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子真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吗?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4卷第5期 长安学刊 2013年9月 Vo1.4.No.5 Changan Xue Kan Sept.,2013 孔子真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吗? 徐琼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论语・宪r'-*J))14章38篇记载,有位“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此评价被现当代 学者广泛引用,以指证孔子是积极入仕,不求结果的“志士”。经分析孔子生平,笔者认为,孔子并非是“知其 不可而为之者”,孔子“为之”的信念基础是“知其可”。 关键词: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可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3)05-075—02 对于孔子人格的规定,古今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 子”,这两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晨门”觉得孔 位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热衷“作为”的“儒士”代表。尤 子在“勉强”为之,“孔子”本人是这么觉得吗? 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备受学者追捧。追捧过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胡氏的话说:“胡氏日: 度,便容易忽视根据,与事实相违。且由此生发出孔子 ‘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 系“愚人”,“不识时务”之义更属非议。本文尝试从梳 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 151)朱熹清楚地区分 理古今学者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着手,结合 了“晨门”眼中的“孔子”和实际中的“孔子”。“晨门”认 孔子生平,以期得出基于事实的见解。 为,世不可为而孔子强为,所以讥孔子“不识时务”。但 对于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评价出自《论语 是“晨门”不知道,在圣人孔子眼中,天下没有不可为的 ・宪问》(14・38),原文如下: 时候。只要“天下”在,只要“人”在,“人”就可以为“天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日:“奚自?”子路日:“自孔 下”。 氏。”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张居正在《论语别裁》中讲评:“晨门说‘我闻君子 原文的意思是: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 相时而动,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彼孔氏者,既已知 进城,司门者问:“从哪来?”子路答:“从孔家来。”司门者 时事之不可为,即卷而怀之可也。乃犹遑遑焉奔走四 道:“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方,必欲有为于天下,其亦不智甚矣。子之所从者,得非 由原文可知,此句对孔子的经典评价出自“晨门”之 此人乎?’盖讥孔子之不隐也。夫晨门之言,盖亦士君子 口,是“晨门”与子路的简短对话。此对话以“晨门”的 进退之长常。但圣人道高德大,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 这句反问结束,子路没有回答,“晨门”也没有解释自己 特时君不能用耳,此又非晨门之所知也。”_4]( ’张居正 为何把孔子定义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所以,对这句 先从“晨门”的角度详细说明了他的“仕隐观”,并以此 话的解释空间是很大的,以下悉数。 评价孔子“不智甚矣”。后又站在“圣人孔子”的角度, 《论语集解义疏》中,何晏注:“苞氏日,言孔子知世 表达了同朱熹一致的观点:“圣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 不可为而强为也。” J( 斯 黄侃疏:“言孔氏知世不可教 时”。并补充说:特别是在国君无能为力之时,(圣人更 化,而强周流东西,是知其不可为之,故问之。” “ 依 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又怎么能是晨门这类隐士所能 据黄侃的解释:孔子虽知当世无道,不可教化,仍勉强周 理解的呢? 流四方,希望获得行道的机缘,以资救世。晨门深知孔 古代学者尚有全面之说,近现代学者大都站在“晨 子,故以问之。何晏和黄侃都是站在“晨门”的角度,认 门”一方评价此语。 同此观点,明确孔子是“知世不可为而强为也”。重点在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 “强”字,流露出无奈之叹。他们没有区别“晨门”和“孔 者。孔子斯人,是与万物一体,饥溺犹己,悲悯为怀…… 作者简介:徐琼(1988一),女,安徽蚌埠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古代文论。 ・75・ 仁人之心不忍若是,恝此所以为圣人也。知不可而为 此庸人之所讥,圣人岂不深知?而恋恋徘徊,其愚 何为若是哉?” 5j( 康有为首先肯定了孔子作为圣人 拥有“悲悯为怀”、“仁人之心”的品质,但还是对其“知 不可而为”、“恋恋徘徊”提出了批评:“此庸人之所讥, 圣人岂不深知?”、“其愚何为若是哉?”在他看来,孔子虽 ……然是不正确的。 那么,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便主要是针 对其五十岁以后求仕生涯的不如意而言的。孔子是一 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渴望取得贤君明主的赏识、任用, 以实现自己“仁政德治”的愿景,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拯民于水火之中”。为此,他终生不倦,孳孳恳恳。 其实,在孔子求仕早期,还是得到过一些君主的赏 识任用的。如:在他追随鲁昭公逃亡齐国间,曾被齐景 公召去问政,并得到认可;他五十一岁被鲁定公任命为 中都宰,一年后,又任为司空、司寇。直至,齐赠女乐,鲁 君爱之,孔子倍感失望,辞去了大司寇官位,带着他的弟 尊为“圣人”,亦有不及“庸人”之处,倒有“愚人”之心, 见识、举动不若晨门。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也谈到此。“孔丘认 为,人的生死、贫富、贵贱,以及成功、失败,都是由天命 决定的。但是人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作他自己所认 为是应该做作的事,不管成功或失败……当时人说孔丘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L6 J( 冯友兰联系孔子的“天 命观”解释孔子的行为,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 人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就 可以了,把结果交给上天,成功了,便是天助人也;失败 了,亦是天命。这显然是一种知命哲学。 钱穆则更深一步评析了此句。他在《论语新解》中 说:“此门者盖一隐士,知世之不可为,而以讥孔子,不知 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孔子下 学上达,下学,即行道。上达,斯知命矣。然晨门一言而 圣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 可及。”[7]( 钱穆先从晨门隐士的角度讥笑了孔子,又 从“知命之学”的角度诠释了这句话。正因为孔子的“下 学”,他做不到“不为”;正因为孔子的“上达”,他“为”得 元怨无悔。晨门的一句话,揭示了圣人一生的行迹作 为,只可惜天命难违。 李泽厚从他的悲剧美学视角解读了这句话。他在 《论语今读》中说:“但儒学骨干仍然是‘知其不可而为 之’,可谓悲壮。此语之流传千古,岂不因是?” “ ’ 在他看来,“知其不可而为之”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 为它体现了儒家的“悲壮”的骨干特征。 综上便是古今学者对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 之者”的评价。概括言之,除了朱熹和张居正能够客观 地站在孔子的角度提出了“圣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 外,其余学者大都站在晨门角度或称许孔子精神,或讥 讽孔子执迷,或哀怜孔子悲壮。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对 孔子的评价更多是从他者的角度看孔子,忽视了孔子自 身信念的存在。下面就尝试从孑L子的生平分析人手,以 期得出:孔子并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终生“作 为”的信念基础是“知其可”。 众所悉知,孔子“三十而立”便开始了他终生的不倦 追求。统观孔子一生活动,可将其“所为”概括为两大方 面:一是办学,二是求仕。可以说,求仕是孔子一生的不 懈追求,而办学则是贯穿其一生的主旋律。 孔子而立之年便始教于阙里。面对周室衰微,礼崩 乐坏,孔子立下了救世宏愿。他确立了以西周礼乐文明 为典范的处事法则,提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 的伦理教育观。此后二十年间,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 究学问和从事教育上,开创了私学教育的先河,取得了 可观成果。从这一角度说,孔子在办学方面的“所为”是 “可以”的,对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在在方面显 ・76・ 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行。先是 离鲁去卫,受到卫灵公的短暂接待,数月离卫,被围于 匡;后又经蒲反卫,不满卫灵公夫妇之举,拂袖而去;再 由曹过宋,招人嫉妒,经杞过郑,“累累然如丧家之狗”; 后又离郑去陈,三四人卫,再次失望;二次适陈,复遭嫉 恨;弃陈去蔡,离蔡去叶;适楚入卫,终归鲁。在这十四 年间,孔子始终坚定他的救世信念,东奔西走,讲学布 道,屡仕屡败,屡败屡求。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追寻,坚 忍不拔?仅从精神角度给他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标签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他的行为背后是有着坚定 的信念为支撑的。即孔子坚定认为:既然君子降生在国 难之时,就应承担救世之职,不论道路坎坷曲折,绝不回 避退缩,这是君子的追求,更是君子是使命。他之所以 没有放弃追求,是因为他的内心始终坚信尚“可为之”。 孔子的孳孳恳恳必然会招来旁人的嘲讽,尤以隐士 为甚。除了“晨门”,还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等,他 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言同样地讽刺了孔子。孔子尊 重这些隐士,接受他们的嘲讽,但同时有自己的想法,坚 定自己的信念。不因他人的眼光违背初心,以坚韧的意 志遵循内心的召唤。 公元前四八四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在经历了十四年 的漂泊流零后回到鲁国。此时的他,不再也不能积极 “求仕”了,又将主要精力转到教育办学和整理古代典籍 上。他仍然在“为”,只是“为”的方式又回归从前了而 已。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发生了“西狩获麟”一事, 孔子“反袂试面,涕沾衿,日‘吾道穷矣”’,至此绝笔。 一生都在积极作为的孔子在此事后发出“吾道穷 矣”的悲凉感慨,实在伤感。可同时也证明了,在此之 前,孔子始终没有“吾道穷矣”的想法,始终没有“知其不 可”。综观孔子一生作为,可知:“知其不可而为之”只是 始出“晨门”之口,后被众“旁人”引用的一句评价孔子 的话而已,并不能准确形容定位孔子,故不可作为界定 孔子人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2]何晏,黄侃.论语集解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4]张居正.论语别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6. [8]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