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翼飞
摘 要: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SSM模型对三亚市2014-2018年五年间的G结果表明由于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三亚市经济发展显示较强的动力,第一和第二产业DP数据进行分析,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微弱.
关键词:三亚市;产业结构SSM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cnki.1672G3198.2020.08.001j
展现状、产业结构优劣以及区域竞争力强弱,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假设区域i在0时点和t时点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假设0时点区域i的经济总量则表示为b则t时点的经济总量可表示为b,,i0,it.再假设,将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划分为j个产业,则i区域产业j的0时点和t时点的经济规模则可表示为:b,i0;j
用B,bB,,it.与此同时,0,t分别表示0时点和t时点参j
照区域的经济规模,用BB,,0,t分别表示0时点和t时jj
点参照区域各产业的经济规模.
()区域i第j个产业在0,1t时点的变化率为:rij=(/bb,,,it-bi0)i0.jjj
()参照区j产业在0,2t时点的变化率为:Rj=(/BB,,,t-B0)0.jjj
()以参照区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3
/域i各产业规模标准化得到:bB,,ii0∗B00.j=bj
()在0,4t时点区域i第j产业增长量G可以分解为N、计算公式为:P、D三个分量,G=N+P+D.其中,份额分量N,它是指区域i各产业如按参照区域的
;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增长量.产业N=b′ij∗Rj
结构偏离分量P,它是指区域i各产业按参照区域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参照区域平均增长率所计算的增长额之差.P代表产区域i的产业结构优势,其计
)∗R;算公式: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P=(b′,i0-bijjj
它是指区域i各产业增长速度与参照区域相应产业D,
增长速度差别引起的偏差.D代表区域i的产业竞争
);优势,其计算公式:D=brS为产业结构,i0∗(ijj-Rj
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之和,主要代表产业的总增长优势.其计算公式:S=P+D.
()通过计算区域i总体效果指数,包括区域相对5
增长率指数L、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利用区域总体效果指数评价区域总的产业结构特征.根据L值判断区域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如若
则说明区域i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参照区;反之,L>1,
则说明区域i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参照区域.根据P、W值判断区域总体结构效果,如若P较大,且W>1,则说明区域i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反之,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阻碍了经济增长.根据D、U值判断区域自身竞争力大小,如若D较大,则说明区U大于1,域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反之,则说明产业部门发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近三亚市经济发展 在国际旅游岛等政策红利下,
取得了长足进步,三亚市G20140-2018年五年间,DP由4年复合增长率为02.26亿元上升到595.51亿元,
显示出十分强劲的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三8.16%,
亚市G仍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DP全国排名第290位,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中的过分依赖外来经济、季节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因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
1 文献综述
—S,偏离—份额分析SSM模型(ShifthareMethod
(、(法)最早由美国学者D提aniel1942)Creamer1943)
(出,后续研究者不断优化调整,如T提出hirlwall1967)
,(动态S提出空间SSM模型、NazaraHewin2004)SMg
(模型、引入分配影响分量Esteban-Maruillas1972)q
等.此外国外学者在研究变量选取时也有不同的见
(、(解,以就业人数;Hellman1976)Sirakaa2002)TimGy
()(选取劳动生产率;选取进出口mer2000Fuchs2000)贸易额,作为SSM模型的基础变量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并提出优化对策.目前SSM模型已成为区域产业结构研究重要方法之一.
)在我国,周起兴、刘再兴(首次系统阐述S1989SM
模型后,该方法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主流方法之一.如庞磊,陈建国(利用S2004)SM模型对江西省各产业就业人数进行分析,表明江西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进一步优
、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童江华(熊曦2007)
()、、赵忠璇(张少华(通过S20132015)2017)SM模型对贵州、广西等省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探索各省市
、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万亚晨(王福君(2014)2018)
通过以国内生产总值变量作为基础变量,利用SMM模型对天津、辽宁等省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通过国内外学者研究可知,SSM模型对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具有显著效果,是目前国内外区域产业结构研究中经常被使用的方法之一,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动态性和综合性.
一般为一SSM模型通过将目标区域与参照区域(
国或一省)的经济规模对比,通过份额、结构偏离以及竞争力偏离三个分量,较为准确评价目标区域经济发
2 SSM模型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规划基地课题(HNSK(JD)18-22)2018年度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8
).-17:,作者简介方翼飞(男,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经济.1990-)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第8期
1
产业经济
展缓慢,产业竞争力小.
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高于海南省平均水平.此外,三
亚市G五年DP占全省比重由11.49%上升到12.32%,间三亚市G远高于海南省平均DP平均增长率9.61%,水平7.三亚市经济在海南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省有极其重要的角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且未来将进一步加强.
从表2可以看出,三亚市第一产业总偏离量为-
表明其发展速度慢于海南省平均水平.其8.78亿元,
中,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8.说明三亚市第一92亿元,产业产业结构劣势所产生的损失为8.区位竞92亿元;争力偏离分量为0.说明三亚市第一产业由区14亿元,域竞争力所带的经济增长为0.第一产业在海14亿元,
南省内竞争力优势微弱.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三亚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产业内部结构劣势所导致.
3 三亚市产业结构总体测度分析
2014年55.1585.58
2018年68.27
表1 海南省和三亚市2014-2018年GDP和三次产业产值(单位:亿元)
产业GDP
增量193.2513.1232.67
增长率48.04%23.80%38.17%56.38%38.03%23.54%25.09%50.73%
402.26
595.51118.254832.051000.111095.792736.15408.98
地区
三亚市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GDP
3500.72809.52875.97
261.53
1331.33190.59219.82920.92
147.46
海南省
三亚市第 从表1中可看出,2014-2018年五年间,
一产业产值增长率与海南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第二、
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
总经济增量G
13.12147.46193.2532.67
份额分量N21.90105.82152.9825.26
结构偏离
分量P-8.92-3.7826.8614.16
竞争力偏离
分量D11.1914.7826.110.14
1815.23
表2 三亚市产业结构总体效果
总增长优势S
-8.7841.6440.277.41
1.07
1.02
1.05
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指数W
增长力效果指数U
4 三亚市产业结构优化途径
表明其发展速度 第二产业总偏离量为7.41亿元,
快于海南省平均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
表明三亚市第二产业由产业结构劣势所带3.78亿元,
来的经济损失量为3.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78亿元;
说明三亚第二产业因区域优势所产生的经11.19亿元,
济量为11.19亿元.通过比较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可知,区位竞争优势是促进三亚市第二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产业内部结构是阻碍产业增长的障碍之一,但总体上区位竞争优势带来的收益高于内部产业结构劣势产生的损失.
三亚市第三产业总偏离量为4表明其1.64亿元,发展速度快于海南省平均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2表明三亚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具6.86亿元,备优势;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1表明第三4.78亿元,
产业具备良好的区域竞争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三亚市第三产业的增长动力源于区域竞争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双重作用.
此外,三亚市相对增长率指数L大于1,表明其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P大于1且结构效果指数W大于1,表明三亚市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但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P小于0,表明三亚市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三亚市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大于1且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大于1,表明三亚市三次产业整体在海南省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第一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只有0.竞争力优势不明显.14,建立特色高效现代农业4.1 提高第一产业竞争力,体系
三亚市第一产业的低效率与低附加值已经成为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阻碍之一,建立高效化、现代化农业体系迫在眉睫.一方面可以通过打造一批三亚市特色 2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第8期
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提高农业的经济附加
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金融扶持,推广新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形成规模化优势聚焦农产品深加工,带动本地人口就业.6,
发展新能源行业4.2 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政策战略定位等原因,第二产业从来都不是三亚经济发展的优势,也不可能是三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及未来.尽管在省内三亚第二产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海南第二产业整体薄弱的事实也不容忽视.此外,三亚市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受宏观政策和经济周期影响的建筑行业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应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如利用充沛的风能、潮汐能及太阳能,发展新能源发电.
培育第三产业新增长点4.3 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尽管研究结果表明三亚市第三产业在省内具有极强的竞争及结构优势,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是其过度依赖季节性波动强、相对脆弱的旅游业的问题一直存在.一方面三亚应该从实际出发,借助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浪潮,在巩固旅游业的基础上,用心耕耘,发展个性化、特色化、高端化的旅游服务业.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进行产业培育.如大力发展金融业,如利用政策契机,承接香港金融的部分功能,甚至是全国金融缓冲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尖刀兵.又如统一部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产业孵化、金融支持等方面做好落地支撑工作,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园.
参考文献
[]魏孟雅.基于S1SM模型的东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
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6.[]王福君,方和远.基于S2SM模型的辽宁地级市产业结构测度与升
]()级路径选择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2018,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