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 国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第9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起,每册教材都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试图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但是,有些学生只学会了解决某一类问题,只得到这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并没有在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现结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谈谈如何引领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策略的价值。
一、引入问题情境,萌生策略需要
有需要才有动机,有动机才有动力。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合的、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萌生需要策略的感受,让策略来自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中,教师通过“扑克牌4、5、6 能摆成多少种不同的三位数”“开心农场大门密码是由2、6、8 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你能打开大门
吗”“王大叔要用22 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等问题,让学生产生“要知道答案就要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心理需求,从而萌生策略的需要,体会策略的价值。
二、经历探究过程,感悟策略价值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三个层次的引导,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中把不同围法展示出来,体验“按一定顺序列举”的必要性。
1. 整理信息。抓住“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说出一种围法吗?
还有多少种不同围法?”等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2. 由无序列举到有序列举。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结果可能是无序的,也可能是重复的,更可能是遗漏的,但这是学生真实的发现,是必要的有效经历。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有意展示无序的、有重复的、有遗漏现象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在列举中无序会导致遗漏或重复,进而产生主动优化列举方法的意识。
3. 反思提升。在引导学生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次让学生思考怎样列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明白列举时要有条理、有序,体验有序的重要性,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三、再现学习活动,加深策略感悟
1. 引导学生再现低中年级的部分学习活动。
通过“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回顾“用12 个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有序地写出3 张数字卡片能组成的三位数”等,让学生感觉到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早已体会了
“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只是没有进行冠名、提炼。这样,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策略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再现本节课的核心学习活动。通过“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运用列举策略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再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我是不是真正的理解问题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用了什么策略,经历了哪些步骤,问题的结果是不是合理的,还有没有更好的策略”,使列举策略的意义更加凸显。
总之,在策略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深度理解策略,灵活选择策略,体会策略的价值,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冉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