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小学三年级3班道德与法制学科教案
周 次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星 期 1.关注自己的形象 1.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仪表、品行,维护自己的形象。 2.懂得知荣辱、知羞耻、爱惜自己的名誉是自尊的表现。 教 师 杨玉林 教学重点 重点: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仪表、品行,维护自己的形象。 难 点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形象,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教具学具 资料、图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讨论法 一、揭示课题 关注自己的形象,就是关注自己的好名声。一个名声好的人,懂得自尊自爱,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十分注意爱惜自己的名誉,以良好的言行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好,现在有这样一个故事,看一看有什么事情发生。 二、请同学朗读课文第2、3段 师问:在旧社会,人力车夫的生活生活非常贫苦。可车夫为什么没留下鲁迅的皮包?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小结:这位车夫当然也很需要钱,可是他没有留下这些钱,因为他懂得,如果留下这笔钱,虽然能暂缓解一下家中的生活困境,但丢掉了自己的人格,败坏了自己的名誉。在车夫看来,一个人的名誉比金钱更重要。他用行动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当然也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请同学看一篇文章。 出示扩展资料1《美与丑》 师问:你认为哪些同学的行为是美的,美在哪里? 你认为哪些同学的行为是丑的,丑在哪里?该怎样爱惜自己的名誉? 师小结:人们常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我们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懂得爱惜自己名誉的人,必定有强烈的荣辱感和羞耻心。而且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做起,爱惜名誉要从小的时候做起。 三、师问:现在有这几种情况,请你分析一下,他们应该怎样做? 1.春天,路边盛开着桃花。少先队员小芹看周围没有自己认识的人,就想折两枝回家。 2.小明昨天被评为三好学生,今天下午放学时不小心拉坏了教室电灯的开关,当时没人看见。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补充。 四、小结:我们做事情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知羞耻的人,决不会有美德。
五三小学三年级3班道德与法制学科教案
周 次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星 期 教 师 杨玉林 1. 关注自己的形象(2) 懂得知荣辱、爱惜自己名誉是自尊的表现,以实例区别自尊与不自尊。 重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爱惜自己的名誉,怎样爱惜自己的名誉, 教学重点 难点: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懂得应分清是非,以良好的言行维难 点 护自己的名誉。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资料,课件 讨论法 一、名言激趣,揭示课题 出示名言:名誉比生命可贵。提问: 1.你听到过这句名言吗?在什么地方听到或读到过? 2.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讨论: (1)一个人怎样获得好形象? (2)怎样对待获得的好形象? 过渡:我国古代有许多爱惜自己形象的人,他们的故事北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 学习一则故事,想一想故事说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独立阅读课文2-5节。讨论: (1)故事主要讲谁的一件什么事? (2)杨震事怎么获得好的名誉的?获得好名誉后是怎样对待的? 3.结合插图,讨论明理。 (1)王密在晚上送黄金给杨震,杨震为什么不高兴?杨震所说的四知你怎么理解? (2)王密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你听了这个故事想到些什么? 三、运用实例,巩固深化 1.讲述苏武、梅兰芳、徐悲鸿等爱惜名誉的故事。 2.举例说说同学喝亲朋好友中爱惜名誉的事例。 四、总结谈话,延伸课外 1.总结:“名誉比生命可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杰出人物把名誉看得比生命可贵。“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他们以其自尊自爱的崇高人格而流芳百世。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有损个人名誉的事,爱惜自己的名誉,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背一背谚语,并搜集名言,在中队会上交流。 板书设计
五三小学三年级3班道德与法制学科教案
周 次 课 题 星 期 2.依法维护尊严 教 师 教 学 使学生懂得维护自己尊严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目 标 教学重点 重点:维护自己的名誉是自尊的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难 点 难点:维护自己的名誉应做到:(1)有自尊心;(2)知羞耻; (3)知荣辱。 教具学具 资料,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二、感知教材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2.请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归纳为: (1)高敬华和儿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各自结果会怎样? (2)我们小学生应当怎样爱惜自己的名誉 三、讨论明理 1.分析问题(1):高敬华和儿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同? 2.把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别查找出高敬华和儿子在做法、想法上的不同之处。 3.请每组同学派一代表把他们课上调查出来的结果告诉大家。并追问:高敬华父子不同的做法会有什么结果? 4.师:通过同学们的调查可以看出高敬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师:是的,高敬华不贪图不该得的利益,及时纠正儿子的错误,珍重自己的人格,爱护自家的名声,虽然少收一些钱,却能心安理得,挺胸抬头做人,这正是有自尊心的表现。 四、辨析反馈 1.分析问题(2):怎样爱惜自己的名誉呢?请同学们看投影,说说以下两种现象算不算是爱惜自己名誉的表现。(1)别人批评我时,我一定要反驳,这样才是爱惜自己的名誉。 2.请你讲讲你们所知道的有关爱惜自己名誉的人和事。 五、指导行为 1.请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如果按照高敬华的做法去做,事情会怎样发展。对照课文谈体会。 2.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谈谈你以后在此方面应该怎样做。 六、小结 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必定有强烈的荣辱感,当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会引以为荣;而一旦发现自己做了错事,即使没有被人发瑰,没有受人指责,也会自责,会感到羞耻。如果同学们的言行能时刻以爱惜自己的名誉为宗旨,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健康地生活、成长,这也是你做事情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做一个爱惜自己名誉、知荣辱的一代新人!
五三小学三年级3班道德与法制学科教案
周 次 课 题 星 期 2.依法维护尊严 教 师 杨玉林 教 学 使学生懂得人格尊严不容侵犯,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目 标 教学重点 重点:每个人的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难 点 难点:引导学生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尊严。 教具学具 资料、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一、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活动一: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让学生以“乞丐有尊严吗?” 教师:讲述故事,提议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②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③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二、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怎样的关系?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阅读,学习法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三、参与评选 ,了解名誉 活动三:在班级中评选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分析讨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四、感同身受 ,维护尊严 活动四:展示教材中“受冤枉的大江”的案例,提问: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面对不公正的评价,假如你是大江,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同时也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