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五----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口语交际五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2、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点: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课前准备:“负荆请罪”的教学录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演演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名著中的人物。
二、角色选择
1、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崇拜谁?你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当一回你喜欢的人物吗?
三、观看录象,引入情境 1、播放录象,思考:
(1)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录象,这段录象我们书中的课文里也描绘到了,你能比较一下两者的关系吗?(录象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人物性格在录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分角色准备
1、如果让你来演这个故事,你觉得需要哪些准备? 师生探讨:
(1)可以将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
(2)可以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
(3)根据实际情景可以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 2、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
五 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家”。 标准:(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场景。 (2)入情入境,将人物形象展现逼真。 六、老师总结
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演绎,真是生动逼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
习作五 缩写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学生作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 课前准备: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缩写目的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二、明确缩写要求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三、学习习作提示,掌握缩写方法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用“——”划出句子。 四、尝试取舍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用“[ ]”划出来。哪些情节可以删去?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五、集体交流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第一课时写的片断。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 (3)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学生修改片断。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上面3点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三、缩写全文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的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缩写要求。教师强调删去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
2、学生按要求缩写全文,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缩写课外故事。
1、学生独立地阅读课外搜集的一个故事,简要复述的主要内容。 2、明确在缩写课文时的共同点:
(1)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尝试缩写课外小故事。 4、课堂交流、评议。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1)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读后收获 课 内 阅 读 原著 课 外 阅 读 (2)师生共同评议。
人物 性格、特点 个人见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有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政世态、天文地理……)
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 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 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5.练习背诵。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
(1)指名读。 (2)同桌对读。 (3)小组比赛读。 (4)师生对读。 全班一齐背诵。 6.拓展
(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 (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 (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