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参与游戏,情绪积极愉快。
2.幼儿通过游戏培养抑制自己行为的水平,训练反应的灵敏性。 3.幼儿能按游戏规则实行游戏。 活动准备:
“熊”头饰一只,圈划幼儿活动范围和“熊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假如你突然遇到一头大狗熊,你该怎么样,它才不会吃你?” 幼儿讨论提出意见。
2.设置情境,观察讨论熊的习性。
(1)请另一位老师扮成熊,听到主班老师说“哎呀!瞧,我们班来了一只大狗熊!你们快用你刚刚的办法试试看,看它会不会吃你!”就出现。幼儿尝试自己的办法,熊将出声的,动的幼儿抓走。教师请没被抓走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没有动,没有出声音等。
(2)教师引导幼儿理解熊的习性:“熊”介绍自己的特点:“人们都叫我‘黑瞎子’,没错,我的眼睛不好,但是我的耳朵可灵了!一点点声音我都能听见!“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遇到熊的时候该怎么办:看到了熊不要动,不要说话,就不会被熊吃了。
3.学习儿歌《熊来啦》。
(1)教师:“我这儿有一首儿歌,只要你会念这首儿歌就不会被熊抓走了,像不想听听?”
(2)教师念儿歌,幼儿以集体,分男女的形式学习儿歌。 4.第二次游戏。
教师:“假如熊再来,我们怕不怕?我们就一边念儿歌,一边用儿歌里的方法,就不会被熊抓走了!”
教师:“哎呀!熊来啦!”熊出现,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玩游戏。 5.商定游戏玩法和规则。
和幼儿一起讨论“熊没来的时候我们干什么?”“熊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念儿歌?”“什么时候不动了”“什么时候游戏结束?”“熊的家在哪里?”等问题。教师总结幼儿的讨论结果。 6.幼儿扮熊实行游戏。
(1)请一位幼儿扮熊实行游戏。 (2)请若干幼儿扮熊实行游戏。
7.教师小结,评价,表扬按规则实行游戏的幼儿。 8.幼儿“熊走”进教室。 附:儿歌《熊来啦》
熊来啦!熊来啦!闻闻你来闻闻他。 别动别笑别说话,别被狗熊抓回家。
大班体育游戏《熊和石头人》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主,一个好的游戏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孩子生活、交往、竟争、合作、创新水平,具有健身、健心、健智等功能。《熊和石头人》就是这样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体育游戏。
今天,我执教体育游戏《熊和石头人》,孩子们情绪高涨、自始至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乐于参与并积极与老师交流互动。让我感触深刻,进一步理解了游戏怎样组织以及组织中考前须知:
一、活动前丰富相关知识,保证游戏顺利实行。
孩子对熊、石头人缺乏感性理解,为了让孩子更快地溶入游戏中,我在活动前实行了知识铺垫,讲了一些关于熊的知识,丰富幼儿经验。让孩子在理解之后,再实行有效引导,保证了活动流畅实行的同时不失游戏的趣味。
二、对游戏的玩法随机调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熊和石头人游戏主要情节是熊要吃石头人,石头人摆造型不动,否则就要被熊抓走。可游戏中,“石头人”一直是走和保持身体的某一姿势为动作,反复实行,时间久了,孩子便失去了兴趣。此时,我教小朋友一边念儿歌一边游戏,不但激发了游戏的兴趣,更让孩子充分地活动了身体。
三、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在以往孩子游戏时,我都是把游戏规则讲解得非常清楚的,在游戏实行中还要不停地提醒。而回忆自己小时侯游戏时,更多的游戏规则是在游戏中逐渐产生和自动完善的。何不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呢?于是,我告诉孩子基本的玩法和安全要求外,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共同建立游戏的规则。如“石头人”长时间摆一个造型不动,很多孩子都能做到,而扮演熊的孩子走过来给石头人挠痒痒,石头人终于忍不住动起来,从而增加游戏难度。在玩的过程中持续地变动、完善游戏规则。在师生或生生共建规则中,孩子的交往水平、合作水平、规则意识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