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减弱回声 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 C.增大声音的频率 D.增强响度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手机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B.在道路两旁植树,可以减少噪声 C.电磁波和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D.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3.下列关于声音在传递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音色在改变 B声音音调在改变 C声音响度在改变 D音色,音调,响度都不会改变 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
B.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的 C.很厚的玻璃板看起来变薄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为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引起的 5.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6.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
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1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d点成的像大。
8.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如图3。甲、乙、丙、丁四个学 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学生是( )
A.甲。 B.甲、乙 C.乙、丙。 D.丁。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如图8所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明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像。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像 C.光屏上找不到像。D.凸透镜焦距未知,无法判断。
10.一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看到身后电子表显示屏上显示时间为 12:51刚实际时间为( ) A..12:51 B。12:21 C。15:51 D:15:21
11.图1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所给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状态,其内能增加。
B.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2min到第3min内是固液共存状态,其内能不变。
C.该物质的熔点是-4℃,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液态,其内能增加。 D.该物质的熔点是0℃,在第5min到第6min内是气态,其内能增加。
12.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cm。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 13.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冷热程度能反映的是( ) A物体运动时动能的大小。 B物体势能的大小。 C物体内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D分子势能的大小。 二、作图题(共6分)
1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6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15如图在A点看到水下一小石头B的像在B`根据你学的知识完成看到B的光路图。
三真空题(每一空1分共28分)
16.向暖水瓶中倒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 变化来断定瓶中水的多少,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小华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独奏或二胡独奏他一听便能分辨,他区分的依据是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_不同。
17.某同学按图10所示进行实验,当喇叭发声时,可观察到肥皂液膜会出现凸起现象,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 ___ 请举一例与此结论有关的例子
18.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现列出以下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①“潭清疑水浅”;②“墙内开花墙外香”;③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中,能够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释的是 ;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均填序号) 19.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_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20.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向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过程中,像将 像距将 (填“变大”或“变小” 或“不变”)
22、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吸热就要______,上面的路基就塌了,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
的体积就要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起来,一降一升,火车极易脱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几种方案中,有一种是在铁路的插了许多叫做热棒的柱子,整个热棒是中空的,里面装有液氮。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氨吸收热量发生______现象,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此时气态氨放出热量发生_______现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棒底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为25cm,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24.说起光速,人们总是感觉快得无法想象。其实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内将其降得很慢。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光速只有3m/s,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场景: 。
25.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在下面的甲、乙示意图中,属近视眼的是________,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_________。(选填“丙”或“丁”)。
26.减少噪声有三个措施在生活中常见:(1)在录音室的墙壁上贴泡沫塑料:(2)给汽车的是气管加装消音管:(3)在道路两旁加装玻璃墙。上述例子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减少噪声(1) (2) (3) 27.潜水员在水中观察岸边的景物时,所看到的景物比实际景物 (填“高”或“低”),这是由于 造成的。 四实验题16分28-4分 29-7分 30-5分
28.小明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对着无锡著名景点──锡山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甲和乙,如图7所示。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与透镜的焦距有何关系呢?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
(1)小明找来了一些凸透镜,但不知道它们的焦距,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
的方法;
(2)测出凸透镜焦距后,小明先后选用了三个焦距分别为15cm,10cm,5cm的凸透镜,在保持物距始终为35cm的情况下依次进行实验,发现所成的像越来越小。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小明在拍摄哪一张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3)在探究过程中,小明总是让物距保持不变,请你说出他这样做的理由
29.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10-2所示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
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 为什么?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
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
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理由是 30.小周用图12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 。(2)小周在图12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她在凸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在光屏上再成一个更小的实像,小周应当把蜡烛
向 移动.同时把光屏向 移动。 (3)小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 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4)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刚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五.(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混合液的凝固点/℃ 混合液的沸点/℃ 30 -17 103 40 -28 104 50 -37 107 60 -49 111 70 -48 117 80 -46 124 90 -28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 较大。1分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4)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1分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1分,其原因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