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_数字信息资源企业开放式创新

来源:画鸵萌宠网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数字信息资源企业开放式创新

刘旻璇 马费成 朱梦娴 宋 倩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 要] 传统的企业创新开发模式制约了创意产生的速度和质量,已跟不上社会对创新数字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云环境的出现则为数字信息资源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孕育而生。本文分析了数字信息资源企业的传统创新开发模式的创新共同体、动力机制和知识扩散,以及新外部环境下此种模式所遇到的挑战,并结合IBM实例提出了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指出数字信息资源创新从传统开发模式到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开发模式的转换。

[关键词] 快速创意 云计算 云创新 开放式创新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

[中图分类号]G20;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71(2012)01-0004-08Rapid Innovation Factory Based on Cloud-Environment:the Open Innovation for DigitalInformation Resource EnterprisesLiu Minxuan Ma Feicheng Zhu Mengxian Song 

Qian(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Abstract] Traditional model of Innovation Exploitation has restricted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originality,which has been overtaken by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products and services on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DIR).The appearance of cloud environment,however,provide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open innovation ofDIR Enterprises,leading to the born of Rapid Innovation Factory based on Cloud-Environment.In this paperwe first analyze the innovative community,driving mechanism and knowledge diffus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traditional Innovation Exploitation model for DIR Enterprises.Then 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traditional mod-el encounters under the new external environment.After that,we propose a cloud-based environment of rap-id innovation factory pattern combined with the case of IBM.Eventually,we operate the further analysis ofthe conversion of DIR Innovation Exploitation Model from traditional one to the Rapid Innovation Factory.[Key words] Rapid innovation Cloud computing Cloud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DIR enterprises  人类对创新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从农时代,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且动态,对企耕时代各种工具和种植技术的创造发明,到大业已有信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工业时代技术专利的不断更迭,再到如今风云高;此外,整个商业环境也相应发生了极大改变幻的互联网时代,创新更是成为企业屹立于变,由较为稳定、连续性变化和慢速发展转变

商业市场的制胜法宝。在这个崇尚个性化的

为动态、非连续性变化和迅速发展[1]

,企业的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数字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管理机制研究”(70833005

)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刘旻璇,

女,硕士研究生;马费成,男,主任,博士生导师;朱梦娴,女,硕士研究生;宋倩,女,本科生。4

核心竞争力由以往经营的规模化转变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为数字信息资源创新提供了新算平台的搭建,

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撑。

数字信息资源是指所有以数字形式信息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通过网络存储在光、

通信,计算机或终端再现出来的资源,其可以

2]

。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有文字、

6]

国内学者任丽梅、黄斌[从社会发展理论和科

学哲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云创新的流程,其模式的特征和动力机制,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可以说这是国内云创新领域的开拓性著作,有很多观点值得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云创新彻底颠覆了创新的组织形式、创新的产权制度、创新的文化主旨和创新的计算方法,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却又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蕴含了无穷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力量。

7]冯旭、罗霞[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云创新的概

涉及文化信息、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市场调网络游戏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中的企查、

2]

。数字业都可以认为是数字信息资源企业[

念、特征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解释。各界对于云创新的界定众说纷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云创新还是一个才刚刚起步并且值得探讨的领域。

云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进一步延伸,而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是云创新模式的具是指借助云计算平台进行数字内容创新体化,

产品和服务开发的一类模式。云计算作为网络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新应用,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同时云计算描业知识,

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使T服务增加、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

8]

。云计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一般实物产品的开发之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开发存在很多差异:

的成果形态不同,一般实物产品的开发成果为实体(有形)物品,而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果通过网络或其他多为虚拟形态的产品或服务,

数据传播方式投入市场;其次,开发过程对智力资本的投入程度不同,受物料资源的限制,一般实物产品开发的智力投入只占一部分,而数字信息资源只有用户理解并接受才达到其最佳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智力资本;最后,正因为产品服务的形态和智力投入程度不同,两者开发环境也有很大差异,一般实物产品的开发和早即期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多在实验室环境,将领域内专家汇集于固定空间,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现时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需要群策群力,在共享中实现创新。

现代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奠定的,他从生

3]

:产的本质揭示了创新的内涵[创新即是建立

算的上述特性非常契合数字信息资源开发所需要的虚拟性、智慧性、技术性等特点,有利于构筑创新的共享和开发环境。现在已经有很多数字信息资源企业关注并运用云计算技术,

[注]

比如Amazon的弹性云1服务是起步比较早

的,为用户提供数据计算和存储的按需服务;

注2]阿里云计算[则依托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子商

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中实现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生产要素即是资源,生产条件可以认为是生产的方式。孙雷

4]

红、薛辛光[从创新的要求和产生的影响角度

专注于云计算和电子商务(云务领域的经验,市场)的技术创新。

通过对比多人的定义,我们认为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创新共同体的大众化;②驱动创新机制的复杂化;③创新扩散的快捷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开发模式,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由内而并提速了数外地改变了创新的生产利用过程,

字内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利用周期。

诠释创新作为一项复杂而具有开拓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从外在形式和本质要求上集中表现为突破性的发现,历史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和飞跃性的发展。全球商业与竞争领域专

[]家PeterFinar5结合云计算的发展指出创新 g

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在云中,开放式创新走向了前台,这是由外而内的创新,由客服驱动的并且这种创新有效地利用了群体智慧。创新,

1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的传统创新开发模式

传统数字信息资源的创新开发延续以往实

物产品的开发模式,在该模式中,创新共同体、涵盖了企业内、外部的所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合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创新环境下的知识扩散分别作交互关系。基于主体对创新影响的程度,本指代创新开发模式的主体、动力和影响结果。

文界定创新共同体为所有主动参与到数字信1.1 创新共同体

息资源新技术商业化的组织和个人。在传统“共同体”作为具有共同目的、规范的人组数字信息资源创新模式中,创新共同体被牢牢成的群体,

从社会学领域被广泛引入其他研究限制在企业内部,企业的研发、销售以及服务都领域。作为跨主体的系统活动,创新的不同主与外界相隔,不同合作企业之间、企业与其用户体层面的关联性与互动性适合用“创新共同

之间主体的区分十分明显,甚至在企业内部创体”

表示[9]

。创新共同体,包括“直接或间接参新主体还被严格分割成了子主体,如图1

。与到新技术商业化中的所有组织和个人[

10]

,图1 企业的传统创新开发模式

1.2 创新的动力机制

等,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创新并非无缘由的产生,引发创新的是来力集合,

如图2所示。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自各方的驱动力。自技术视角的技术推动模模式相当于在企业边界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型出现后,学者们分别从需求视角、企业家视其创新的动力全部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价值与角、政府视角提出了需求拉动模型、企业家创文化、

治理结构、利益结构、战略目标、内在创新偏好模型和政府启动模型,

还有学者从组织新需求和研发能力,外部所有的因素无法高效行为学角度和系统性角度提出创新动力机制渗入并影响企业。

的期望模型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上视角1.3 创新环境下的知识扩散

都是基于静态的观点,而现今的经济环境呈现

知识扩散,是指知识通过市场及非市场渠快速变化的特征,

国内学者刘明霞[11]

基于新道的传播,

使知识从发源地向外进行空间传播、经济环境,从动态视角提出了一个技术创新的转移,或被其他地域通过合法手段从知识生产参考模型,将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划分为内部者传递到使用者的过程,知识扩散是知识的时

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含企业的价值文空传播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12

]。毫无疑问化、治理结构、战略目标、利益结构、研发能力的是,创意的产生需要知识的积淀,包括显性知和内在的创新需求,外部因素包含有经济环识以及更多的隐形知识,譬如经验和个性化的境、资源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科技政策发明

创意感受。在传统环境下,知识扩散受到知识

流通渠道的限制,常常只能在一个较小的限定范围内流动,并且受核心企业内部创新机构的

影响较大,知识传递和扩散的效果不甚明显,这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来说,无疑是一大阻碍。

图2 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2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传统创新开发模式效应基础上的联结体经济效益[14]

,也即是所

面临的三个挑战

谓联结经济。事实上,“当云创新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社交网络的方式出现的时候,企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模式曾一度业与知识阶层的对接得以实现和普及。知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如IBM、苹果等一大开始走向外溢,而资金也开始随着知识流动的

批IT公司的崛起,更是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极方向流动。

[5]

”致。但是在技术的推动下,

商业环境和人们的(2

)挑战2 集中开发设计能力,但为用智力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开发模式由户创造最优质产品服务的难度增大。

此面临了一些挑战。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传统创新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在严格的控下三个方面:

制下,企业通过资助大规模的内部实验室来开(1)挑战1 形成产品或服务的规模效益发技术,以此作为新产品来源的基础,依赖技

的优势不再。

术优势获取高额的边际利润[15]

。上世纪50

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通过两种方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是大型主机主宰计式形成规模效益,一是在给定技术水平上,通算机市场的阶段,IBM耗资52.5亿美元,在哥过扩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二是在企业内伦比亚大学附近建立了第一家研究中心,随后部生产开发相关联多种产品,以扩大市场份又于纽约和苏黎世建立了公司专门的实验室,额,这两种方式分别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

并招募了最优秀的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人经济和范围经济范畴[

13]

。但由于该模式通常才,为他们提供最先进的研究条件,甚至将研在一个组织内产生,创新渠道较为固化,无法究部门和开发部门分割开来保证科学家能专有效地利用创新资源创造新的经济效用。

注于基础研究。这一期间研发出的成果———网络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一味追求规OS/360系统(system 360)的推出为IBM带来模效益的外部环境,在网络灵活开放的平台了巨大成功,销售收入从1964年的28亿美元上,中小企业获得较为公平的机会,能够与大增长到1973年的110亿美元,使其在大型主企业共同争取市场,也同时获得了更多的交互机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可能。企业产品和服务开发所追求的目标应但是在传统模式中,企业内部数字信息资从传统的规模效益转向一种建立在网络复合

源的开发主体与合作企业、用户之间只能进行

单向交流,即企业主观地判断用户需求,进而与企业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共同形成灵活但从事相关产品研发,却并未能够真正以用户为稳固的内核结构,支持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有出发点。所有因素导致企业创新主体呈现“内所降低但多个部门之间能进行畅通的沟通交强外弱”的态势,过分强化和控制自我研究功流;其次,企业内部创新主体与合作企业、用户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商业环境发生之间的交流由单向变为双向,用户不再是产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不再是由所谓精英阶品、服务的享受者同时也是创意的提供者,而层垄断而成为一个大众可以广泛参与的公共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为紧密;事务,局限于既有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传最后,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强调创新主统创新模式的企业已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体的“无边界化”,即消除存在于企业与企业兴的市场。

间、企业与用户间的创新流动的界限,乃至于(3

)挑战3 内部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不利完美地与商业环境相融合,具有高度的适应于累积优势以及下一轮产品服务的创新突破性、灵活性和通透性,正如Oliver Gassmann &加速。

Ellen Enkel(2004)所提出过的一个设想:企业传统模式中数字信息资源企业能够成功的边界应该是一个半透膜,以便于技术溢出和

的原因在于,它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了一种“良

引入[17]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仍需建立内部

性循环”[16]

。企业投资于内部研发项目,然后

研发机构,不过其作用已经从以前的进行垄断开发出很多突破性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的突破性创新研究转变为:

了解并确认外部丰以使企业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实现更高富的创新资源,与之结成联系并从中挑选有利的利润,接着再投资于更多的内部研发项目,于企业的创新资源;弥补企业外部尚未进行的这又会导致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并带来新一轮研究空白;将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整合起来,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以形成更为复杂的创新组合;将创新成果出售的循环[

15]

。给其他可以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体系的企业

现今环境对信息的准确和敏捷性要求越并从中获得额外的收入和利润[

15]

。来越高,

特别是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以及部郭士纳接手IBM后对其采取了一系列改门间的通畅交流的要求更高。然而在传统创革措施,如与多个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新模式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研发部门和企对技术的关注转变为对用户需求的关注,这些业市场部门能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在间接交改革的理念便是形成随后创新计划的前奏。流时其他支持部门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在2004年,IBM将一个数据挖掘程序整合成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响应延迟与信了“

虚拟创新中心”,为增值代理商、独立软件息失真,

不利于创新的实现和累积。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开发和销售解决方案提3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的创新开发模式转变

供服务。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IBM的合作伙伴在虚拟创新中心上浏览时间长达3.5万如前文所述,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小时,其中有1500个合作伙伴依靠IBM的帮

模式所面临的规模效益的优势不再,为用户创助进行开发和营销[

18]

。造最优质的产品服务的难度增大,内部开发不利于累积优势以及下一轮创新突破加速等挑3.2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战的三个挑战使得变革在所难免。

动力机制

3.1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创新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动力创新共同体

机制的改变,外因可以归结为:全球化、技术变如图3所示,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革、高程度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以及风险投中的创新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并且主体间的关资,内因则是企业对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系以及主体的创新职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本、资源共享、降低风险和国际化战略的需

首先,以前作为内核的企业支持部门,现如今

求[19]

。由于创新共同体范围的扩展,许多外

部的因素可以有效渗入共同体内并产生比以往更为显著的影响。原本只属于企业的价值文化和研发能力转变为整个创新共同体的价值文化和研发能力:在共同的价值文化驱动下,创新共同体的整体创新步伐朝着同一个方向,产品与市场的需求更为贴近;而群体智慧

的创新累积使得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得到精简,研发时间缩短,带来整个研发成本的降低与研发效率的提高。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动力机制与传统创新环境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图3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

)原初动力与维系动力。企业的内因驱1  (

动仍是创新驱动的原初动力,特别是基于企业利益结构和战略目标的驱动;但内因驱动不一定是驱动的维系动力,传统创新的维系动力源自内部,而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维系动力大多依靠外部的支持。

()动力的结构。传统创新的动力结构是2

至上而下、线性的创新结构;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动力结构则是至下而上、整体交织的创新结构。

()动力的范围。事实上,创新的动力范3

围与创新共同体的范围息息相关。由于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创新共同体范围扩展,其动力影响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原本属于创新共同体外部的动力转变为了创新共同体内部的动力。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综合驱动,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创新共同体间知识扩散会收到更多的正反馈,创意的交流变得方便,创意的产生也比传统时代更为频繁。

为了打破企业内部与外部创新流动的界(限,创新即兴大讨论”2001年IBM开启了“in-活动,企图借助“外脑”实现创新,novationam) j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在线头脑风暴,为此,将相关的IBM特地建了一个互动式网站,背景信息以语音和视频短片的形势放到网站上。2006年的大讨论吸引了来自104个国家的1在两场75万名参与者,2小时的讨论中,参与者共发表了4综合了I6,000个想法,BM最先进的研究和技术并结合他们自身的应用

15]

。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新兴商业机遇[

知识的扩散可以说是一个创意产生的推动性因素,也可以看做创意形成的直接效果。一方面,知识扩散有助于不同背景的创新参与者交流

3.3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创新知识扩散

思想,碰撞出新的创意;另一方面,好的创意形成维度的考虑。

后,如若能转化为合适且为用户所接受的产品服(1

)时间维度。现时的创新是比拼速度的务,将能推动新一轮的知识扩散。从这一角度而创新,创新的快慢某种程度决定了创新的效言,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可以提高知识扩果。谁先开发出一类产品或服务并及时投放散的速度,促进创新的产生和更替。

市场,谁便取得了先占优势。反之,若创新开4 实施创新开发模式转移后的效果

发的时间越长,不光耗费成本大,市场的反响估计也会以冷清收场。在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在上文分析了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模周期方面,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将新产品式从传统模式到新环境下的变化后,仍留有产导入市场的项目要比未超出预算而延迟进入生一个疑问:如何评价模式的优劣。本文结合市场的项目获得更多的收益;新产品拖后6个上文案例分析的结果,创造性地提炼出创新开月投放市场,5年内的累积收益将会减少17~发模式的抽象度量方法,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35%;如果开发投入超出了预算的50%以使指出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模式到基于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那么收益仅仅减少

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转换的必然趋势。

4%[1

5]

。时间维度上的度量与创新的实际效创新开发模式效果的度量与创意产品或果成反比。

服务的实际效果正相关,可以抽象为以下三个

图4 创新开发模式的抽象度量与转换

  (

2)质量维度。质量并非创新产品或服务开发的过程。由于通过群体智慧的共同努力加的质量,

而是数字信息资源内容产品或服务市速了整个创新的过程,

极大地缩短了企业的研场适应性的度量。在这个意义上,受到用户欢发周期,因为创新开发的时间缩短,所以创新的迎、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服务,可以认定为质实际效果比传统模式好;通过云创新平台,主体量好的产品服务。质量维度上的度量与创新创新企业与用户的直接接触为企业获得第一手的实际效果成正比。

用户需求资料提供了便捷,无形中增大了数字(3

)空间维度。空间维度是指创新产品或信息资源创新内容产品或服务与市场的契合服务的影响范围。影响范围越大,受众越广度,降低其投放市场的失败率,得出质量越优,泛,潜在客户数量和潜在的收益也会随之增创新的实际效果也比传统模式好;此外,交流渠多。空间维度上的度量与创新的实际效果成道的扩展为创新产品或服务的影响扩大了范正比。

围,同样得出空间越广,创新的实际效果越好。在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中,创新已在时间、质量、空间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基不再是内部研发、行销、产品开发等机构独享的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效果与传统创新的财产,而是通过云平台连接大众智慧,共同合作

效果相比得到了显著提升。

10

5 结语及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传统创新开发模式的不足在于:盈利的周期①企业研发成果投入产出、大大加长;迅速的双向交流②缺乏与用户及时、会使企业存在大量与市场需求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的研究成果;③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研发资源的重复、浪费;能力足够强大的企业④只有资源、才有竞争的资本,而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

]20

。企业很有可能处于竞争劣势[

的环境做出反应。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不仅仅带来产品、技术的创新,还带来管理流程、商业模式甚至行为方式的创新,并可以借助群体的智慧将这种创新过程加速。随着数字信息资源产品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扮演起愈加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的是,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将会对个人和未来社会的组织都产生深刻影响。

[]

最后以PeterFinar5的话语作为结尾: g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线相连的世界,企业的成功与创新息息相关,这种创新不是单一的创新,而在于为企业所属的行业建立一种创新的节奏。

与之对应的是,云创新模式的效果立竿见影,在于其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使得数字信息资源企业能更好、更快地对变换

注释

[]:////1ttaws.amazon.comec2 hp[]:///2ttwww.aliun.com hpy

参考文献

[]:,:1hosrowourM.AdvancedToicsinInformationResourcesManaement[M].PAIdeaGrouPublishin2002119 K       -ppgpg []——基于“我国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公共存取战略”的分析[2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柯青.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

社,2008:1821,7374--[]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28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4J.理论探讨,200514951 孙雷红,薛辛光.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st []:[:,:5inarP.Dot.cloudthe21centurbusinessbuiltoncloudcomutinM].FLMehanifferPress20097480latform F       -K -gypggp 

[]621世纪的创新模式[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10:2788,123123 任丽梅,黄斌.云创新:--[]],():人文社会版)7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118122125 冯旭,罗霞.对云创新模式的再认识[-[][/]]:////_8CloudComutinEBOL.[20111210.htten.wikiedia.orwikiCloudcomutin 维基百科. --pgppgpg[]]():杨志蓉.创新共同体:企业全员创新模式的新探索[9J.科学研究,200610775779 谢章澍,-[]L]10nnLH,ReddNM,AramJD.Linkintechnoloandinstitutionstheinnovationcommunitframework[J.Re         -yyggyy    

,():searchPolic1996,25191106 -y

[]刘明霞,袁靖波.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创新动力机制探析[]():11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9497-[]李环.知识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12J.商业时代,200779697-[]任志安.知识共享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13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19124-[]王丙懿.网络经济下规模经济的新特点与规模经济理论创新[]():14J.经济问题:20051912-[]于圆圆,]():周明,袁泽沛.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原则比较与案例分析[15J.当代经济管理,2008114142-[]C::16hesbrouhH W.OenInnovationTheNewImerativeforCreatinandProfitinfromTechnoloM].Boston        gppgggy[  

,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   

[]G:[//17assmannO,EnkelE.TowardsaTheorofOenInnovationThreeCoreProcessArchetesC]Proceedinsof          ypypg 

,,theR &DManaementConference(RADMA).LisbonPortual2004:69   -gg[]龚伟同.]():18IBM:重新定义创新[J.商务周刊,200697475-[]管恩秀.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力和模型研究[19D].上海:同济大学,2008

[]W,:[]20estJGallaherS.ChallenesofOenInnovationtheParadoxofFirmInvestmentinOenSourceSoftwareJ.           - ggpp

,():R&DManaement2006,363319331 -g()收稿日期:201112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