试必有遗漏恐也难免有穿凿但这个初步探索表明如能把历代大中型建筑群的总平面图作精确测量取得数据集中起来综合排比对其规划设计特点和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必将有重大收获补充建筑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使我们对古代优秀建筑传统的认识更为深人全面这方面成就的总结也将为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提供借鉴使之不仅在单体建筑设计上而且也能在总体规划上反映中国特色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附记本文初稿曾发表于《建筑历史研究》第三辑这次发表作了一些修订删除了一些文献考证和具体推算过程并把近年新的研究成果如有关在院落布局中视其规模使用大小不等三种方格网的内容补入因本文讨论的是古代建筑群的设计规律需在图上探索为避免重新制图产生的误差尽量采用已发表的资料和图纸即在其上用作图法分析以求取信不得已处敬希原图作者鉴谅并致谢忱作者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