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新人教版)

来源:画鸵萌宠网
物理专题复习班阶段考试试题

第I卷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的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cm B.人步行速度约4km/h C.洗澡水的温度是100℃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2s

2.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B.夏天,雨笼山 A.春天,雾绕群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檐上冰

3.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

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在马路边设置自动噪声监测仪来阻断噪声的传播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5.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 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C.“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6.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7.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的现象与图中现象相似的是

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物体的质量,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因无法重测,只能根据测量数据来定值.他记得当时用了50g、20g和10g三个砝码,游码位置0.4g,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A.81.4g B.78.6g C.78.2g D.81.8g 9.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由此可判断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

10.一个质量为0.25 kg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kg,若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是1.75kg,那么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A.1.0×10 kg/m B.1.16×10 kg/m3

kg/m

3

3

3

3

C.1.75×10 kg/m D.1.2×10

333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1.如图所示, 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来研究音叉发声特点,发现第一次甲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远,第二次乙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快,这说明第 次的音调低,第 次敲得重;如果音叉的振动小于 Hz,人耳将听不到这个声音.

12.如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它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其中整个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的时间,熔化过程中它处于 状态.

13.郑西(郑州一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全长505km,承担运行任务的“和谐号”动车组,最高车速可达350km/h.某次列车下午17:10从郑州发车,l9:10到达西安,则这次列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km/h,合 m/s (保留一位小数)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列车上的监控系统,通过对高速运转车轮的热辐射产生的一种不可见光进行检测,实现对车轮温度的实时监控.这种不可见光是 .

14.身高为1.7 m的小华站在大穿衣镜前l m处,通过看自己在镜中的像整理自己的服饰,则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m;若她以0.5m/s的速度沿着与镜子平行方向行走了3s后,则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m.,此时的像高 m. 15.近视眼是因为物体经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之 (选填“前”或“后”).为了能看清远处物体,可佩戴用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还可 . 16.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 .

(2)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壶内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不能 .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形成“白气”。

③“白气”再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17.如图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A、B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摄像头(选填:“靠近”、“远离”).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但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 ,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

18.下列列出由实验测定的几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kg/m3 铜 8.9×103 铁 7.9×10 3水银 纯水 煤油 酒精 13.6×103 1.0×10 0.8×10 0.8×103 33氧气 空气 水蒸气 氮气 1.43 1.29 0.60 0.09 铝 2.7×10 3冰 0.9×103 认真阅读上表,你一定能从中发现物质密度的一些规律,请写出三点 (1) ;(2) ;(3) . 三、作图题 (共6分)

21.⑴如图甲,平面镜前的一个发光点S所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已经被

画出,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并找到发光点S的位置.

⑵如图乙,凸透镜的焦距为1.50cm,O为透镜的光心.请按照实际尺寸标出凸透镜右侧焦点F的位置,并画出图中入射光线所对应的折射光线. ⑶完成图丙中的光路图.

四、解答题 (本题共7小题,共36分)

22.(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用托盘天平测量某物体质量的情景,请你指出图中明显的操作错误是:

(1) ;(2) ;(3) .

23.(4分)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甲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

是 . (2)图乙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

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第22题)

24.(3分)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如图所示,所绕铜丝

的长度为 ,铜丝的直径为 μm.如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5.(11分)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

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

(2)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如果你是他的合作者,请

你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

① ;② .

(第25题)

(第24题)

(3)错误改正后,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 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10 cm

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4)小明继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当烛焰移至35cm 处,移动光屏,在屏上

得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这一原理制成. (5)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40 cm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

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 . (6)小明在实验中发现: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

转折点是 和 . (7)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

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 .

27.(3分)“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所示.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30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上桥最快要用几分钟?

(第27题)

28.(9分)“五·一”黄金周,小华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则 (1)壶盖的体积是多少?

(2)请你帮小华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第28题)

(3)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试卷答案

第一卷 选择题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