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 山西水利 SHANXI WATER RESOURCES ・41・ 汾河上游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对策 李振兴 (山西省汾河上游水务管理站,山西 太原030012) 【摘要]针对汾河上游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提出了优化河流开发利用方式、平衡各用户的利益、加强河流保 护、拓展水土保持新领域,加大前期研究工作力度,提高科技含量,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 结合手段,加强生态道德观的建设,促进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河流保护;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TV211.1 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042(2006)03—0041—02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被称为三晋人民的 上游区域,并非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用水,不同机构 “母亲河”,汾河上游是省城太原的重要水源地和最大 间大多独立运作,很难对整体负责,因此“整体规划”、 的饮用水功能区。但近年来,汾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全面审查”、“综合管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很难达 治理度只有45%,离70%的基本控制标准要求还有 到不同利益之间公正分配,平衡各用户的利益。 相当差距,植被人为破坏依然十分严重,导致汾河水 3 加强河流保护 库淤积危机不能解除,使水库拦截洪水的作用大大削 河流系统的功能退化、水生态环境破坏几乎给人 减。同时,汾河上游污染严重,依河而建的厂矿比比皆 类和所有生物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 是,其工业与生活污水直排汾河河道,水体中的悬浮 环境的改变既有突变的、局部的,如修闸建坝、开挖河 物、石油类、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上游水体 道等;也有渐变的、大范围的,如流域综合治理、水土 受到严重污染。汾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因此,河流保护的特点具有保护 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的多样性、保护范围的广泛性、保护要求的系统 1 优化河流开发利用方式 性和长期性、影响保护效果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汾河 河道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从水力学的角度应是 上游必须把河段的连续性作为河流保护的核心,在时 最优的,但从生态角度,则几乎是灾难性的,渠系、径 间和空间范围进行保护,在生物适应性和有机物变换 流高度人为控制,且常常是富营养化和污染严重,大 的连续体上进行保护,在横向与纵向上进行保护。 量的自然变异已经消失,而生态系统只有靠这种自然 另外,要给河流一个生命空间。当然,给河流更多 变异。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方式非常简单,区域或沿岸 的生命空间,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大堤后移几百米。 工业企业滥采乱用,用水浪费严重,其结果是将供水 在大堤后移之后,还需要恢复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 的影响转嫁给河流,造成河流断流与严重污染,必须 使其发挥各项功能。湿地最重要的作用是河水调蓄功 终止这种恶性循环,消除不利于河流保护与生态建设 能,雨季时,湿地可以用来蓄积洪水;旱季时,湿地又 的行为,彻底改变将河流作为纳污体和输送生活与工 可以将其释放出来,供航运与灌溉之用。同时,湿地还 业废水的做法。只有以河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此外,生态环境的恢复也会使湿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优化河流的开发利用方 地的经济与旅游功能得到开发。因此,用自然生态的 式,才能保护和管理好造福于人类的河流。 观念来进行河流流域的系统管理,既可以防洪,又有 2 平衡各用户的利益 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实现生态的多样性,就目前而 长期以来,人们把经济增长作为开发利用河流的 言确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 主要动机,导致河流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在 4 拓展水土保持新领域 优化河流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必须平衡各用户的利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河道两岸的整治 益,必须考虑生态用水及植物、动物、水生物等其他用 一直采用水泥护坡和浆砌石护岸的基本模式,改变了 水量。同时,也必须加强区域水权水市场的建设,提高 河流两岸的生态景观,有些河岸两侧被开垦为农地,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然 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因此,建议采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水利 2006年第3期 水土保持生态缓冲带技术。水土保持生态缓冲带是指 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内建设乔灌草相结合 的立体植物带,带动自然植被的恢复,达到保土保水, 促使生态群落的形成,在农田与河道之间起到一定的 缓冲作用。该技术具有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岸冲刷, 减少侵蚀泥沙进入河道;植物根系密集地、纵横交错 地穿插在土体中,防止了岸坡上重力侵蚀的发生,增 加了河岸的稳定性,起到了护坡固岸的作用;利用缓 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自农业区的氮、 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 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 沿岸构成了一道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 改善了人居环境,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土保持生态缓冲带的建 设,可以促进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协调发 展,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国 内的实践证明,保护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缓冲带是行 之有效的河流生态恢复方案,体现了新时期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的新思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断改善 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 5 加强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 要研究制订恢复汾河上游生态环境对策,必须抓 紧开展前期工作,以便确定流域生态恢复建设的各种 生态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 主要因素,制订行之有效的恢复措施,如各项恢复生 态具体指标的制订。通过各种区域实地典型试验,积 累典型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经验,然后由点及 面,逐步推广。主要包括:一是制订《汾河上游生态环 境恢复建设规划》,应以5年、10年、30年、60年为恢 复治理阶段,提出这几个阶段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 标,并确立重点区域的恢复治理目标。二是根据汾河 上游不同特定区域的生态现状,研究特定区域的生态 恢复治理指标,有的放矢,尽快见效。三是开展森林植 被(包括草原)、湿地功能恢复以及对生态需水的研 究,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如生态用水量的计 算等。四是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制定和补充完善水土 保持、水污染防治的措施。五是可以通过划分流域不 同生态环境功能区域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案。 6 建立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生态环境恢复建设是一项异常复杂和艰巨的系 统工程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量的投 入,而建立一套良性循环机制尤为重要。生态环境恢 复建设是一项涉及民生、全局的大事,必须由政府组 织协调,出台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并在资金投入方 面给予保证。另外,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涉及行业、部 门较多,需要由一个部门来牵头组织实施,其他行业 部门参与。由于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主要自然指标及 关键对策措施主要由水利部门组织实施,因此应由水 利部门牵头,才能避免多头管事,互相交叉。必须下大 力气搞好前期研究工作,才能依据客观现实对症下 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恢复建设提供保 障。引入市场机制。只有政府投资(或财政补贴)与社 会企业(包括民间投资)双管齐下,才能确保生态环境 恢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要改变“开发即污染破 坏生态环境”的旧模式、旧观念,制定新的防范措施和 生态保护规约,达到既有资金投入,又有产出回报;既 有项目开发,又有生态治理建设的最佳效果。 7 改革和理顺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要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 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环 境恢复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革和 理顺水管理体制,必须对区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区域水管理必须实行水务一体化。 8 加强生态道德观建设 在提倡“持续发展、善待地球”的今天,应早日建 立面向新世纪的生态道德观念,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 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生态道德观要调整的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道德观不仅要调整同代人的利 益平衡,更要调整代际利益关系。生态道德观的建立 就是要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它 集中表现为资源的合理储存问题。在水资源短缺,供 需矛盾突出的大环境下,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要求我 们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树立 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概念。这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 强制,更需要内在的道德力量。从建立生态道德观念 的角度去认识和阐释生态安全的概念,将获得更广泛 的道德舆论支持,使人们自觉成为维护自然稳定与和 谐的力量。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 制化、道德化的轨道。 【参考资料] 【1】 Fikret Berkes,Johan Colding,and Carl Folke.Rediscovery ofl'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 【J】.Ecological Application,lO(5),2005,1251—1261. 【2】胡鞍钢,等.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M】.武汉:湖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0. 【作者简介】李振兴(1962一),男,1984年毕业于山西农业 大学,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6—03—27;【修回日期】2006—0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