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绝对感受性
答:使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能力。
2.表象
答:是外在客现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象。
3.消退抑制
答:由于条件刺激不再受到无条件刺滋的强化,而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称为消退制。
4.移情
答:是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并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5.因变量
答:是由自变量引起被试行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6.多动症
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父婴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一,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虽然与婴儿敌游戏,但更多的是照料婴儿。其二,在交往方式上,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也有很大的不同。母亲更多地通过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其三,在游戏的风格上,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也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表明,父要与母婴在交往中的“咯略, ' ;而母亲虽然有时也与婴儿玩身体运动的游戏,但通常是进行传统、较安静的动作游戏,如“拍手”“摇”“藏猫猫”等。另外,父亲喜欢带领婴儿进行滋烈、带刺滋的大运动,而母亲多半和婴儿玩动手操作.
2.幼儿判断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幼儿判断的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呢?其实,从判断论据看,幼儿从没有意识判断的根据,开始向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发展。幼儿初期儿童虽然能够做出到断,但是,他们没有或不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3-4 岁儿童或者以别人的论据作为论据,如:“妈妈说
的。”老师说的。’或者只能说出模糊的论据,如:“不会漂,它在水里呆不住。”他们甚至于并未意识判断的论点应该有论据。随看幼儿的发展,他们开始设法找寻论据,但是最初出现的论据往往是游戏性的或猜测性的。例如,幼儿说过“又小又轻的东西会浮”,说:“别针会浮,”。然后看到别针在水里下沉了,他说:“别针变大了。”幼儿晚期,儿童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合理的根据,对判断的论据日益明确,说明思维的自觉性,意识性和逻辑性开始发展。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进行。这种判断没有一般性原则,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出发,属于前逻辑思维幼儿逐渐从以生活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向以客观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经过以事物的偶然性特征(肠色,形状等)为根据,过渡到以孤立的,片面的,不确切的原则为根据(“重的沉,轻的浮” )
3.举例说明婴儿的知觉能力发展的状况?
答: 3个月左右幼儿只具有知觉性分类能力,仍然是非概念有机体。7个月左右幼儿能够进行意义性分类,这时婴儿已经成为概念有机体.生命最初的 3个月到7个月是概念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知觉信息的重新描述是概念产生的机制。
4.如何矫治儿童自闭症?
答: 1 、增强物的应用:凡孩子喜欢的事物或行为,都可作增强物。增强物最好不只一种,且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孩子的行为结果是愉快的,行为就会增加。故家长应时常考虑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勿在不经意中增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2 、消弱:指将不适当的增强方式减除的策略。使用前要判断何种行为适用消弱过程中能否处理得很好?通常孩子的不当行为是要引起大人注意及关心时可采用此策略。如孩子哭是想吃糖的话,父母
应坚持不给,久而久之此哭的行为即会祛低、消失。起切,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哭得更厉害军长如能坚持原则,长久的不惊不惧,就会产生效果.而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就不能使用此策略。3 、隔离:方式有二种,一是把正在 t 的喜欢的事情撤走,另一是把孩子撤走。该注意的,是孩子喜欢的事物或环境才能隔离,否则易达反效果。隔离时间不宜太长,隔离地点则重安全,且不能比原来之场所有趣。 4 、区辨增强法:即让孩子拼别那些行为是可以做或不被允许家长说话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宜明确。最好在距离近时表达,以讲求最好的效果,好让孩子区辨行为的对错如果能多称赞增强好的行为,更具作用。 5 、过度矫正及积极演练法:用来处理较常犯的行为。所请过度矫正,是指在孩子不当行为发生时,除了要其改正外,还要多做一些。如摔破杯子,除了要收拾外,还要孩子多抹其它地饭。实施此策略时,大人要陪在身边,并告之正确的行为。积极演练可用来学习较好的能力以修正不当行为。同时在不当行为出现时,应找最接近的替代行为来积极演练。如孩子关门太大声,则一遍遍让其练习手敲头时,则可以练习举手答「有」为替代行为。 6 、介入法:此策略之理论根据已在行为改变技术中扭到,高频率出现的行为往往能带动低频率出现的行为。由于前面已提过,这里不再婆述。介入法有时要和环境控制相配合,如孩子爱撕纸,可以此敌增强,但绝不可让孩子随地随时都能草到纸撕。
5.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看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是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火可见,幼儿拼别数目的多少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味主要特点的。 2 ,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往定性。在正
确的教有影晌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 ,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 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不往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调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随年龄的增长,幼儿个性表现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恨、才能方面,还是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农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是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是已成为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说明怎样对1—3岁的婴儿进行教育?
答:感统的重要性:感觉统合对孩子非常重要,婴儿生后不久就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之间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起来,才得以认识世界。“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日后智能学习或思考前期( 3-0 岁)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够用大脑傲记忆性的学习,但在现察、组织、想象、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似会有应用上的困难。”在 6 岁以前,孩子还无法以抽象的概念来完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必须以实际的感觉来认识与学习,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以身体及四鼓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的经验,而这种身体及四肢动作的有效运作则是以大脑的调控和整合为基础的。由此可见,感觉统合对孩子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认识感觉统合失调: 1 当今多为独生子女,多数家长视为掌上明珠,过分保护,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拣,心肺功能弱。伙伴少了,整天与成人接胜,成人化的思给多,而缺乏童真。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熏均,都易导致感观失调。 2 纠正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地玩,多接触自然。在室外奔跑、爬树、涉水、玩泥
沙,经常去晒太阳、看花草,对孩子身体各方面控制能力的锻炼很有好处。另外,父母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高楼与孤独,让孩子在与人交流与沟通中,刺激、调整与强化自己的各种感觉统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用溺爱或者不信任的目光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可能,孩子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傲。孩子在 3 岁前处于脑发育和身体发育的最快时期,可塑性最强,这段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0-3 岁早期教育的干预可以发挥孩子大脑的最大潜能,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星光幼儿园让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的亲子漪戏中,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亲子群体游戏互动,传授给家长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合作精神,使孩子身心全面均衡发展,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增进家长之间、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渡,增进亲情关系,开发婴幼儿潜能。
2.结合实际谈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提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问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看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首先,人类知识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不能违背这个顺序来掌握它。谁都知道:先要学整数四则,才能学小数、分数,先要学算术,才能学代数;先要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先要学动物植物,才能学生物进化,先要知道历史事物,才能够得社会发展史,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戮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如此等等。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绝
不能使不懂算术的儿童掌握代数,不懂欧几里得几何的学习掌握解析几何。其次,同是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循序渐进的。小学生可以掌握代数,但就其掌握的水平或深度说来,是和中学生不同的,更不同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儿童也能理解一些道德观念,但和青少年的理解比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再次,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再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是立刻实现的。最初,儿童的智力或思维活动主要是依靠感知运动来调节的(如乳婴儿),以后,可以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如学前儿童),最后,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逻辑概念和判断推理来调节(学龄儿)。最后,谁都知道,掌握知识经验是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是学习活动。而儿童的脑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在学习某一事物时,脑中所建立的联想也是有一定次序的。儿童心理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首先,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某些学科按照儿童学习的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改善了教学方法,使儿童能更快地掌握知识经验,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使儿童心理有更快的发展,就是最显著的例证。由此可见,必须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相互关系,才能揭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