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增泰,亓恒新,高晓翙,田宝刚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用于脊柱损伤诊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方法:研究时段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脊柱损伤患者(n=100)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和螺旋CT检查,将前者纳入观察组,后者作为对照组,比对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神经根损伤、锥体容积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检出锥旁软组织损伤、骨挫伤、韧带损伤(包括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效果较好,其图像清晰可直观反映出患者的骨挫伤和韧带损伤,诊断率高,值得临床上的应用、推广。【关键词】脊柱损伤;核磁共振;影像特征;CT检查【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22-0065-02脊柱损伤多因交通事故、工业事故、自然灾害所致,骨质疏松也是脊柱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表现为骨折、脱位、韧带损伤等,具有病情复杂、多处和复合伤多、多并发症等特点,且合并脊髓伤时往往预后较差,严重者甚至造成残废、危及生命[1]。本次选取我科室100例脊柱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螺旋CT检查,观察其效果,并做如下现汇。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科室(2016年6月—2019年6月)接收的脊柱损伤患者(n=100)展开研究,其中:男(n=56),女(n=44);年龄范围21~68(平均:50.12±5.41)岁;致伤原因:跌伤21例、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25例、交通事故伤40例;该研究已上报我院伦理会,并获得许可。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善的患者;②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均签署有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患者;②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及血液内疾病患者;③具有精神、意识障碍,无法与人进行交流的患者;④存在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病变的患者。
1.2 方法
进行核磁共振扫查: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西门子1.5T磁共振,MAGNETOM Avanto)实施检查,对扫描线圈的选择依据患者检查位置决定,对颈椎部的扫描应该使用专用线圈;对胸椎和腰椎的扫描应该使用体部线圈。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仰卧位,设置层距为4mm,层厚4mm,矩阵:256×256;FOV:326×512,采用T1W1和T2WI进行成像扫描——结果纳入观察组。
进行CT扫查:叮嘱受检者检测前6~8h禁食,采用螺旋CT扫描仪(SOMATOM sensation 64 CT),患者采用平卧位,扫描脊柱,设置参数:I=300mA、f=130~135kV、层厚3mm、再建矩阵512×512、层厚5mm,摄取骨和软组织窗片——结果纳入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诊断结果,包括:神经根损伤、锥体容积改变、锥旁软组织损伤、骨挫伤、韧带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
计数值以%表示、并进行χ2
检验;两组有效资料,以P<0.05认定有统计差异。2结果
两组的神经根损伤和锥体容积改变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对锥旁软组织损伤、骨挫伤及韧带损伤的检测上均多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统计两组诊断结果情况对比[n(%)]组名例数
神经根锥体锥旁韧带损伤后纵损伤容积软组织骨挫伤
前纵改变损伤韧带韧带观察组100152547131815(15.00)(25.00)(47.00)(13.00)(18.00)(15.00)对照组100173233143(17.00)(32.00)(33.00)(1.00)(4.00)(3.00)
χ
2
-0.1491.2024.08311.06010.0108.791P-
0.700
0.273
0.043
0.0010.002
0.003
3讨论
脊柱是人体中的骨骼,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和意外撞击等,直接损伤了脊柱,引发脊神经的相关疾病,同时也会严重损害内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2]。
临床上诊断脊柱常用螺旋CT,但研究发现,CT在锥体容积、神经根损伤方面诊断效果较好,但在骨挫伤、韧带损伤及软组织中的损伤诊断效果则不佳。目前,医疗科技的持续发展下,引进了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使影像技术的发展提高一个层次。在对脊柱损伤的诊断中,实施核磁共振扫查诊断,对整体诊断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3]。与CT相比,核磁共振主要有以下优势:①扫描范围广,脊柱损伤后患者常因肢体疼痛导致瘫痪,在行动不便时CT检查,会具有一定局限性,切面成像少,诊断结果还会具有影响;核磁共振可在不移动患者的前提下,进行全方位的扫查,且分辨率高。②核磁共振虽扫描时间较长,但对人体的电离辐小;还能根据需求,充分显示任意切面
65
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1月 第3卷第22期
MSCT容积扫描后薄层骨重建技术在
急性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
黄茂盛,伏红超(通讯作者),冯 赟,周 慧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影像科 上海 2018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在急性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膝关节外伤患者692例,研究分析其X线及CT资料,分析不同重建技术对膝关节不同类型骨折的检出效果。结果:692例膝关节急性损伤中,Schatzker Ⅰ型骨折89例,Ⅱ型骨折75例,Ⅲ型骨折65例,Ⅳ型骨折100例,Ⅴ型骨折75例,Ⅵ型50例;髌骨骨折:无移位型25例;横断型31例;下极或上极型62例;粉碎型45例;垂直型20例;骨软骨型17例;Maisonneuve骨折8例;Segond骨折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多种薄层骨重建方式,在膝关节复杂性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及胫骨棘骨折的显示上,有一定优势,为骨科手术计划和治疗提供很大帮助。【关键词】膝关节;胫骨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22-0066-02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代步工具,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日益频繁,事故发生后及时、准确的影像诊断,在后续的事故鉴定及治疗方案选择中,尤为重要。传统X线检查及常规轴位CT平扫,因其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1-2],已逐渐被多层螺旋CT取代。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承重关节,因为其易损性,在人的一生中,膝关节外伤最常见。急性损伤,以车祸和运动最常见,以青少年和成人最多见。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诊治膝关节外伤患者692例。其中,男440例、女252例,患者年龄为15~75岁,平均年龄约45岁。所有患者均先行X线检查,视骨折严重程度及类型,再行急诊CT检查。
1.2 仪器和方法
国产联影80排160层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15kV,管电流180mAs,层厚2mm。患者取仰卧位,患肢扫描范围包括股骨远段及胫骨近段,扫描结束后即对原始图像做薄层骨重建,重建层厚为0.625mm。所得数据传送至飞利浦MD工作站,做CPR、MPR、VR重建处理,将重建图像传至PACS系统。
2结果
692例膝关节急性损伤中,Schatzker Ⅰ型骨折89例,Ⅱ型骨折75例,Ⅲ型骨折65例,Ⅳ型骨折100例,Ⅴ型骨折75例,Ⅵ型50例;髌骨骨折:无移位型25例;横断型31例;下极或上极型62例;粉碎型45例;垂直型20例;骨软骨型17例;Maisonneuve骨折8例;Segond骨折30例。
图1a 正位平片 图1b 侧位平片
的任意角度,对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各种斜冠状面等体层直接作图。③此外,核磁共振的分辨率较高,尤其对脊柱的软组织、骨折损伤下的分辨率,其诊断的敏感性更高,唯一不足的是空间分辨率略低。本文将同一批患者同时行核磁共振和螺旋CT检查,对比结果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就神经根损伤、锥体容积改变的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的锥旁软组织损伤、骨挫伤、前/后纵韧带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上所述,螺旋CT与核磁共振对脊柱外伤的诊断均有较好的效果,而核磁共振在对骨挫伤与韧带损伤的诊断
情况更好,值得临床上的应用、推广。【参考文献】
[1]殷静静,杜战卫,睢争妍,等.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5):1520-1521.
[2]刘秀华.核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探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03):47-48.
[3]莫海宾,潘枝婉,陈源凯.核磁共振用于脊柱损伤诊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2):209-210.
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