嬲 石 缮 露≯j 囊 磬萋 § i 磐 王立 脚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 (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陕西 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1—0153—02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办法将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民族风俗、民族技艺融入进 去,更应该在更高的教育规划中体现我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积淀。变化战略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民族特有的精神, 民族灵魂的独立性 关键字:传统文化地区民俗教育改革教育方式 中华民族是占老民族的中流砥柱.存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她 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让世人景仰 味的追求他们必然导致我们丧失自我 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一 定有其可以延续继承的办法.这些办法是有一些通过过去古老 膜拜 在中华民族数千载历史岁月里.关中地区的文化历史地位 自始至终都处于民族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自盘古开天.今至国家 发展.中国的身躯里没法不流淌着关中地区的血液。如果说中华 民族是一个人的话.那么关中就是这个人的心和大脑.如果有灵 的科举考试或者像私塾一样的教育方式继承下来.但是我们必须 清楚.这些方法并不是我们文化如此延续的真正办法.而真正的 办法就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一举一行之中.这是很聪明的办法。 而现在的教育中恰恰缺少了这种方法 在现代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许多人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误.在 魂的话.关中的精神文化就是全民族的灵魂 关中地区悠久浓烈的文化气息延续至今.这和它本身在地 他的潜意识中一直以为教育就是继承知识.改革生活 其实教育 域位置和历史地位是分不开的 从地域上来讲关中处于黄河流 并不是简单的只是传输.更不是作为生活中唯一的工具.也就是 域的中上游.西起甘肃天水.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黄河在此向北 说教育的理解应该更多的处于精神和思想上的.在现实中的一些 流去,东到潼关接河南并山西,黄河自此一马平川I流向东方,而 东西追根溯源其支质还是教育不是简单的活动.教育是人必须拥 他的这个一挽正好将关中拥在怀中.因此在历史上自秦至明清 有的一些生存本领.而且深刻的在思想上 现代教育.尤其是我们 这里的文化安定繁荣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是地域上的保护 在 国家在实行现行体制教育以来.经常被人们质疑.而最为严重的就 历史地位上来看.人类起源于这里蓝田猿人.大荔猿人到半坡母 是我们的教育会随着社会的影响变得急功近利.这样一来对于真 系氏族社会,再到夏周、秦汉、隋唐,这些历史的传承在这里一直 正包含人类文明.自己血脉的一些东西就被大家忘记了 考察分析 延续.以此中华民族成为现今世界上唯一的没有文化断代的民 些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下一些问题: 族.而且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和黄河一样在曲折中激荡.但是 (一)文化传统教育缺少专门的教育计划和课程设计 延续发扬着。 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国家.我们的教育实施计划中对于传统 一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我们本应该很好的继承和 文化的关注是很少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没有专门成型的 发扬.可是在我们的生活里这些价值不菲的宝贵财富却不被人 可供实施的教育计划 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始阶段并不是在学校. 们重视。我们关注教育上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在关中地区这 但是学校是现在一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而且非常重要的阶段 块历史文化浓厚的土地 卜调研.按理说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沉淀 在进入学校以前.人的智商和知识都是处于成长阶段的.接受的 最为浓厚的地区.这里的人民应该理解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教育是有限度的.一些传统文化他可能已经能做了.可是并不知 的教育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展现出非常有效鲜明可靠的教育 道其中所包含的意义 在礼义廉耻E它可以学习行为话语.但是 方式.可是在我们做的调查中发现人们几乎忘记了自己生活的 具体的道德及精神层面的理解必须在学校或者更高一级的教育 这块土地.至于现代教育模式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是难以启 阶段进行解释和说明 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 齿 历史上渭南市下吉镇是建立在东晋时期的古镇.并且一直延 教育活动中的一颗毒瘤.他的利弊是被人们所共识的.对于社会 续至今.这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少有的 这里最被人们记忆的就是 这种教育形式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进行了教育改革.但现实 “ 贤”,我们在这里的居民.学生及文化工作中调查.其中年纪 是在进行了近十年的改革变化之后.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依然没有 在五十岁以上的人65%知道了解.学生中七年级以下的学生 抓住核心的教育要点 在教育活动中.一切问题的展开取决于我 82%不知道“三贤”.在大学生中几乎近一半的人不知道下吉镇的 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情况 由来.在这里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包括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不认 下.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劳而无功的 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根本目 识“下邦”.而下邦正是下吉镇自古以来的称谓 咸阳市了原县自 汉朝以来就是关中地区重要的地方要塞.自汉武帝时起一直作 为汉、隋、唐等在关中建都的王朝的陪都.这里遍及皇陵宝迹,历 史传统文化浓厚 在调查中很少有人知道三原在关中的地位.不 清楚三原这些皇陵的主人及价值 这些都还是文化氛围浓厚的 地区.调查的问题还都是一些现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对于文化精 神及相关的一些传统文明,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 的就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具有优良传统的人.如果将传统文化教 育缴人改革的教育计划中年去.我们很容易找到我们需要教育培 养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和错误的意识 因为在中国数千年来沉淀的文化中对于教育 后代是非常有思想和技巧的.这种思想和技巧不仅仅是知识层 面的,它会涉及受教育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人能够在生活中 切实的体验到了自己学到的东西.这对于我们刻意追求的目标 出现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是一致的 其实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已经 现代教育体制是西方的学制教育和科技革命相结合的产 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他所编撰的《道德经》很好的解释说明 物.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外国的教育精神中重视的是实 了人的教育本质.他告诉我们社会的教育离不开社会.而且人的 用性的技术.西方广泛的文化融合使他们具有了文化的不可选 教育不能没有文化传统教育 所以在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 择性.他们继承文化的方式是吸取其他文化集合文化.这些文化 必须考虑到充分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往往没有严格的精神保证.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深融到中华民 (二)传统文化缺少重视 族子孙后代的血液里了.这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在西方的教育思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数不胜 想中,并没有特别强调应该如何独立自主的保有文化精神.而恰 数.沿承下来的一些民俗礼仪.民族精神甚至是一言一行无不透 恰始这种独立的文化精神使得一个民族的真正的独立起来 西 露着智慧的色彩.在这些生活中细微的行为话语里我们可以了 方的教育方式是符合他们文化的教育的.而我们的教育如果一 解到许多欺人心智的东西 比如筷子的使用方法.这个世界上不 153 — 同的民族.在吃饭时不同民族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我们中华民族 难以完成的工作.其实不然 就拿关中地区来说吧.这里的文化 大多使用筷子.冈为我们的食物大都是煮熟的.而且在做法_丁艺 气息浓厚.随处可见的名城古迹都是很厚重的教育地点 上不适合片{西方的义.也不能用手扒.选择使用筷子就是综合了 我们黄种人的饮食习惯也锻炼了我们的平衡能力 其实说到底. 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可是我们 (一)紧密联系本地特色进行传统文化在教育 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土地上.都曾经留下历史的痕迹.我们 欠缺的就是利用这些痕迹学习传统文化.领略先圣伟人的精神 在今天这样经济发展.物质富裕的时代里却渐渐忘记了这些.从 思想 一个人了解传统文化必须从自己的脚下开始.因为这些都 而导致的是道德的沦丧.甚至是民族精神的丧失 在我同传统 是联系自己的的生活,有很深的体会.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 在 中.学医是每个男子甚至是每个子女应该必修的一门功课.因为 进行相关教育活动时.应该紧紧抓住当地的特色.围绕山水,甚 “孝”.要孝敬父母.儿女们一定要知道父母的身体状况.照顾年 至是节日风俗习惯都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各个地区不 老的父母没有一下保健养生的医学知识怎么能够做到孝 古人 同的民俗文化中不仅隐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往往还包含 要学医来孝敬服务.一方面是关心.另一方面对于子女也好是教 着丰富值得学习的精神文化思想.像华县皮影、凤翔泥塑等。 育和引导.让人们心中时时刻刻想着爱的人.简简单单的行为每 (二 在传统文化中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 天一着这么记着做着,所以就深人骨髓了.这样一来还能够不孝 传统文化并不是独立的更不是迷信的.他也是科学的一种 的.古人叫做忤逆.按过去的法律那可是要杀头的 对比现在的 分支.古人发现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和利用相关知识解决生 社会.我们的道德伦理一点点被“文明”的法律所替代.但是我们 活中的一些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延续下 的生活变得让我们忧心忡忡 求其根本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缺少 来就是传统文化 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这些知识经验往往是十分 认识.现在有几个人能够接骨熬汤的 我们现在都忙于一些表面 科学和人性的.对于今天我们组织学习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是很 上物质的东西.以为那是我们需要的可是在费尽千辛万苦得到 好的启示和指导 我们在现代教学中应该加入这些文化知识.因 的时候.与之而来的是更大更多的苦恼。社会缺少认识,那么教 为这些文化是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中感受到的.使教学活动 育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样一来.教育上的一些道德教育. 或富有成效且生动有趣 精神引导就显得杯水车薪.起不到完全良好的作用.随之而来的 (三)广泛普及宣传传统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辛十会氛围 是一代比一代更多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 当今人们在生活中已经很少注意传统文化了.如果不是春 (三)老师、家长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节、中秋等节日的提醒。要引领下一代学好传统文化,没有一个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他们 浓厚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一 作为教育对象的引导者一举一动都会被教育对象观察和学习. 言一行都受着他的影响.所以在广泛的社会中学习传统文化,能 所以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传统文化 够引导优良的民族文化精神.发挥传统文化对于人和社会的鞭 水平.随着而来的是难以弥补的道德和精神世界的迷茫 我们民 策和指导。 族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我们的图腾就是这祖祖辈辈一点一 现代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环境.更不能远离民族发 滴积累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完全的信 展延续的主题.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发展是必 仰和依靠.那么这个人是非常脆弱的.一点意外的事件都可能让 由之路 教育的改革不能单单考虑现代教育的适用性.更不能包 他的精神灰飞烟灭 我们文化中的这些潜移默化的精神在我们 庇一两代人的需求而去延误子孙后代的发展 应该清楚的认识 每一个中华儿女一出生就存在了.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就是这 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和人的影响.认真对待我们传统文化教育 样 像我们都喜欢家的感觉.自古至今无论天南海北.不管国人 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依托,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 还是华人我们都依恋家的感觉.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是这样。一个 族之林的保证.实行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小孩子虽然只有两 岁.只要他出生中国.或者甚至是他的父母 有一位是在中国生长的.那么他的骨子里就会流露出中国的印 参考文献: 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现在在国外的华人很重视这些, f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国内的人却渐渐失去了这些.哈日哈韩等等.因为世界经济的交 『21乔伊.帕尔默。任钟印,诸惠芳.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 流我们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对于家长和老师.如果没有一个 论教育IMI.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当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下一代我们的历史痕迹就会被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全球化的巨浪弥平 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4]马海军传统文化融入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叽青年文 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我们生活学习的一 学家.2010(121 点一滴之间就流露着这些信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无法避 f5]王继华.文化战略是国家崛起的根本[J].教学与管理,2006(16) 免解除.用到传统文化的.所以传统文化的教育看似是十分艰巨 注:此文系渭南师范学院创新项目1lxk099。 (上接第181页) (三)细分考核单元,促进强弱相融一个项 生完成同一考核单元的快慢可各不相同,这就是“小异”。这就要 目一般由多个模块组成.而一个模式的完成一般要占用二到八 求能力强的同学在完成某一考核单元的操作后必须停下来帮助 个课时.其间若所有学习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则能力强的 指导其他同学.待本实训组的所有同学都完成该考核单元的操 学生会在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能力差的学生就是用两 作后才能接受老师对本考核单元的考核,并一同进入下一考核 倍的时间也完成不了 面对这样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指导会显得 单元 考核单元小了,能力差的学生就不会因问题积累而失去完 力不从心。同时由于模式较大、任务较重,学生间互动合作也会 成任务的信心.能力强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帮教量过大而失去帮 受到影响.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前会因自己的任务没有完 助其他同学的耐心.从而有效地促进强弱相融、互帮互助、团结 成而无暇顾及其它同学.完成任务后他们又会因为能力差的同 协作、整体进步。 学需要帮助的地方太多、帮助指导的量太大,与自己的想象相差 以上只是我们应对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个别差异的肤浅之 太远而失去耐心 能力强的学生没了耐心.能力差的学生则更无 见.虽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勇于实践、 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大同小异 。就是将一个大 不断进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定会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的模式分解为若干个递进而简短的、由一个或几个“读一读”、 参考文献: “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构成的考核单元,实训组内所有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fJ1.职 同学的学习活动就以这些考核单元为阶梯同步推进.并步步接 业技术教育.2005(221 受考核 也就是同一实训组的同学由一个考核单元进入另一考 f2]吴言.项目教学法l J1.职业技术教育,2003(7) 核单元的步调必须保持一致.这就是“大同”:但同一实训组的学 『31徐国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职教课程模式探析闭.职教通讯’2003(9)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