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球物理研究的国际动态

来源:画鸵萌宠网
・地震科技信息・ 地球物理研究的国际动态 崔秋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1 卫星低频电磁辐射效应的研究 自从20世纪70--80年代利用卫星进行地球固有磁场测量以来,全球地磁场及其变化的测量中断了20余年 时间。直到1999年2月丹麦航天局发射了奥尔斯太特2号卫星,又掀起地球磁场重力场测量热潮,推动了国际 地球位场研究10年的活动(1998--2008年)。2000年7月15日发射了挑战号小卫星仪器舱,用3年的时间来 测量地球磁场、重力场和大气层一电离层的电磁扰动(其中一项试验就是检测地球内部震源过程在近地空间产生 极(超)低频电磁辐射效应,这项试验主要是检验磁强计识别信噪比的智能系统的功能,改进压低噪声提高所 需信号的识别与分离技术)。1979年l1月发射的磁卫星号(Magsat号)和奥尔斯太特2号(qbrsted一2/SHC—C) 卫星都采用地方时记录地磁场值。CHAMP号卫星的地方时轨道为10:30/22:30,高度为400 km上空的圆轨。 一2 号卫星的地方时轨道为10:30/22:30,飞行高度范围为650 ̄850 km。而磁卫星轨道为地方时06:00/18:00。卫星 定轨地方时的改变有利于提高信噪比。CHAMP号和 一2号卫星上装备了一台磁通门矢量磁力仪和一台起校正 作用的标量磁力仪,同时配备一台或几台卫星照相机来记录卫星飞行高度和定位的GPSz。由于卫星飞行高度较 高,所以,地壳磁场的细节很难识别出来,当编制空间地磁场分布时,地壳磁场的贡献很小,通常可作为噪声 消除处理,从而简化了空间磁场的提取。这正是磁测卫星压低噪声提升信号的主要任务。 2卫星地磁测量用于地球深部构造研究 卫星测量的磁场是所有场源产生的混合场值。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这个混合场进行分离,分出地球内核成 因的内源磁场和外源磁场变化在地幔内部感应生成的磁场,这种感应磁场可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地核 磁场模型可能表示内核场延续到地核表面,该模型使用的假定是,地幔是一个源场自由区,它的电导率是零值, 另一个补充假定是,地核表面有流体流动。上述两个卫星磁测的结果表明,近2O年地核内的磁场有一个史无前 例的新奇变化,它的长期变化时间谱比较清晰明显。长期变化与每日变化是相伴出现的,地核内扭力震动的现 代模型解释了地磁场加速运动过程的实变特征。地幔电磁感应的研究为建立磁场的综合模型奠定了基础,为利 用外部磁场变化的时间序列及其感应场的时间序列消除内源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改善了场模型的合理性, 提高了数据精度和利用长期磁场变化进行地球内部电导率研究的可能性。 3地震海啸的研究 据美国飓风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12月26日地震海啸把印度洋海底撕裂开长约1 40 0km的 深浅不匀的大裂缝,地壳裂缝水平位移最宽处达29 cm,发生在泰国普吉地段。该裂缝以快速而非慢速的无伴 震的速度延伸,直至缅甸南端,波及到中国西南部云南地区。据中国云南省昆明、印度南部班加罗尔和海德拉 巴、马来西亚东部的萨巴贺等地GPS网地壳观测信息显示,距离震源约3 150 km的这些地方,大陆地壳出现了 5~10 mm的水平位移,据最近的监测表明,该处的位移,像离震源较近的地方那样,还在继续变化,说明地壳 内部浅层还有地壳运动,缓慢的微震动过程。援引美国伊利诺伊西北大学地质学教授斯坦和奥柯尔于2006年研 究报告,法国地质学教授维尼得出结论说,由于这次地震海啸的后继影响印尼西南部一些地区仍会继续发生较 强余震,但是12月26日地震沿着海底断层已经释放出来巨大的应力,估计几百年内(可能为360年或500年 内)不会再发生如此巨大的地震。 4 NASA说:未来太阳活动周年更加“疯狂” 美国NASA空间天气预测中心科学家沃森说:在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中(2004--2015年),太阳活动生成 的宇宙风暴强度可能比第22个周期(1992--2003年)高出50%,这种风暴(宇宙线、磁暴、极光、电离层磁 层暴等)将会对通讯、电力系统和轨道卫星运行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破坏。 新的预测模型给出的结果是,活动强度可能比第22个周期的强度高30% ̄50%,第22个活动周期内活动 高峰是在2001年,当时磁暴等地球暴次数增多,活动期的持续时间达10年之久。预测即将来临的第23个活动 期将会疯狂地引起更强烈的地球暴,其影响可能会很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信箱: !! q s£ :丝: 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