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院开设的通用素质课程实践为例
■朱新民 许芳菲/赣州技师学院摘 要:我院于2017年秋季起开设通用素质课程,目前已完成《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三门课程的教学。经过此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相关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课程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作品评价机制不完善,反向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愿望,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学生作品评价机制现状入手,从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创新多样的评价模式、重视评价的思想性三大方面来探讨有效利用通用素质课程中学生作品评价的几个途径。关键词:学生作品 评价 能力点 激励 思考
学生的作品,一方面是学生能力体现的载体,即学生完成作品的实践过程就是其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另一方面物化的作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成为其学习的源动力,引发学生更多地关注到各能力点的学习,并自觉地运用所培养的这些能力点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之间的重要连接点,在整个通用素质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院学生作品评价的机制现状(一)评价模式流程化、套路化在学生完成相应任务作品后,即启动学生作品评价环节。目前,学生作品评价工作具体分三部分进行:先是学生自评,再是学生互评,最后是教师点评。同一班级各小组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彼此已经熟知,各小组学生不但知道如何套路化地自评,而且还知道其他小组大概会如何套路化地互评,甚至对教师的评价风格、评价内容也了如指掌。学生作品评价工作逐渐流程化、套路化,失去新意,学生对于自评、互评不但兴趣缺失,甚至泛泛而谈,敷衍了事。如此不仅在调动学生在原有作品上进行二次创作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无从谈起,
138
能力点打擦边球的问题更是比比皆是。
(二)评价内容表面化、形式化囿于学生自身素质及能力,学生自评及互评时,常常出现评价内容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导致评价的内容与作品主题出现偏差。如在《团队合作能力》课程中“制作青春岁月专辑”这一任务中,有个小组选取了一些经典电影上剪辑的图片作为素材进行制作,该图片素材与“我的青春岁月”主题完全无关,可以说是完全偏离了主题的作品。但是在互评的时候,有小组却仅仅因为该小组“搜集的图片很多”,“图片看起来非常精美”等原因,评价其素材丰富”,使得评价完全脱离主题及内容而存在,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学生自评、互评是作品评价的很好方式,但显然必须依靠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评价系统碎片化、无序化作品评价,是品评,更是激励,它从根本上影响课程的发展、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作品评价体系,再好的学生作品最终只能是死的作品;好的作品评价体系能让学生作品成为学生能力发展、完善、创新的新起点。我院开设该课程三个学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建立统一完善的学生作品评价体系,学生作品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何、评价标准、评价分值、激励方式等等,没有统一标准。尤其是激励机制的缺乏,不仅是对学生作品缺乏重视的表现,更严重影响学生完成作品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作品的完成产生怠慢情绪。
二、解决学生作品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一些现状而言,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着手解决学生作品评价机制问题。
(一)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学生作品评价机制的建立,不是以单个教师单个班级去建立,它必须在全体通用素质课程教师在深入分析任务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统一制定。比如规定统一的作品评价
标准、评价分值,实行统一的激励方式;又比如明确一些作品完成过程中的细节,诸如针对学生作品为单独一两人完成,而其他成员坐享其成的现象,明确学生作品中必须要有有效材料证明该作品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制作完成,从根本上达到了全体成员共同提高能力点的效果。
评价机制不统一制定,所有作品也就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作品差异就无法区分,所有的作品就会禁锢在一个小团体内,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是保证评价有效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激励机制实地到位,评价机制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建立完善的学生作品评价机制,以有效创新的激励方式促进学生作品完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该课程全体教师同心同德,共同摸索探究;更需要全院上下群策群力,携手闯出新路。
(二)创新多样的评价模式
我院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要为谁任课谁评价,同个班级共同评价。在课程发展的初始阶段,这的确行之有效,实践效果明显。但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及发展完善,其不足逐渐凸显出来。这种评价模式的单一化、流程化的现象日益明显。要改变这一现象,那必须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创新意识。
“走出去”,是指学生作品“走出课堂、走出班级”,不让作品成为“闺秀”。如在系部、全院举行作品成果展等等就是很好的方式。在作品成果展上,不仅作品亮点更易发现,改进方向、能力点就更清晰,作品价值更突显,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将作品作为二次创作的新起点,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钻研,使能力培养更加精进。
“请进来”,指要突破原有的由相同组员、同一教师组成的评价主体构建模式,请陌生的教师、专家前来评价作品。如笔者在评价“制作青春岁月专辑”这一任务中,邀请系部领导、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学刚毕业的教师等前来参与作品评价。此举颇受学生欢迎,更取得了
“内容真实、《长江丛刊》2019.04
圆满的教学效果。如果在“请进来”过程中,能请进相应的企业专家前来评价,那么更加迎合了我们教学中“工学一体”的理念,将在培养学生素质上更加成效突出。
通用素质课程学生作品评价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让评价模式多样化、创新化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我能力的真实水平,明确努力的方向,才能搭建平台让学生的自我能力真正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适应日后自我工作要求。
(三)重视评价的思想性
学生作品虽主要为锻炼提高学生的某一能力点服务,但更应让作品有思想,有时代感。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能力,能适应日后社会发展及自我工作的需要,更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价值体系,做到能力与思想统一的发展要求。我院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中,大多(上接137页)
业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开展讲座,此外,学社内还将不定期与其他高校相应学生团体联合开展交流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4)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在课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内容在大纲范围内重点考虑,将这些环节作为部分科技活动人员选拔的初选,同时这些实践环节的作品利用到科技创新活动的培训中,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为学校争取荣誉。
(5)与实验室相结合,利用实验室开放资源,结合创新实践进行内容改革,使过去功能单一的实验室转变成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优势平台。
四、专业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本文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企业实用的创新型人才”为主体研究思想,争取办出大连科技学院的创新实践特色,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和学习的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新就业形式而探索出一种崭新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三创(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和创新之处:
(1)电子科技创新与公选课结合特色,将科技竞赛与公共选修课相结合的新模式,即有效的利用了科技竞赛的主
存在只看作品中所体现的能力点而忽通用素质课程是中职院校一门全
视作品所暗示的思想化意识,导致出现新的课程。发展完善该课程,任重道为评作品而评作品的现象。如在评价远,过程曲折,前途光明。在这个过程学生“制作青春岁月专辑”作品中,有中,评价学生作品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用“吸烟、酗酒、纹身”等内容来反既要实现机制化与创新化相统一,更要映自我曾经历的“苦涩、懵懂”的青春,追求能力化与思想性相统一。同时,学有学生用在某一花海中踩在花丛中来生作品的评价,既离不开学生团队的通表现自我靓丽的青春,有学生用不文明力努力,更需要教师团队转变观念,大的话语来挑逗同学展示充满活力的青胆尝试,积极引导,群策群力,共同摸索春主题。从作品主题而言,这些内容选探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材及能力点都符合主题。但以“我的青春符合社会思想价值”的标准来评价的参考文献:话,这些显然都不是合适的选材。而这[1]李木杰.通用素质课程构建与实施[M].北一点,对学生作品却有着“一票否决”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13.的权利。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点只有[2]王红梅.团队合作能力[M].北京:以符合社会思想价值为前提,这样的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13.力才有意义,才会被认可。换言之,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美丽中国等思想体系等必须被植入学生作品评价体系中,而且成为首要先决条件。题内容及吸引力,又充分的发挥了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课程的教学特点。这种模式的探索为使科技竞赛资源由仅限于精英化的传统方式向大众化利用开辟了可行途径。
(2)电子科技创新培训与实践教学环节互补利用的特色,根据大型科技竞赛内容与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大纲做对比分析,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以及作品作为电子科技创新活动的初期培训、选拔方式;同时在部分竞赛培训中的作品作为课程实验平台,充分利用教学经费等资源。
(3)科技创新学分置换特色,通过在内容、教学当量等方面对比研讨,将有影响力、大型的科技创新活动与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进行学分置换,这与过去允许学生参赛后可替代2学分公共选修课有本质的不同,学生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后,可以置换如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训练等专业实践学分。
(4)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特色,改变了过去竞赛仅为竞赛的学生服务,通过将科技创新引入到课堂,使得很多学生虽然不能参赛,但能够同样参与培训和接受竞赛指导,提高了学校竞赛经费的利用率,扩大了受益学生数量。
五、结语
将专业导师制与本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在教学与创新实践
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本
科教学培养计划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就业需要,针对专业制导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大影响性。通过教学和创新实践相结合,采用专业导师制的教学实践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成效,实现教学与就业间的无缝化连接。
参考文献:
[1]杜勇婷.应用型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化改革与人才培养——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为例[J].高教学刊,2019(10):136~138.[2]任国恒,王伟,李晓凤.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9(02):93~95.[3]黄治同.面向“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4~22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省教改201800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JG17DB080)。
1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