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

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模式与技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等,无不与一定的理论、知识相联系。那种认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仅仅是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实务而不涉及理论的观点,以及认为仅凭爱心、热情、甚至怜悯就能做好社会工作的观点,无疑是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利的结果。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表明,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 格林伍德 (E.Greenwood) 在 1957 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 1 )一个理论体系 (a body of theory) 。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 2 )专业的权威 (professional authority) ;( 3 )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 (code of ethics) ;( 4 )社会或社区的认可 (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 ;( 5 )专业的文化 (professional culture)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工作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可以称为一个专业;但是其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尚待于进一步发展成熟。在他提出的五个衡量标准中,其中第一个条件即是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可见,理论对于一门专业的重要程度。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进而对社会现象做出有说服力且符合逻辑的解释,一门专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时,也正是由于理论体系发展的系统化、复杂化,掌握这种理论体系所需要经过的教育和训练就会越长、越困难;而一旦掌握了这种理论,一个人也就可能成了一个专业的权威。一项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关键就是看这项事业的理论发展程度如何;一项事业所能达到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其理论发展的程度。 [1]

其次,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解决案主问题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影响。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社会工作的职责。社会问题非常复杂,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服务范围广、种类多,社会工作对象的特点及问题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在有限的训练中不可能教会学生应对如许众多的问题。而要解决上述矛盾,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训练,掌握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方法。

有的学者对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层次作了细致的分类, [2] 对我们训练社会工作学生很有启发意义:( 1 )懂得如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及程序;( 2 )懂得如何解决多种类别问题的方法及程序;( 3 )懂得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及程序来解决面对的不同问题;( 4 )懂得设计和所面对问题相适应的解决方法及程序。只具有第一层次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不能担任社会工作者,只能作为辅助人员。具有第二层次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能够担任社会工作助理人员,其工作任务由督导人员指派。具有第三层次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能够担任社会工作者,但由于社会问题多种多样,他在实际开展工作时,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至于第四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社会工作训练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一般来说,经过社会工作训练能使学生达到第三层次的能力,应该说基本完成了任务。而要使学生能由第二层次能力上升到第三层次的能力,其主要因素便是对理论的把握,特别是那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成因、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明白解决方法与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论。而要由第三层次能力上升到第四层次能力,更需要懂得建立及修改、完善理论,使其协助人们解决千变万化的问题。

由此可见,理论对社会工作者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并提供适应不同训练要求的社会工作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