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画鸵萌宠网


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根据伊犁地区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的特征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总结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伊犁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候变暖;特征;小麦生产;影响;对策;新疆伊犁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其对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影响也是必然的[1]。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 ℃,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新观测结果显示,1908—2007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 ℃。气候变暖使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 ℃时,≥10 ℃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 d左右[2]。这将导致全国作物种植区北移,如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为此,选育多抗、广适小麦品种,采用高产、稳产栽培措施,合理布局品种,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是规避气候变暖不利影响、保证伊犁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途径。

1 气候变暖的特征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伊犁地区从1997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在明显逐渐上升,据统计伊犁河谷的历年平均气温为8.13 ℃。1952—1980年28年平均温度为7.3 ℃,1988—1993年6年平均温度为7.94 ℃,增高了0.64 ℃。1994—1999年6年平均温度为8.51 ℃,增高了0.57 ℃。2000—2005年6年平均温度达8.78 ℃,增高了0.27 ℃;尤其是2004年年平均气温较常年高1.18 ℃,是一个偏暖年份。资料分析还表明,各个季节在气温变暖的过程中的温度增幅不同,如冬季1月气温增温率最大,为0.123 0;6月次之,气温增温率为0.035 6。另外随着气温变暖,≥0 ℃活动积温也相应增加,20世纪50—80年代之间的平均积温为2 664.5 ℃,80—90年代平均积温为2 792.86 ℃,而到21世纪后平均积温已上升到3 205.99 ℃,较常年高341.96 ℃。

2005年冬季以来,河谷西部冬季气温偏高,偏高幅度为0.9~1.5 ℃。2006年伊宁市≥10 ℃积温为3 000 ℃,比历年偏高190 ℃;≥15 ℃积温2 600 ℃,比历年偏高280 ℃。2006年伊犁河谷西部冬小麦在5月中旬初开始抽穗,发育期比历年偏早3 d左右。2006年伊犁河谷西部开春特别早,在2月16日就已经开春,比历年偏早5 d,开春后气温上升迅速,最高气温甚至达到24.7 ℃(4月8日)。4月9—10日,自开春后,>0 ℃的积温达到了427 ℃,冬小麦已经接近拔节,发育期比历年提前5~8 d。2011年4月12—14日气温达到28~30 ℃。受持续的暖冬现象的影响,越冬冻土层变化较大[3],从20世纪50年代的80 cm逐渐降低,到90年代冻土层仅为30~45 cm,而到21世纪后冻土层低至25~28 cm,2010年1月6日在冬小麦地调查冻土层,发现其下降了5 cm。这清楚地反映了伊犁地区河谷气候在不断地变暖。

2 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2007年是伊犁地区最暖的年份,自1986年以来该地区已经历21个暖冬。暖冬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4],例如20世纪70—90年代伊犁地区的冬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20日至10月5日,最晚推迟至10月10日,而21世纪以后播种期推迟到10月5日至11月15日,甚至推迟到11月20日。根据气象资料:1986—1990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降到16 ℃日期为9月19日,稳定降至0 ℃日期为11月16日;1996—2000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降到16 ℃日期为9月23日,稳定降至0 ℃日期为11月17日;2003—2007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降到16 ℃日期为9月23日,稳定降至0 ℃日期为11月20日。受气温变暖现象的影响,小麦播种期推迟,因而小麦长势弱、小麦无分蘖越冬、晚播面积大、播种到越冬停止生长≥0 ℃的积温不足450~600 ℃,影响小麦安全越冬;再加降雪厚的年份受雪腐雪霉病害,造成小麦死亡。因此,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应为9月28日至10月10日。最好不要超过10月中旬,否则不利于形成壮苗[5]。

3 对策

一是提高农民对气候变暖的认识。首先要加大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全球变暖是个无争的事实,了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杜绝盲目推迟播种期的现象,确保小麦能够安全越冬[6]。因此,要求农民应因地因气安排适宜的播种期。二是强调播期适宜。根据伊犁的气候统计资料,20世纪80—90年代小麦的适宜播期在东部冬麦区为9月15日至10月1日,在西部冬麦区为9月25日至10月5日。随着气候的变暖,21世纪适宜播期应有所推迟,东部麦区为9月25日至10月5日,西部麦区为10月1—15日,此期播种的小麦越冬才最为安全。三是播期推迟适当加大播量。该区种植品种属于冬性、分蘖率中等品种,在20世纪80—90年代播量为225~330 kg/hm2,随着气候变暖和播种时期的推迟,播量增加到270~390 kg/hm2,甚至更多,导致生产上种子浪费及出现独身苗成穗等,影响了小麦安全越冬,也降低了小麦产量。四是选育新品种。培育小麦优良品种是根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对策[7]。为此,应加大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以培育出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良小麦品种[8]。

4 参考文献

[1] 赵文庆,武金燚.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2):79,132.

[2] 李大林.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2):16-19.

[3] 周文魁.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109,119.

[4] 郑有飞,牛鲁燕.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0):4193-4195,4215.

[5] 王淑香.应对气候变化 确保冬小麦安全生产[J].中国种业,2009(9):45.

[6] 纪素兰,李德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基于农林角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9):53-55.

[7] 侯倩茹,林阳,郭鹏飞.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1(3):9-10.

[8] 艾山江·阿,沙吉旦·玉,艾力买买提,等.伊犁河谷小麦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8):29-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