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计 重反馈 巧矫正
——提高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轻负高效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但实际教学中,却经常出现高负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课堂书面练习设计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是一个主要因素。本文从我县一次赛课中的作业设计与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从“精设计、重反馈、巧矫正”三个方面就提高作业的有效教学谈点感想。
【关键词】 课堂作业 精设计 重反馈 巧矫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阅读教学逐步摒弃以往花样多、实效少的作秀成分,课堂作业从课末的一、二分钟,到每堂课两三次动笔;从作业量多的题海战术,到有选择性的习题,在课堂上给书面作业留了一席之地。但课堂上什么样的作业才更有效,什么样的反馈矫正才更有智慧呢?下面从“精设计、重反馈、巧矫正”三个方面就提高作业的有效教学谈点感想。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更有效地实践语言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更有效地实践语言。
1.精选练习,在文章里走个来回,突出典型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可以举一反三的、具有触类旁通效果的典
型试题,让学生做了之后可以将知识迁移为能力。
【案例回放1】《月光曲》初读教学片段
(1)填空:( )的小路 ( )的烛光 ( )的月光
(2)用上这3个词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天夜晚,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他走进一间茅屋,在微弱的烛光下,( ),最后,他借着清幽的月光( )。
这个练笔形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初读课文后,紧扣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文内容,从词组的填写入手,再用这3个词组连成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能积累词语,又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回归本色,深入浅出,突出趣味性
赛课的老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反复修改,每一段话都教学反复揣摩,每一个环节都充分预设后,设计越来越精细,“亮点”越来越多。但是感觉这不是最好的方案,究竟缺什么?到底该这样改进?
经过深入的思考,笔者觉得语文课要“质朴天然,回归自然,回归本色”,选择朴素的练习,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
【案例回放2】《科利亚的木匣》教学片段
完成习题:四年前,妈妈走了(十步)埋下箱子,科利亚走了(十步)埋下木匣。四
年后,妈妈走了(十步)挖出箱子,科利亚走了(五步)挖出木匣。
师:为什么四年前妈妈和科利亚都走了十步,四年后妈妈仍走十步,而科利亚却走五步?
这个作业的设计巧妙地运用数字的填写,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初读感知,对前半堂课的学习作了小结,又通过质疑,引到下面的学习中去,很值得借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到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做到作业的趣味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相统一。如通过让学生当小医生完成修改病句的练习,让学生用猜谜的形式思考问题等,学生兴趣盎然,效果颇佳。
3.因材施教,设计差异化检测练习,突出针对性
每个班的孩子均有好、中、差之分。因而,作业过难或过易,将会影响到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等生的培养,所以,作业的布置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布置不同的内容,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而且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自己的桃子。
【案例回放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最后作业设计
(1)积累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写一句话。
表示高兴的词语:
表示伤心的词语:
(2)写话训练。
巴迪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他想父亲一定会这样赞扬我:
但此次阅读竞赛中的练习设计,虽然注重练习的广度和次数,但在练习的层次性方面却有所疏忽。如【案例3】,如果改成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那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作业的设计亦应有弹性,分层设计的习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可以设计难易不同的检测练习,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测题,如读读画画、积累语言、感知方法、仿写片段等,供学生自主选择。
4.举一反三,以语言习得为核心,突出发散性
语文教学只不过是个例子,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的本领,进行运用。所以作业的设计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案例回放4】《搭石》最后作业设计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2)补充词语。 ( )的声音 ( )的音乐
(3)读了这段话,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这段话先写了一行人( )
的美,再写( )的美,最后写( )的美。
(4)你能学着写一段话吗?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对字词的掌握,对句段的理解,又能了解学生对学法的迁移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注重反馈——引导学生更扎实地学习新知
学生在认识某种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出现“先入为主”的情况。如果不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矫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定势。
【案例回放5】《父亲和鸟》教学片段
出示“喜、重”
(1)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横多)
这样的字该怎么写呢?(示范)
(2)生描1个写1个。
(3)个别投影展示。生评价。(没有再写)
【反思】有布置就得有落实,反馈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就反馈整体情况来看,上课教师意识到练习反馈矫正的重要性。但怎样反馈才能提高练习的实效?
1.抓规律,反馈时点面结合,让写字教学“活”起来
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教师停留在字形、间架结构上等方面,指导时泛泛而谈,没有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指导。更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忽视了对生字书写的反馈,偶尔有教师反馈,也没有再让学生写一写。作业作为师生信息反馈的载体,教师将知识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又把构建认知结构的一些信息反馈给教师,这种互相传递的信息,形成师生之间的特有的关系。在案例5的写字教学中,就可以这样教学:
出示“喜、重”
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横多)横多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各横之间的距离要匀称,横的方向大致是平行。)
⑵.这样的字该怎么写呢?(教师示范,)
⑶.生描1个写1个。指名一生板演,让学生与老师的字两相对比,进一步明确横多的字的书写规律,修改不好的笔画。
⑷.再写一二个。同桌互相评价,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或修改不好的笔画。
这样稍加改动,写字教学的反馈更细致,反馈的范围也由一、二个人的点扩大到全班的面,这样抓规律,让写字教学“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桌评价,参与面广,并且易操作。
2.抓特点,反馈时结合文本,让读写训练“靓”起来
发散性练习反馈面小。在想像写话练习中,教师大多作了反馈,但通常只限于极少数人的口头反馈,并且反馈之人一般都是最先举手的优等生,这样的反馈对后20%的学生是否有引领的效果?还真难说。当然也有个别老师做的比较好,在指名反馈后,也让全班学生再读再修改。
如【案例4】《搭石》的写话练习“你能学着写一段话吗?”本人在课堂上尝试过,在反馈时,结合文本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强调“每当( )的时候,( )是那么( )!( )像( );( )给人( )。”的句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学会迁移,再重新修改自己的写话作业,其作业效果不言而喻,精彩极了。
请欣赏《校园》片段:每当上学、放学的时候,同学们的脚步是那么轻盈,笑声是那么爽朗,前面的人刚“飞”过去,后面的人紧“追”上来。踏踏,哈哈,踏踏,哈哈……像轻快的音乐;绿树红花,人影绰绰,给人诗一般的美感。
三、巧妙矫正——提高学生更有效的课堂习得
【现状】反馈、矫正当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赛课中有些教师没有以学生为本,一昧地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调控,以至错过了矫正的最佳时机。
【案例回放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片段
1——3自然段用“埋木匣”概括。
师:默读课文4——12自然段,改动课题一个字,概括出它们的大意。
生默读思考。
师:请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挖”。(可巧的是,两位学生上台板书,都把“挖”字写错了)
师:“挖”的右下部不是“九”字,而是“乙”。
【反思】课堂教学要关注生成,利用生成点进行教学。在这堂课中,“挖”字原本是一个要会写的字,就是以往学过的字出现这样的错误,此时让学生写上一个两个,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就因为教师在备课中没有准备让学生写,就错过了写字的最佳时机。我们的作业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案的设计来上?当然是要及时调整的,一句话,作业也该注重生成教学。我们的教学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只有当学习是他们最需要时,或者是点燃了他们需要时,学习才会有效。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也有“无法预知”的情况发生。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做一个合格的“导航员”,灵活驾驭实施过程的动态生成。
如案例6中,“挖”本是个生字,学生在概括出课文大意时正好出现错误,此时可以这样做:
1.教师也写一个“挖”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字的不同之处。
2.书写一、二个。
3.在后面的生字教学(原设计)中进行巩固: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告诉大家“挖”字的第九画是什么笔画?
这样借机巧妙矫正,学生又对“挖”字重温了一遍,并加深了最后 “乙”的笔画,在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听过这样一个片段:有位教师上第八册《惊弓之鸟》一课,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他吗?”
生1:“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如果照他这么说,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只是生不逢时啊!”有些同学咯咯地笑了起来。
师:“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
生2:“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别人眼里看似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
生3:“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
师:那你就写下佩服更羸的原因吧。
片段中教师的设计原本在课末写佩服更羸的原因,但由于课堂中一个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质疑提问的本意,看似一个“错误”的回答将原有设计打乱了,但是教师巧妙的回答使学生的思维直奔课文重点,将其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此时进行练笔作业,学生由单
一的佩服“更赢射箭的技巧”转而发展到佩服更赢的其他道德品质如“谦虚、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等多元价值观,其学习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总之,“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好的课堂没有标准,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因喜欢而轻松愉快地自主参与!语文课堂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着重于作业的反馈并进行巧妙的矫正,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实在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能力。让我们的作业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精讲多练”,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在课堂上适时调整,多些务实,多些关注,多些真情,简简单单把学生教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