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提高美术教学展评效果的探索

来源:画鸵萌宠网
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提高美术教学展评效果的探索

杜鸿林

摘 要:美术教学展评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展评设计和实施,将美术学习情境和既有、生成的美术作品以一定主题或类别呈现并评价,引导学生自我、群体在共赏、自赏中矫正美术学习行为偏差,引领学生在物象与意象的互相转换中获得美的熏陶,促进美术学习良好氛围形成,提高美术素养。关键词:微信展评;美术学习兴趣;展评设计;美术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美术教学展评是将学生美术学习的情境、过程、既有和生成作品通过一定的技术以美的形式呈现并在共享共评、集中评价中营造视觉美的氛围,提高生生间或师生间的欣赏美的交互率和美术教学效果的策略。官方微信是权威主流媒体,其中的美术资源具有一定的范式美;班级微信是即时通信的技术,也是美术学习共同体,更是展示美术学习情境和生成作品的平台,以电子杂志、PowerPoint、Word电子报、纸质小报等形式展示美,引领学生在物象美与意象美的相互转换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受到美育熏染,指向美术教学目标,提高美术学习综合能力。

一、美术教学展评的美育基础理性认识美术教学中的展评是实现美育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交流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展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综合实践活动之一,也是培育、发展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的良好方法之一。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其课程学习的视觉积累和感官经验对发展思维、表达、交际、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美术教学的信息技术展评模式凸显群体和个体美术学习视觉积累和有效展示、评价,传统展评媒介与新媒体相互作用,实践性较强的美术教学得以优化,想象创造力更活跃,在个性张扬和美术自信的不断增强中,美术课程的愉悦性也得到彰显。

从美术课程设计思路和目标理性认识美术教学展

评是很有意义的。美术学习的4个领域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创作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和创作的内驱力,评价学生作品离不开学生生成作品的展评,借此还可培养美术交际能力,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设计和应用”“欣赏和评述”都强调感受、创意、生成和欣赏、表达、内化的审美心理形成。美术教学的信息技术展评活动是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够将美术学习的4个领域统一起来,既优化课堂结构,又形成了开放性的美术学习视野,对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有益的。

二、信息技术展评与传统展评优势比较1.传统美术教学展评借鉴认识

美术教学通过展评设计和实施,感知美术作品或学习情境,以视觉美的冲击使学生获得心灵感悟,提升理性认识,传达教学目标信息,产生快乐、积极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为提高美术素养提供支撑,自然要不断借鉴。美国拉斯韦尔的“5W说”认为,展示是“谁,说什么,通过何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的过程。传统美术教学展评以板展、墙展为平台展示纸质美术作品向学生传达视觉美的信息,展示学生课内外生成的美术作品对张扬个性、激发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学效果都是有益的。但传统展评方式受时空限制,场地固定,无法满足生生、师生间美术欣赏的多频次互动交流需求。例如,展板展评,学生无法将展板带

作者简介:杜鸿林,本科,二级教师。安徽省巢湖市城东小学,238000

562019年10月总第324期

回家细细欣赏,更无法随时欣赏,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的评论也是无法即时与其他学生交流,教师也无法即时获得学生感悟的信息。

2.信息技术展评美术作品优势及环节

信息技术展评指通过展评设计和实施将学生美术学习情境、范例或生成作品等以主题或类别通过微信等信息技术呈现,引导学生自我或群体欣赏、评价、交流,在取长补短、自我矫正中促进美术学习良好氛围形成和得出提高美术素养的策略。其优势在于:一是班班通、手机、微信即时通信的普及,使美术教学展评的途径更便捷;二是视觉冲击频率更频繁,家长、学生和教师受众范围更广泛,均可即时赏析,随时评价,多维互动性更强;三是群体赏析与评价互动过程中必然融入语言,因此发展美术语言、审美交际的功能更强。

美术教学的信息技术展评重要环节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展评设计,指融合信息技术,根据美术教学目标和学习生成情况,对展评目标、展示内容、评价方式以及预期效果的预设。

二是展示评价,指在展评设计实施后通过信息技术对展示内容、参与行为等通过综合技术优中选优再展评的过程。

三是重要展评流程实施,先以数字化范例作品展示即时评价,再以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教学方式,促进美术学习的丰富,将学生生成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化展评。

最后将优中选优、精心制作或通过权威即时通信平台展评。美术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展评,学习、欣赏、评价、交流、矫正等美术学习机遇的增多,活跃度增强,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养。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美术教学展评案例1.展示设计与实施概述

安徽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举办生肖邮票设计比赛,2019年的比赛主题是“福猪岁华”,要求基层推荐优秀邮票设计上传到教育厅、团省委官方微信专题中。借此设计大赛之机,笔者精心准备信息技术展评设计,通过互联网和安徽省教育厅微信平台下载相关生肖邮票通过信息技术展评,向学生传达生肖邮票设计目标和引

2019年10月导邮票设计生成,再通过对学生设计的原生态邮票信息技术展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福猪岁华”邮票设计展评案例

先下载官方网站公布的优秀生肖邮票欣赏。往届比赛中,创意无限的获奖作品让学生感受方寸之间的童真、童趣和艺术魅力。再讲解邮票常识,引导畅想“福猪”趣事和交流设计设想。学生有了积极参赛的欲望。

接着通过互联网搜索筛选丰富多彩的邮票主题展评。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福猪”卡通图、简笔画、动漫GIF等,通过课堂展示,引导学生交流喜爱的原因,加强了学生“福猪岁华”生肖邮票设计的意识,也丰富了设计的素材。根据学生喜好选择一幅邮卡通图,打印成纸质画纸,让学生根据《福猪图》写评价语,鼓励学生选择尝试设计自己想象的《福猪图》。

生成设计为有效展评奠定基础。先通过多媒体教室传授电脑“设计邮票”的方法,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型号邮票模板发送到学生电脑桌面,让学生选择使用,尝试电脑设计。接下来利用电脑在邮票模板中自主绘制“福猪岁华”图案,通过多媒体平台即时展示、评价并鼓励修改。

在上述展评产生的“福猪岁华”印象基础直接促进手绘邮票丰富多彩的生成:先打印各类齿状空白邮票模板,每人一张开展手绘邮票,用课堂录播仪、摄像机等实拍学生绘制过程,表现突出的学生以特写拍摄,并即时呈现、评价,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完善邮票设计,按时提交作业。

对设计优秀的邮票,通过拍摄、扫描、制作等转化为JPG图片、GIF动漫,与实拍视频等内容综合制成电子杂志、PowerPoint、微电影等数字资源,通过班级QQ群上传展示或课堂多媒体集中展示、共同欣赏、集体评价,也可以办成Word电子报展示并打印成纸质报,人手一张课后欣赏;将优秀作品上传到指定的比赛比赛平台上并开展全员欣赏评价:学生全员参与,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邮票点赞、留言,鼓励学生将优秀邮票下载,通过QQ绘图编辑功能连同评语传至班级QQ群展示。最后,评选最佳评语并配邮票图片嵌入电子杂志、PowerPoint中,或制作新的微电影播放再欣赏。图1为学生作品中的Word电子报。

总第324期

57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

评时空。展评主导、内容、主体在信息技术作用下更加相互融合。一是互联网中范例作品广泛且具有典型美的特征,引领学生美术学习趋向规范和迈向更高视觉美的境界;二是灵活展评模式展示学习情境和生成作品,自我学习和成果被认同和关注,增强美术学习自信心,获得荣誉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三是拓展了展评的时空和增强了互动的机遇,美术作品通过数字化转化为PowerPoint、电子杂志、电子报、微电影等形式,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在学校可集中欣赏,在家庭中可以通过

图1 学生制作的Word电子报

3.从案例生成作品分析展评效果

从学生生成作的品可见,以信息技术形式为主的展评活动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心理认同以及积极参与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全班学生电脑和手绘作品丰富多彩,作业完成率达到99%,参与下载、上传、点评率均达100%。作品整体质量与一般课堂相比明显提高,从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8.9%的学生喜爱这种展评模式,满意度较其他模式提高了20.9%。

四、结语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展评提供了便捷、灵活的展

手机和互联网自由欣赏,丰富多样的评价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即时上传,自评、互评机遇增多,提高参与度,也提高审美能力,在视觉美转化为语言美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能力也得到锻炼,而语言能力又反作用于美术学习的积极心态和积极行为。参考文献[1] 石金钰.浅谈新形势下的美术课堂[J].学周

刊,2017(29):172-173.

[2] 胡政丽.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8):104-105.

(上接52页)

中逸出,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在不断运动。

(4)或者根据图7装置,用注射器抽取约5 mL的澄清石灰水,并抽取集气瓶口外稍下方的空气10 mL,振荡注射器,注射器中石灰水立即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已经运动到瓶外。

(5)清理实验用品。4.实验说明

(1)该实验选易制的二氧化碳进行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促进学生复习和巩固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六、结语仅此实验,笔者就设计出多种新的实验方案,新

设计的实验方案不但方法新颖,而且实验现象也更加明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此可见,中学化学实验创新的空间很广阔,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博采众长,并学以致用,那么,中学化学实验创新的前景定会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 课程教学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1):49.

[2] 马逸群,魏海.“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系列设计[J].

化学教学,2014(8):58-60,63.

[3] 李德前,周梅华.巧借二氧化碳气体扩散探究微粒

运动性[J].化学教育,2015(23):68-70.

582019年10月总第32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