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
荐
从小学经初中再到高中,学生作文本上大都有语文教师经过批阅所查找出来的错别字的“U”字符号,要求学生填入正确的字或词,以为订正。
错别字的发生,有许多可能性。首先是同音字或近音字的混淆,如“水果”写成了“水个”,“遥遥在望”写成了“摇摇在望”等;又有因字型类同而写错的字,如“玫瑰”写成了“玫槐”,“老百姓”写成了“老百娃”等;更有的是把词语给写颠倒了,如“前进”写成了“进前”,“学习”写成了“习学”等等。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本时,如果只是告诉某个字、词写错了,指出后请他们订正,而不帮助他们寻找、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则学生往往会一错再错、不能“断根”。
教师为学生寻找错别字,再让学生进行订正,实际上等于是在训练教师寻找错别字的能力,于学生并无大补。学生长期被动地改正已经写错的字,会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一旦正式考试,错别字仍旧难免。
教师能否不为学生指出具体的错别字,而把这项工作留待学生自己去做呢? 方法如下,或可引玉?
第一,教师在学生作文时巡视于中,发现学生的错别字之后,则告诉学生作文中有错别字即可,请他自己加以搜寻订正。可以几分钟以后再去进行一番检查,看学生是否已经找出这些错别字。
如果在巡视了不少学生之后发现某一个错别字竟然是全班的“共识”,则有必要在黑板上将那个字或词写出来,加以讲解,引起注意。
第二、在评改作文的时候,教师只要在文章末尾表明文章中的错别字数目:如“5”、“7”即可,请学生自行查找订正,而不要将错别字 一 一 标出,让学生自己查找似比教师指出好,以此可以提高学生能动性。因教师已经标明错别字数,学生不得不“小心求证”,实在“证”不到,自会设法解决,如请别人帮忙等,而这一“帮忙”,则有助“双人”的认知。
第三、用有趣、轻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在这点上,方法颇多。其中之一为:在作文完成后,进行“查找错别字”的“竞赛”。
具体操作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左、右两大组——甲组和乙组,互换作文本,甲组审看乙组的,乙组审看甲组的。
教师“1、2、3!”命令之后,方能打开作文本,在教师规定的时间之内(如5分钟内)寻找对方刚刚完成的文章的错别字。
教师则将黑板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将找到的对方的错别字写在各自黑板的一方,并必须在错别字一旁注明正确的字、词,用括弧括上,如:老百娃(老百姓)然。
最后以找到错别字多而且不发生错误的一方获胜。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一旦采取“竞赛”的方式,即可出现游戏意味,将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竞赛”必有输赢,各组必有“荣誉感”,一般说来,对方作文本中的错别字都会悉数找出,甚至,明明不错的字也会“榜上有名”!
三、错别字一旦“上榜”,教师就可以针对黑板上所有的错别字,一 一 辨正,分析错误原因——如果有学生愿意分析原因则更好。
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对错别字的分析和辨正才具有全班的“面”的性质,而排除了只对个体负责的“点”的狭隘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由于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错别字,而且立即进行分析,加之“输赢”游戏“给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由于有“输赢”,学生双方会斤斤计较于字、词是否写错,对方是否找对等,为此常常发生争辩,而争辩得结果,则是增加学生对有关汉字写法注意力的重要途径。
当然,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错别字,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而且应该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引起重视,对此最好采取所谓“惊异记忆法”。 譬如,对于“摇摇在望”,教师可以一边写出错误的成语,一边大幅度地摇动身体,当学生理解了老师的动作是在嘲笑“摇摇”错误时,特别容易牢记。 又譬如,有的学生将“开幕”写成“开墓”,教师完全可以夸张地假装用铁锹在挖地,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教师的特别的行为,从而记住那个错别字。自然,如果再分析一下为什么“幕”字用“巾”字底而“墓”字用“土”字底则更为符合“说文解字”。
再譬如,写一个如同黑板一样大的错别字,或者写一个手指大小的错别字,再让学生上黑板一一观赏„„
此中,最不可取的是规定学生写100个或者更多的纠正字,罚写的结果,会使学生对汉子产生厌弃和烦躁,从而降低对汉字美的欣赏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