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谢正宇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08期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尤为重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的高涨和求知欲振奋,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等抽象的逻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依据学生自身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主动获得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析、思考问题。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境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生物问题。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通过生物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精神
在新课程中安排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将近有20个,重要的有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酶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等,生物学家本身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范,他们都有着勤奋博学、探究创新的治学态度。因此,我们若以科学发现史为载体,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探究性教学,让学生重温科学家当年的研究历程,“遭遇”科学家们曾经经历的困境,体验类似的心理冲突,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和理解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还能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例如,讲光合作用的发现中证明光合作用产物和条件时,可将萨克斯在1864年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给学生演示,实验过程是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将天竺葵的一部分叶子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再培养一段时间;最后将天竺葵的叶子水浴加热去除叶子的叶绿素,向处理后的叶子上滴加碘酒发现曝光部位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前两步课前先处理,课上是演示第三步)。提出问题:为何要将天竺葵先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为何要对天竺葵的叶子进行“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的处理?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再通过一定的讨论后很快就可回答设问: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子原有的淀粉;“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天竺葵的叶子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同时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较容易的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路过程分解成几个相关联的小阶段,然后总结每个阶段的有效策略,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例如,关于“线粒体的功能”的教学,在学生没有关于有氧呼吸的任何知识的情况下,可创设以下两个问题来突破:(1)线粒体在肌细胞、肝细胞、受精卵等代谢旺盛的细胞内含量较多,同学们推测它可能起什么作用?(2)线粒体提供能量,葡萄糖也提供能量,这二者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以上两个问题的联想与解决让学生逐步理解了线粒体的作用,避免了死记硬背。另外,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苹果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2)剧烈运动后四肢骨骼肌往往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3)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4)水淹时高等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水退后有些不能成活?(5)水稻等植物的根又为什么能比较长时间在水中生存?(6)水生生物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身边事,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又似懂非懂,不懂装懂,兴致高涨,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向纵深处发展。 三、创设求异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资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创新,就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当一个学生表现得与众不同时,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学生的个性,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是缺点,这种个性就是一种宝贵的课堂教学情境。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
四、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增加思维的迁移发散能力
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即通过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的不断变化,而保持本质属性不变,能使学生形成条件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增加思维的迁移发散能力。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问题情境的设计均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例如,在高三复习课“农业生产与生物”专题中,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学生围绕此主题发散思维,联系高中所学与此有关的各种知识,如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激素调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
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加工教材内容,把握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以创设良好问题情境为出发点,以置疑、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M].成都:学苑出版社,199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陈允飞.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中学生物教学,2001.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第二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