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儿童成长的乐园
作者:周德华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1期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对象是小学生,他们都属于较幼小的未成年人,是儿童。儿童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在坚守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基础之上凸显“儿童味”。 关键词:数学课堂;儿童;成长乐园 一、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合理制订课时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儿童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的已有经验可以为教学服务,应该有效利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合理制订课时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出现缺乏实效性的课堂,首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偏离儿童的实际,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缺乏对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关注,不能客观地反映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
在实际制订课时目标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儿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要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唤起儿童的兴趣,启迪儿童的思维,使儿童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儿童的思维兴趣,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应精准指向儿童的思维与兴趣。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合理设计数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数学活动,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贪玩好动,好奇好问,好胜上进,这是儿童快乐生活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要重视儿童的数学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实际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儿童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儿童来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儿童在参与数学活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味”课堂,分享“数学味”乐趣。 3.要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儿童的思维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它主要依附于具体的形象来展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态想象”,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智慧。 三、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着力开展有效训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和训练往往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既没有站在儿童发展的高度,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去构建一种适合儿童、面向儿童,让儿童真正喜欢的数学课堂,也没有尊重儿童的需要,让儿童在数学课堂中自由发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失地开展有效训练,课堂教学才会高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要从儿童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方面全面分析,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儿童的知识基础出发,明确新知的生长点;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出发,找准学习的障碍点;从儿童的学习方式出发,把握教学的着力点。根据儿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设计教学训练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成尚荣先生说:“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有立足凸现“儿童味”,不失“数学味”,穿行奔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协调整合二者的关系,使之融合、和谐,最终才能让抽象高深的数学,自然、顺当地走进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让天真幼稚的儿童轻松、愉快地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只有这样才能去构建以“真实、朴实、扎实”为价值追求,以“活跃、活泼、灵活”为呈现方式,以“精细、精练、精致”为特征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