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三语文 春季第一讲

来源:画鸵萌宠网
 初三语文 一对二 上课老师:雷老师

春季中考第一讲(3.15)

第一部分:中考病句

病句修改七不放过

一.看到介词不放过:滥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介词当头的句子又用了使、让等词:

1.经过老主任的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钱存入了银行。

3.他们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看到动词不放过:读到一个句子,就应该下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然后看是不是能搭配。

1.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南京上海输送。 2.这样做会拖延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说到这儿,她又向我们哭泣起自己的往事来。

三.看到否定词不放过:否定词不光要注意“不”等明显的否定语,还要注意一切含有否定意味的词语,例如禁止、切记、杜绝、避免、缺乏等。

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2.近几年,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收集整理民歌。

四、看到两面词不放过: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就应该分析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毛病。 1.要保证安全,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2.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五、看到关联词语不放过: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会出现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层次颠倒或强加关联词等毛病。

1.无论干部和群众,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2.不但他喜欢京剧脸谱,而且喜欢京剧的各种服装。

六、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句子中的并列成份在搭配方面很容易出现毛病。 1.大家怀着憧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2.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 3.引进新技术后,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七.看到表示数量、范围和程度的词不放过:句中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常易和其他词语相矛盾。

1.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2.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倍。

练习:

1.在他跑过来时,抱着一个球。

2.这个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增加。 3.商店里摆满香蕉、梨、苹果、萝卜等许多水果。

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5.难道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6.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 7.学校了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 8.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比较陌生。 9.他的家乡是长治市人。

10.只要你说的对,我们才会改正。 11.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唯爱为大

王鼎钧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在山东,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儿子,组成一个家庭。山东人常说“无仇恨不成父子”,也许因为有代沟,也许到了反抗期,十六岁的儿子和父亲闹翻,离家出走。就在儿子掉头不顾的时候,母亲追出来,一路追赶,一路叮咛:“孩子啊,你出去散散心,什么时候想回来,你就回来。”儿子走后,母亲除了倚门倚闾以外,每天晚上都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每晚睡前都收拾孩子的床铺,把被子打开,枕头摆好。每天都烧半锅稀饭,灶下留着火烬。每天夜里都不闩门。终有一天,她的儿子回来了,白天怕羞,躲在村外的树林里等天黑,等夜深,窗户上的灯光给了他勇气,他站在自家门外,伸手推门,他的手一碰到门,门就开了。进了门,掀起锅盖,舀起稀饭就喝,掀起被窝,倒头便睡。一天风雨就这样过去。

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也在山东,也是一夫一妻一子三口之家,也是儿子离家出走,那父亲一路追,一路骂:“你死在外面好了,敢回来,我打断你的狗腿!”第二天,做父亲的就找来锁匠,大门换了新锁。终有一天,他的儿子也回来了,也是躲在村外的树林里等夜深,可是下面的情节不同,他推门推不开,用原来的钥匙开门,投不进。他在门外徘徊了半夜,没有勇气叫喊,又向村外走去。这一去音讯杳然,生死茫茫,任凭做父母的追悔莫及。“爱能遮盖别人的罪”,这话一点也不错。如果我们加以引申,遮盖了别人的罪,往往也就避免了自己的悲剧。前者是付出,后者是报偿。 (原载于《读者》2013第19期)

5. 同样是父子闹翻,同样是儿子离家出走,但前文中的母亲和后文中的父亲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所得到结果也完全不一样,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仔细揣摩儿子出走后,他们所说的话,各体现出他们怎样的心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天风雨就这样过去”一语双关,试做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他推门推不开,用原来的钥匙开门,投不进。他在门外徘徊了半夜,没有勇气叫喊,又向村外走去。”此时此刻,儿子的心中会怎样想?请设身处地为人物补充一段心理描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现实生活中,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难免会和父母产生矛盾冲突。面对矛盾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 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分)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4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分)

母亲的守望 ①自打上大学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游子,一只风筝。我浪迹天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飞到离家万里的南方来。总想衣锦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迟回家的行期。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带领妻儿回到相隔快20年的故乡去。

②和爹娘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和语言都化成了眼泪,四十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个不停。娘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象我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头安慰我一样。我就越发哭得厉害。怎么忍也忍不住。

③平静下来以后,娘便开始向我诉说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爹和娘现在早已不住在农村。他们随着哥哥和妹妹搬来县城,又搬了几次家,才住进现在的楼房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

④娘说:“一搬三穷。不少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没有办法。”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说:“你快来看,就是你早先写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点没敢动,怕你有用。”娘说着,弯下腰吃力地从床下拖出两只纸箱子来。

⑤我的心忽地一热,眼泪又涌上来。从中学时代开始迷上写作的我,那时总和娘共着一盏灯,在纸上写写划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曾写过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娘却把它们留下来了。

⑥我慢慢翻检着这些当年乱七八糟堆着现在却叠得整整齐齐已经发黄的纸片,虽然时间的先后错乱不顺,但上面的字迹仍然不断激起我对青年时代美好时光的回忆。我清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向娘交代过,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然而,娘竟然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它们!搬了几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这些东西她还珍藏着,我的亲娘啊! ⑦我看着这些东西,娘就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看着我。娘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写书的,写书的都了不起。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⑧\"儿。有用吗?\"娘在一边极小心地问我。\"有.有啊!\"我的亲娘啊!我用力点着头,眼泪也跟着落下来。我真的想大声地说句谢谢,可这是我的亲娘啊!

⑨在家的日子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纸页一张张认真整理好,装订起来。娘见我这样,高兴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说:“我就总觉着你的这些东西有用嘛。你爹想用它卷烟,让我挡住了,我宁肯上街给他买大白纸。我就琢磨着,啥没用,写的字总会有用的! ⑩临行,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两个纸箱留下。郑重其事地交给娘。我说,用它的时候我会回来取的。娘说:\"你放心,保证一页都不会少的。”说着,又小心翼翼把纸箱放回到床底下去。

⑾现在。我重新回到了南方。但我知道,我的根永远都会留在北方。因为在那里,我的娘在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选自《南方日报》,作者申平。文章有改动)

1.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4分)

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并说说写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4分) 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3.文章第③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4.文章写“我”对自己年轻时代写写划划留下的纸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把这个变化概括出来,并简要说说出现变化的原因。 ⑪ 年轻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年后回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一位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用一两句古诗文形容这种情感吗?请简要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第三部分:作文 请以《病历》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总结归纳:

…………………………………装………………………………………订……装………………………………………线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