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现状及趋势

来源:画鸵萌宠网
贵图学刊2014年第2期 ・读:昔研究与服务・ 浅析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现状及趋势 付光磊 (贵州省图书馆,贵州 贵阳,550004) (摘要] 随着多媒体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对传统阅读方式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认清现状,把 握未来,是图书馆人必需重视的问题。笔者对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关键词] 数字阅读;传统阅读;现状;趋势 ・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Digital Reading and Traditional Reading Fu Guanglei (Guizhou Provincial Library,Gmy ̄g,Guizhou,55000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digital era,digital reading is a great impact to the tradition— al way of reading.How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grasp the future,which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librarians.The paper describ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digital reading and tradi— tional read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Digital Reading;Traditional Reading;Present Situation;Trend. 在多媒体时代,数字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大容量、快捷互 动,导致传统阅读方式已跟不上民众对知识的需求。英国调 查统计显示,近丽年来,该国的独立书店正以每周至少一家 的速度消失。2012年拥有244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停止发售印刷版。同年2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公司博德 斯集团申请破产保护。世界如此,我国的现状也相差无几。 以提供图像、声音、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使阅读方式多 种多样,方便快捷。 1.2数字阅读不受时空所F艮,便于个性化阅读并大大增强 阅读的交互性及开放性。无论是电子阅读器,还是其他移动 阅读方式,其阅读终端都拥有与计算机联机联网功能、提供 线性检索与非线性检索双重检索。数字阅读的超文本性,使 2008年起全国新闻用纸生产量逐年减少,近几年来各个大中 城市已有上万家实体书店倒闭。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办 证率、到馆率、借阅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这些现象表明数 字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在如 今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条件下认清数字阅读与传统阅 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为读者服 务,是图书馆人当下应当倍加重视的问题。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 读者可以随时通过email、聊天工具或者论坛留言等方式与 作者、阅读者实时交流,从而增加了阅读的互动性,更好地拓 宽读者的想象空间并增强创造力。数字阅读突破了时空的 限制,全球的读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开放的阅读 环境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利用价值更高,从而达到了资源 共享、自由阅读、各取所需之目的。 1.3数字阅读使出版周期缩短,节约了资源,实现了“第一 时间”阅读。电子图书出版迅速,使作者到出版商到读者这 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 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 字化,即阅读的载体、终端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 计算机、PDA、手机、阅读器等等。 1数字阅读具有以下特点: 1.1数字阅读集海量存储与便捷多样的阅读方式于一体。 个传递过程极大缩短,它比之纸质图书出版节省了印刷、包 装、运输、销售的许多中间环节。同时作者网上发稿,出版商 编辑制成电子版供网上订阅下载,避免了图书产品投放的盲 目性,直接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不必受传统图书馆 中图书借阅册数、借阅期限、阅览座位、开馆时间等各项条件 的限制。 汉王电纸书N518的SD存储卡最高可以扩充到32G,可装下 文本格式的120回本的《红楼梦》一万六千套!而大量支持 电子书阅读的智能手机,也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碎片化、快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字阅读起步较早,已形成规模并走 向规范。据数据显示至2013年美国电子书的销售已经超过 实体书,并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数字图书出版产业链结构,传 统出版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担任内容提供商的重要角色。 餐化、跳跃化阅读需求。同时,除了文本格式,数字阅读还可 一3O一 ・读者研究与服务・ 贵图学刊2014年第2期 英国的电子书市场至2012年已有2亿英镑的市场规模。在 日本,“手机小说”成为青少年的阅读新宠。据《朝日新闻》 报导,通过手机撰写、以手机阅读的小说普遍受到年轻人的 阅读内容,从而深入地思考问题。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读 者,对传统阅读有很深的感情和牢固的阅读习惯。 2.3数字市场的规范管理问题。数字市场的逐利性导致管 喜爱。这种小说语言风格完全来自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词句 言简意赅,符合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预计2014年日本 电子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00亿日元。 我国数字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1998年3月, 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 规划》后,国内数字阅读市场步入正轨,并迅速发展壮大。调 查数据显示,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数达33753 万人,环比增长达到35.9%。全球80多家电子书阅读器企 业中中国内地就占了4l家,涌现出盛大云中书城、汉王书 城、番薯网、龙源期刊网、同方学术期刊等一批内容资源平 台,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建立了手机阅读基地, 中国大陆90%的图书出版社涉足了电子书出版业。而擅长 开发贸易市场的淘宝网,2010年推出淘花网,延续了淘宝网 的优势,吸引数位内容商家人驻,其经营范围,除了电子书, 还有音乐、教育产品、视频等数字内容产品。2012年,中国数 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1935.49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10 年仅为1051亿元。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从干亿元到近2000 亿元的跨越。所有这些意味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进入了一 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数字阅读逐渐成长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 式之一。根据专家保守估计,到2018年,全球电子图书的市 场份额将超过传统图书。 面对数字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及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 部分业内同仁忧心匆匆,几年前的法兰克福书展就有人言之 凿凿地预言纸质书必将消亡以及电子书的势不可挡。更有 人甚至提出“五年内印刷图书将死”的大胆论断,在文化出版 界引起阵阵的骚动。但是到目前为止,数字报纸、电子图书 和互联网期刊虽然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是纸质出版照样在市 场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延着它固有的轨道运转。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的关系,应当是 并生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究其原因,数字阅读从出现就带着其固有的局限性。 2数字阅读有以下缺点: 2.1 阅读质量的问题。数字阅读的便捷性、随意性、自由性 造成了阅读的碎片化、跳跃性、快餐式,使读者的阅读取向偏 向于娱乐、休闲、轻松而远离经典与严肃的内容。现今在各 大文学网站上,都市言情、玄幻奇幻为主的网络文学作品成 为“主流”。这些小说内容通俗,彼此相似度很高,其中更是 不乏打情色“擦边球”的作品。同时数字产品内容浅薄,权威 性不够,不容易记录学习。 2.2 阅读习惯的问题。各种电子阅读器虽然便捷,但在时 间、空间、使用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不便性与依附性。受众 中依旧有很多人认为纸质图书读来比较实在、过瘾。因为触 摸感与永恒感历来都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纸质书的实体性 与永久性令读者感到安心,使注意力集中,能从整体上把握 理缺乏,从而给盗版商提供了可乘之机,盗版低劣的数字产 品充斥各种平台。而数字阅读读者付费意识、版权意识不 强,习惯接受免费的午餐。同时数字阅读的准入门坎模糊, 终端设备生产厂商、数字内容提供商以及著作权人之间的利 益分配机制不明晰,相对较低的分成比例必然会打击内容商 的积极性,导致数字出版机构缺乏制作高质量数字阅读产品 的动力。而质量低下的数字产品,反过来又影响读者付费意 愿,形成恶性循环。 数字阅读带来人类阅读史上的最深刻变革,也带来各方 持续不止的争论。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说:“没有任何一 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 逐渐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笔者认为传统阅读 到现在为止,还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需要精读或 者深度阅读时,部分读者还是会偏向于纸质阅读;阅读学术 专著、传统名著时,许多读者还是会拿起传统读物;当遇到篇 幅长、信息量大、文字比例大的读物,并需要记录或笔记时, 传统阅读的优越性就占了上风。试想,清风雅阁,淡茶一杯, 手捧一卷毛边纸线装书细细品味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具有 何等的风雅与韵味。 既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谁都无法替代谁,那么我们只 有在二者中寻求使其协调发展的平衡点。从阅读角度来看, 阅读是一种惯性,是一种精神需求,是一个人内心的充盈过 程。一方面,习惯于纸质阅读的读者在坚持传统阅读方式的 同时也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另一方面,依赖互联网的年轻 读者机不离手之余也会看看纸质的报刊与小说,这二者在各 行其道中又有彼此的融合依存。其实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 完全可以像西医的手术和中医的望闻问切那样共同生存,使 人们在在享受技术的便利和尊重传统的积淀之间维持一种 美妙的平衡,并在这种平衡中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 林明珠.数字阅读与现代图书馆转型[J].甘肃科技纵 横,2013,(3) [2] 江树清.云计算与数字阅读[J].图书馆杂志,2012, (6) [3] 杨惠芳.数字出版阅读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影响与对 策[J].河北学刊,2013,(6) 作者简介:付光磊(1971.8——),男,贵州省图书馆典藏借阅 部主任,馆员,从事读者服务工作。 编发者:徐迅 收稿日期:2014—06—02 —3l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