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3)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
组: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
成。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河流:沿地表狭长谷地经常或周期性流动的天然水流称河流。
河谷:河谷是由流水切割形成的谷地,它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
横向环流:水质点常在垂直其流动方向上呈螺旋状有规则地变化,这种螺旋状水流称为环流,当环流轴线与水流方向一致时,称为横向环流。
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进行破坏,使河床底部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作用。
侧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 向源侵蚀作用: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河流这种向源头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深切河谷: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
河流阶地:地壳抬升后,原有的河漫滩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谷坡上,洪水不能淹没、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牛轭湖:极度弯曲的河流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蛇曲状河流中,由于洪水期水量突然增加,侵蚀能力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值,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夷平面: 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那么,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大地区内有许多海拔高度大体相同的平顶山,称之为夷平面。
三角洲:河流流人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将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三角洲。
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风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进行冲击和摩擦,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的作用。按作用方式分为吹蚀(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冰川:指大陆上由早年积雪形成的能运动的冰体。
挖掘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时将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并带走的过程。又称拔蚀作用。 构造湖: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变动形成的湖盆贮水而成的湖泊。
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沼泽地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季节性处于过饱和状态,则称为沼泽化阶段。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
后滨又称为潮上带: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风暴时可以被水淹没。
前滨又称为潮间带:是平均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它随着潮汐的涨落时而被淹没,时而露出水面。
浪基面:波浪作用影响最深的面,称浪基面。
潮下带: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亦即潮间浅滩外面的水下岸坡。 泻湖:因沙嘴、沙坝扩大相连,而形成的与大海隔离的海湾。泻湖中的水可通过潮道与大海半疏通,即在高-潮时疏通,低潮时隔离。
风暴沉积:泛指台风、飓风、海啸等引起沉积。
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
沿岸堤:是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砂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通常是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贝壳碎片和重矿物等碎屑组成,常发育着双倾向、缓倾斜的交错层理。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
沙嘴:在海湾外地区,由砂粒组成的、其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沙咀是当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进入海湾,因水域变宽,流速下降,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而形成的。
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的原始层位发生变位和变形。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形体称地
质构造。 岩相:指特定沉积环境中的岩石特征及生物特征的组合。换句话说,通常把能够反映沉积岩形成环境的岩石及其所含生物化石等特征的组合称为岩相。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三维空间的位置(或产出状态)。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平行、岩层地质年代连续的接触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下,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沉积物连续堆积而形成的接触关系,无明显的地壳运动和剥蚀作用。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间产状一致,但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时代不连续。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沉积间断或剥蚀面。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接触,地层产状不一致,地层时代和古生物化石不连续。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
褶皱:指岩石因受力作用发生连续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褶皱要素:是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即褶皱面在空间中某些特定位置的几何要素,并给予特定的描述术语。如褶皱的核、翼、顶、槽、脊、枢纽、轴面、轴、转折端等.
复背斜:总体为一大背斜,大背斜又由一系列次级小背斜和小向斜组成,每个小背斜和小向斜的轴面向核部汇聚。
复向斜:总体为一大向斜,大向斜又由一系列次级小背斜和小向斜组成,每个小向斜和小背斜的轴面向核部汇聚。
隔挡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隔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而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称隔槽式褶皱。
断裂构造:当受到的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破裂,形成的构造称之为断裂构造。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运动的断层,即走向滑动断层。
阶梯状断层: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一组断层组成,其下盘依次下降。 地堑: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其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
地垒: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
叠瓦状构造:由一系列产状大致平行的逆断层所组成,其老地层依次叠覆于新地层之上,形如叠瓦,故称为叠瓦状构造。
构造应力场:通常指导致构造运动的地应力场,或者由于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地应力。
滚动背斜(逆牵引背斜):在生长断层活动时由于两盘之差异压实作用和下降盘沉积层的重力作用形成的弧形弯曲现象。
逆牵引构造:是岩层因受摩擦力拖曳而产生的反向弧形弯曲现象,一般发育于水平岩层或者缓倾斜岩层中的正断层的下降盘,多以背斜形式出现,煤盆地和油气盆地中常见,弧形弯曲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动向。
岩浆作用: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却,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
杏仁构造:熔岩冷却时形成的空洞,被后期物质充填后形成形似杏仁的构造称之为杏仁构造。 变质作用: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碎裂变形作用:结构完整的原岩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从而产生具碎裂结构的变质岩。或者原来岩石中的矿物、砾石的形状以及层理构造等发生变形,诸如压扁、拉长或扭曲现象等。
重结晶作用:是变质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重组合作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重组合作用的主要特点是除水和二氧化碳参与外,一般无物
质的带入带出,有新矿物的形成和原矿物的消失。
交代作用: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结果是形成新矿物,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主要特点是原岩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物质与尚未重熔的固态物质发生互相交插与混合,通常是区域变质作用在地热流作用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沉积相: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的沉积体。从沉积物(岩)的岩性、 结构、 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可以判断沉积时的环境和作用过程。
沉积模式:在对一定环境中的现代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的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物的物化模型为沉积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