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
保肝解毒汤治疗药物性肝病60例临床观察
杨林1袁利明2(1湖南省邵阳市中医院;2湖南邵阳市结核病防治中心,湖南邵阳,422000)
糖尿病药物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10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摘要]目的观察保肝解毒汤治疗抗结核药、
疗组60例服用保肝解毒汤,对照组47例服用保肝药物,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尿素氮(BUN)及症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肝功能、BUN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PT无明显变化,治疗中未发现副作用。结论表明保肝解毒汤对肝损害确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中药疗法;保肝解毒汤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屡见报道,其中抗痨联合用药的药物性肝病损害最高达23.3%,糖尿病药物的肝损害发病率在0.1%~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0.5%,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微脂滴沉积等,严重者可见肝硬化。自1999年5月~2005年
上限的2倍,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肝红素(TBIL)都升高,其中有一项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可定为肝损害;当ALT单独超过2倍或ALT/
3月,笔者用中药保肝解毒汤治疗药物性肝病60例,取得较
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7例病人都为住院患者,其中肺结核75例,2型糖尿病32例,所有肺结核、2型糖尿病的诊断都符合相关诊断标
准。其中抗痨方案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短程化疗方案。2型糖尿病均服用磺脲类。先前没有肝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病史。按出现肝损害的时间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性47例,女性13例。其中肺结核42例,2型糖尿病的病
ALP≥5,应称为肝细胞性损害;当ALP单独超过2倍或
ALT/ALP<2,称为淤胆型损害;当ALT和ALP均超过2倍,ALT/ALP值为2~5时,定为混合性肝损害。③若酶活性升高持续在3个月以内,则为急性肝损害;如3个月以上者则为慢性肝损害;有黄疸者,注射维生素K后凝血酶原浓度仍低或时间仍延长超过50%,或伴有肝性脑病者为严重肝损害;
在几天或几周内迅速发展成肝性脑病及凝血障碍者是为暴发性肝损害。中医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1月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根据。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保肝解毒汤:茵陈10g,车前子10g,丹参10g,石斛10g,赤芍10g,茯苓10g,白术10g,麦芽10g,党参10g,黄芪15g,沙参10g,厚朴10g,柴胡10g,白芍10g,甘草3g。气阴两虚明显加生地15g;黄疸明显者加栀子10g,大黄5g;恶心呕吐明显加法半夏10g,竹茹10g;痰多去沙参加栝楼晚餐后30min服10g,陈皮10g。每日1剂,分2次分别在早、
用。对照组给予谷胱甘肽1.2g,加0.9%氯化钠250ml静滴,每日1次,肝泰乐片0.2,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片2片,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2.2观察项目
治疗前及每个疗程后抽取静脉血1次,观察肝功能指标包括ALT、总蛋白(TP)、白AST、γ-谷氨酰转酞酶(γ-GGT)、
18例;年龄30~69岁,平均(49.2±7.2)岁;病程6周~11年,
平均(2.42±3.1)年。对照组47例,男性37人,女性10人;肺结核33人,2型糖尿病14人;年龄28~70岁,平均(50.9±
年7.0)岁;病程8周~13年,平均(2.52±3.3)年。两组在性别、
龄、疗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病的西医诊断标准按医学科学国际标准组织委员会于1989年巴黎议定的药物性肝病的命名标准[1]为:①按肝功能检查异常确定的诱发肝病的命名,有组织学资料者要命名为肝硬化、慢性肝病、肝坏死或肝炎等;无组织学资料者称为肝损害,并以肝生化检查结果为准。②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结合胆酸(CB)单项升高,并超过正常值
功能,使阳气得以布达则诸症自愈。心悸有多种病机,该例患者虽有生气的诱因,但理气养心镇惊等治疗却不见效。按“气窜至胸中阳郁不伸、痰浊上扰论治而见效。第3例中的则心悸”,在阳气得伸后而愈。还有“气窜至腹部则则感腹中冷,有时疼痛且腹泄”也同时而愈等情况,说明四逆散中罗列的“或悸,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都有相同的病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四逆散只有4味药却主治颇多。
参考文献
[1]许济群.方剂学.上海:上海市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第1版,50
—陈潮祖教授学术经验研究.成都:四川[2]宋兴.临证解惑——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第1版,158 ̄159
[3]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6.第1版,1206
(收稿日期:2006-03-10)
MEDICINEINDUSTRYINFORMATION医药产业资讯
267
・中医中药・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TBI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尿素氮(BUN)等,并以肝功能、PT、腹胀、纳差、恶心、口干苦、发热BUN的异常程度以及乏力、黄疸、大便溏薄等为依据,进行临床症状综合评分,有5个以上症状或肝功能重度异常者(有1项超出正常值2倍以上)为3分,有3~4个症状或肝功能中度异常者(有1项超出正常值1~2之间)为2分,有2个或2个以下症状或肝功能轻度异常者(有1项超出正常值在1倍以下)或PT、BUN有1项升高者为1分。2.3检测方法
PT采用血凝法、仪器采用德国产BEcompart-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其余指标检测,仪器为日本日立-7170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
2006年5月第3卷第14期
草纲目》中指出:“黄疸有五,皆属湿热”,说明湿热之邪是引起肝损害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也十分注重清热利湿。糖尿病与肺结核在中医学上有一共同的病机:阴虚燥热,故抗痨药物及磺脲类药物所致的肝损害虽亦有湿热内蕴的表现,但脾胃不足,阴津亏虚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治疗上也应注重健脾养阴,用药上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化湿;柴胡、厚朴疏肝胆脾胃之气,以利于胆汁疏泄;赤芍丹参凉血、活血,使血行通畅,利于药毒的排出;沙参、石斛滋阴润燥,既直补阴津,又可防止疏肝理气之药耗损阴液;茵陈、车前子清热利湿退黄;白芍既能利肝胆之气,又能配合养阴之药以滋水涵木;麦芽健脾化食,亦可利胆退黄。诸药合用,以达清利湿热、益气养阴、调气行血,健脾益肝之功。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党参能改善肠胃的消化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胆固醇含量和纤维增生,减轻肝脂肪变及肝坏死
[2]
2.4统计学方法
2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检验。
。黄芪中的黄芪皂甙具有抗肝损害,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痊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指标好转。未愈:黄疸不退或加重,其他症状或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病变,并能防治肝纤维化,抑制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并可激活胶原蛋白的降解[3]。茵陈增加肝细胞的蛋白质,糖原和核糖核酸,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赤芍能改善肝微循环,抗肝纤维化,抑制胶原纤维增生,诱导肝细胞色素P450抗脂过氧化物形成,达到解毒保肝的作用[4]。柴胡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减少肝纤维化的形成。柴胡皂甙能抑制ALP活性和TC、TG,TBIL、DBIL的增加及肝细胞坏死,对肝细胞膜有直接保护作用,并能提高肝内酶活性,有利于药物的代谢。丹参可促进肝细胞增殖,提高肝细胞内总蛋白的生成量。降减胶原蛋白的生成,加速肝
6]
纤维的重吸收[5、。
3.2疗效分析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基本愈合为33例(55%),显效为24例(40%),无效为3例(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基本痊愈为17例(36.20%),显效22例(46.81%),无效为8例(16.99%),总有效率为83.01%。两组之间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
我们通过临床观察保肝解毒汤加减治疗抗痨、磺脲类药物肝损害的疗效,肝功能恢复及症状的改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确有保肝利胆及对损害的肝细胞有促进修复再生的作用。参考文献
3.3两组病例治疗前后TBIL、DBIL、IBIL、PT及症状计分比较
两组病例自身治疗后TBIL、DBIL、IBIL及症状计分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表明保肝解毒汤能够明显改善胆红素代谢及临床症状,治疗前后PT
均在正常值内,无显著改变。
3.4两组病例治疗前后TP、ALB、ALT、AST、ALP、GGT、BUN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P、AST、ALB降低幅度明显(P<0.05),ALP、ALT、GGT、BUN降低幅度非常明显(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P、ALB、AST、BUN、GGT降低幅度明显(P<0.05),ALT、ALP降低幅度非常明显(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的ALP、ALT和AST较对照组的降低幅度明显(P<0.01或P<0.05),表明保肝解毒汤对损伤的肝细胞具有
明显的修复作用。
4讨论
药物性肝病属于中医学“黄疸”、“积聚”范畴,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虽然非常相似,但病因不同,在治疗上也有相当差异。《内经》所载“溽暑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本
[1]叶维法,钟振义,叶红军.肝胆病诊断学.天津: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6:493~495
[2]呼永河,李静,周静.化痰益肝汤治疗糖尿病药物性肝病
72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1,42(12):724~726
[3]吴晶新,朱小新,王智辉,等.活血化瘀中药对肝硬化患
者血清III型前胶原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4):298~300
[4]吕志平,喻方亭,俞守义,等.中药治疗肠传性病毒肝炎
236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001,42(6):350~352
[5]刘平,刘乃明,徐列明.丹参酸乙对大鼠肝细胞增殖及胶
原生成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1996,4(4):235~236[6]薛惠明,胡义杨,顾宏图,等.丹参抗CCI4及DNA诱导
的大鼠纤维化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4):16~17
(收稿日期:2006-02-21)
268医药产业资讯MEDICINEINDUSTRYINFORM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