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秋三月饮食宜忌

来源:画鸵萌宠网


秋三月养生宜忌

秋三月是指立秋后的七月,白露后的八月和寒露后的九月。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自然界的阳气渐渐收敛,阴气渐渐生发。再过十五天便是处暑,处暑是夏天的炎热气候的结束。立秋后,由于气温只是下降,余热尚存,秋阳肆虐,仍可见到夏日余威,加上入秋后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湿热蕴蒸,故有“秋老虎”之说。但处暑过后,气候便开始凉起来了。八月又称桂月,时令进入自露之后,夜间的温度骤然下降,露水开始凝结,这是自然界阳消阴长的一个标志;九月又叫霜月,时令进入寒霜后,天气就慢慢变凉了,阴气渐长,万物趋向收藏,露水也因气温的不断下降渐渐凝结成霜。

宜忌原则

初秋之时,天气仍较热,但也不宜过食生冷,特别是生冷瓜果,切忌随意多吃,俗话说:“秋瓜坏肚”,如入秋以后生食瓜果较多,损伤了脾胃功能,恢复起来就十分缓慢。秋季天气渐凉,气候干燥,燥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此时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会出现口干舌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小,大便干结等秋燥症。故宜吃些具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炒爆的助火伤阴之物。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相应,秋季肺气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人乃气之聚”,肺气与秋气关系尤为密切。肺喜清肃濡润,燥邪又最易犯肺伤津,使人出现鼻干喉干,咳嗽无痰或少痰,甚至痰中带血,或干咳声嘶,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的表现。此时宜吃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食品,忌吃辣椒、大葱、生姜、肉桂等燥热之物。暮秋时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吸收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素质,故宜逐渐进食一些鸡、鸭、牛肉、鱼:莲子、银耳、大枣之类营养丰富的清补食品。忌吃性属寒凉,破气伤正的食物。

宜食

秋三月适宜服用的食物如下:

百合,性平,味甘微苦,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立秋以后,用百合干品作粉煮食,或用鲜百合煨服,均有滋补营养之功。尤其是秋燥干咳之时或平素肺气虚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久咳伤肺,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有血丝之时,食之更宜。

鸡头果,是秋后水生植物的果实。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肾、祛暑湿、止遗泄的滋养强壮作用,最宜秋季服食。《本草从新》中说:“芡实补脾固肾,解暑热。”尤其是立秋之后,暑热未去,秋燥渐起,服食芡实,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补强身,是秋天适时补品。对肾虚脾虚之人,如遗精、遗尿多尿或尿频,或妇人带下,或大便溏薄之人,食之更佳。莲子,深秋之时,莲子成熟上市,是秋季应时补品,它有养心、益肾、补脾之功。清王孟英说:“可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为粥饭,健脾益肾,颇著奇勋。正所谓:秋令进补,莲子第一。

山药,可药可蔬,药食兼用,既可充粮,亦堪人馔。《药性类明》云:山药“味甘,性凉而润”。《本草纲目》认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润皮毛。”所以,秋燥季时,最宜食用。《本草用法研究》还说:\"山药纯白者入肺,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有调肺之功,可治肺虚久咳,效果颇著。”可见秋天肺虚燥咳亦宜。《医学衷中参西录》又说:“山药色白入肺,甘归脾,液浓益肾,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常服多服”,所以,入秋吃山药,滋补肺脾肾。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无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胸宜食用。

白扁豆,立秋以后,秋阳未减,余暑挟湿,湿热交蒸每易使人头昏如 裹、四肢困重、胸闷痞满、食欲减退、舌苔厚腻。此时最宜用白扁豆煮粥食,或用白扁豆煎汤服,可以起到消余暑,化暑湿,健脾胃,增食欲的作用。

藕,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中秋时节便有新藕上市了。生藕甘寒,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故有“暑天宜生藕,秋凉宜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之说。

板栗,每年八九月间,栗子成熟上市,入秋吃栗,已是民间习偷,栗 子甘温,有健脾养胃、补肾强筋的作用。《玉楸药解》中说:“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中实脾,诸物莫逮。”尤其是患有腰痛腿疼的中老年人,入秋食栗,更为适宜。《本草图经》载:“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

胡桃,每年三秋的白露前后,胡桃成熟了。由于胡桃易返油、虫蛀,故新上市的胡桃,食之最佳。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宜滋补收藏,尤以补肾补肺为要。胡桃能补肾固精、温肺定喘,又能益气养血、润燥润肠。正因如此,秋季食用胡桃,尤为适宜。

白木耳,是秋季最理想的滋养清补佳品,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其18种氨基酸中有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尚有脂肪、矿物质钙、钾、镁、铁和磷等。其功用也较广泛,有润肺补肺、生津润煤、益气养阴、补脑强心、提神益智、滋养肌肤、健肾益胃的效果。入秋以后,凡肺虚体弱、干咳气短、皮毛憔悴之人,以及患“秋燥症”之丸,食之最为有益。

花生,性平,味甘,有润肺补肺之功,适宜秋燥干咳或肺燥咳嗽时服食。深秋后花生成熟,选用鲜花生仁,或生研冲汤服,或水煮煎服,但不宜炒食。《滇南本草》云:“盐水

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药性考》亦载:“花生生研用下痰,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杏林医学》中也曾介绍:“治久咳,秋燥:花生(去嘴尖),煎汤调服。红枣,性平,味甘,四季皆宜,它有健脾胃,补气血,生津液,调营卫的作用。秋季进补,是滋阴润燥、益肺补气的清补食品,诸如银耳、燕窝、百合、山药之类,通常配合红枣一同煨食,既能增加甘香气味,又能加强补益作用。

黄鳝,性温,味甘,能补虚损、益气力、除风湿、强筋骨。黄鳝冬蛰,出蛰后5至6月产卵,农历7月最肥美。入秋食鳝,不但补益力强,对人体的血糖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民间也习惯入秋后以黄鳝进补,烧鳝段,清炖或炒鳝丝,南方还爱吃黄鳝粥,均有裨益。

枸杞子,有滋补肝肾,养阴润肺的作用。《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枸杞子能养阴润燥、填精补肾,故秋季常以之泡茶饮,最相适宜。

沙参,性凉,味甘淡,有养阴润肺、益气润燥之功。凡秋燥之人,或肺燥患者,食之尤宜。对肺燥咳嗽,或久咳无痰,咽干口渴之人,颇有裨益;《本草从新》载:“沙参专补肺阴。”《饮片新参》说它“养肺胃阴。”故秋燥干咳宜用沙参煎水代茶饮,效果极佳。

此外秋三月还宜服食梨子、荸荠、海蜇、胡萝卜、荠菜、金针菜、平菇、海带、番茄、发菜、兔肉、黄芪、人参、何首乌等。

忌食物品

入秋以后,人们应当根据各自身体状况,忌吃或少吃西瓜、香瓜、生菜瓜、生地瓜、生黄瓜、小蒜、莼菜、葵菜、茄子、槟榔、柿子、香蕉、绿豆、炒花生、炒瓜子、炒蚕豆、

炒黄豆、爆米花、辣椒、茴香、砂仁、荜澄茄、食茱萸、肉桂、草豆蔻、冷茶、羊肉、狗肉、雀肉、金银花、薄荷、菊花等。

《金匱要略》:“三秋不可食柿。”

《白云忌》:“七月,勿食莼。勿食韭,损目。”

《千金方》:“七月勿食鹿獐,动气。勿食茱萸,伤神气。勿食雁,伤人。勿多食菱肉,动气。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勿食猪肺。八月勿食萌芽,伤人神胆,喘悸,胁肋气急。勿多食新姜,勿食生蒜,勿食猪肺,及饴和食,令人发疽。勿食雉肉,勿食猪肚,冬成咳疾。”

《千金月令》:“立秋勿多食煮饼及水溲饼,勿多食猪肉,损人神气。九月勿食脾,季月土旺在脾也。”

《法天生意》:“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

《本草纲目》:“八月勿食獐肉,动气,勿食芹菜,恐病瘕,发则以颠,小腹胀。勿食生蜜,勿多食生果,勿食鸡子,伤神。勿食蟹,霜降后方可食。

《月忌》:“九月勿食犬肉,伤人神气;勿食霜下瓜,冬发翻胃;勿食葵菜,令食不消化。

《云笈七签》:“秋季节约生冷以防痢疾。勿食新姜,食之成痼疾;勿食小蒜,伤神损寿,魂魄不安;勿食蓼子,勿以猪肝同饴食,冬成嗽病,经年不瘥;勿食雉肉,损人神气;勿多食鸡,令人魂魄不安。

《随息居饮食谱》:“茄子,秋后者微毒,病人勿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