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来源:画鸵萌宠网
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作者:罗巍崴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1期

内蒙古鄂伦春旗实验小学 罗巍崴

【摘 要】品德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目前,我国小学品德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因此,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从生活化的角度去研究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改下小学品德课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其次,阐述了对小学品德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最后论述了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线,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教学目标是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对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改下小学品德课概述

(一)课程特点

20世纪90年代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是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教学。新课程改革后,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后,小学品德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上,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做铺垫。在课程结构上,更加贴合儿童实际,坚持“由浅而深”、“由易而难”的原则,使小学生从身边的事开始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然后再拓展开来。在课程内容上,以儿童的当下生活为“线”,以儿童逐渐扩大的生活范围为“面”,同时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使课程内容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程的评价标准上,以是否促进了儿童发展为主要标准。

(二)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将会受益终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重点;二是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感悟生活,生活化的品德课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解社会的目的;三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小学品德课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将学习局限于课堂上,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习;四是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提升道德修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多样化的活动,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二、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的教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学习生活常识,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校通过组织主题演讲、征文、社会公益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学校、家庭及公共场合表现出高尚的品行。

生活化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化的教学,使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形式,此外,为了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也要充当一名普通的参与者,用心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生活化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道德情操,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生活化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生活化的教学,影响学校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成功经验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实行生活化教学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师生关系融洽,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目标及教学方法,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必要时,教师还要组织课前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在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熟悉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并对授课内容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课。

(二)课堂教学要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小学品德生活化的教学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这里介绍三种教学形式:一是启发讲授,所谓启发式教授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渗透教师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学会做人做事;二是情境式教学,即在教学中,设置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感同身受,激发起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宽松的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的讲解也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进行深入讨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努力实现生活化教学的课后延伸

校内横向延伸,一方面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将品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品行,学生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

校外纵向延伸,一方面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论

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对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来实现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稚勇.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103.

[2]徐娟.对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的探索和思考[J].魅力中国,2010(34):5.

[3]李鹏.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2.

[4]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J].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2004(7):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