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下室渗漏的原因 1.1 设计原因
1.1.1 伸缩缝的间距过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板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为 20m (露天)~30m(室内或土中),一旦伸缩缝间距超过这个范围,便需要进行额外的构造处理。但在实际的施工中,墙体、水泥板长度经常会超过这个范围,尤其在地下室的施工中,墙、板处的钢筋没有进行精密的热胀冷缩变形计算,使其更加容易产生裂缝。
1.1.2 对细部构造的处理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有些单位施工不够严密,顾此失彼,仅仅考虑到混凝土的自防水,而忽略了地下室施工应按照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来进行,使防水层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1.2 施工原因
1.2.1 混凝土施工无保证。(1)混凝土施工时要选用质检合格的原材料,搅拌时要有严格的用料配比标准,还要保证 UEA微膨胀剂在其有效使用期内,并且施工后要进行恰当的养护,但这些程序往往无法得到严格执行,造成混凝土坍落度大、极易出现裂缝。(2)浇捣混凝土的工作不彻底,使混凝土不够密实,直接后果便是混凝土很疏松,甚至出现了空隙,为渗水创造了条件。
1.2.2 构造处理工作不到位。实际施工中工作人员常常会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尤其是后浇带的施工,导致影响了整体的工程质量。
1.2.3 防水材料不合格。工程施工中使用了没有质检合格的防水材料,或施工不规范,或完成施工后没有对防水层采取应有的保护措施。
1.2.4 地下室墙长期暴露。墙体结构薄且长,因此难以抵制温度突变、湿度的侵蚀。并且施工时,墙体完成后无法保证马上回填土和建成墙顶,因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也导致了裂缝的产生。
1.3 伸缩缝(变形缝)原因:(1)地下工程变形过大,超过允许变形范围,主要是热胀冷缩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2)地下室变形缝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
快速位移,引起橡胶止水带的损坏;(3)橡胶止水带硫化不完全,时间久后产生老化断裂,或在施工时被钢钎凿坏。
2、控制混凝土裂缝
在对裂缝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缝都为收缩裂缝。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凝固时会散发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的內温上升,而外界条件使其表面的温度降低,这种温度差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混凝土表面便产生拉应力,内部出现压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抗裂强度时,便引起裂缝。因此要防治渗漏,关键是要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及其宽度。
2.1 设置伸缩缝。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为 20m (露天)~30m(室内或土中),混凝土的施工也应该遵循这个标准,即伸缩缝间距不超过30m。但我们也应考虑到,在实际施工时,回填土和完成顶盖的工作无法马上完成,因此我们一般在施工时将伸缩缝取为20m。
2.2 设置后浇带、膨胀加强带。在长期的工程施工中,设置后浇带以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已表现出极大的有效性。但后浇带施工后需要进行清理与凿毛,这一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处理不好会在后期的使用中产生渗漏。针对这一问题,可采用膨胀加强带连续浇筑法,即在收缩应力较大的地方浇筑加强带,使其产生较大的膨胀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2.3 合理配置水平钢筋。在施工时,水平钢筋保护层不能太大;还要保证防裂钢筋的适宜间距,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小直径钢筋来解决。还需要加强配筋,以避免温度所产生的收缩应力的影响。
3、精心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3.1 选用优质原材料:(1)水泥:应采用低水化热,铝酸三钙含量较低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32.5MPa;(2))砂、石:砂应采用沽净的中、粗砂,严格控制砂中含泥量不得超过 2%;石子应采用粒径较大的连续级配、级配良好,含泥量不大于l%的碎石或卵石;(3)外加剂和掺合料,合理使用外加剂、掺合剂、减水剂。减水剂可以增加灰水比,增加水泥用量,防止拌和过程中的和易性;而掺合剂的使用又能在保证不存在多余水分的基础上减少水泥的用量,极大的避免了水化熱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裂缝的产生。
3.2 混凝土的用料配合比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根据地下室的恶劣环境条件和特殊的施工方法,确定不同的塌落度。在确定用料配比时,要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配,且试配的标准应比预先设计要求的高,要精确保证外加剂、水泥、掺合剂的比例,以确保其和易性。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水泥强度不应超过0.55,但实际施工中,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以确定合理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抗渗性。综上所述,混凝土的用料比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配搅拌,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从根源上保证建筑质量。
4、应采取的防水堵漏措施
地下室的环境条件复杂,产生渗漏时也较难处理。但不论地下室出现何种情况的渗漏,都应该及时的把裂缝堵上,再制定实行有效的措施。
4.1 孔洞漏水修堵。这种堵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直接把孔洞塞住即可。在孔洞不大、漏水水压较小的渗漏中,处理时要首先把孔洞凿成以漏点为圆心的上下直径一致的圆形凹洞,直径乘深度的规格一般为 2×4、3×6、4×8(cm)的凹洞。然后把凹洞进行清洁处理,再将配比合格的M131速凝剂趁热塞进孔洞中,并使劲按紧压实,使其紧密贴合洞壁。这些步骤完成后,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确保已不漏水。有的孔洞修堵时仍然有水渗漏,这时就需要先用木棒削一个契,并用质检合格的防水材料进行防水处理,然后用契子将流水处堵住再按照上述方法用速凝剂封堵严实。
4.2 裂缝漏水的修堵。裂缝漏水的修堵与孔洞漏水的修堵具有相似性。先顺着裂缝方向凿成宽度×深度为2×4、3×6(era)、与地基垂直的长方形的凹槽,然后进行清洁处理。然后把与水泥拌好的速凝止水剂制成与凹槽相适应的的长方形条,发热后将其迅速填入其中,并使劲按压紧实,使速凝剂与凹槽贴合严密。对于较长的裂缝,可采用分段修补的方法。待观察几天无渗漏后,才能继续其它裂缝的修补。
4.3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修堵。蜂窝麻面渗水主要是由于施工不合格而产生的。处理这种渗漏时,第一步同样是要把渗漏处处理干净,然后对渗漏麻面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剔凿处理。堵漏时,要先用M179刷两道,再用强度等级比M179更高的防水材料抹平并压紧实,最后还要进行一些养护工作,以保证质量。
4.4 大面抹防水砂浆。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堵住了漏点,在观察后都需要涂抹防水砂浆,以避免因水压产生的二次渗漏。涂防水砂浆的步骤为--先墙面后地面,
先外墙后内墙,每面墙最少涂抹2层,最好3层,总厚度不少于2cm。还要注意保证每层涂抹的整体性,每层接茬处留出层次,墙角及墙面交界处要涂成圆弧形。
以上几点针对地下室的各种主要渗漏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施工中要注意:堵漏后不能马上涂抹防水砂浆,还需要观察3~5天,以避免水流会凭借一定的水压从补漏的薄弱处渗出。如果渗漏点不止一处,则对每个渗漏点都采用上述方法堵漏,即堵漏--观察--再堵漏--再观察的一般步骤,直到漏点被修堵完。
5、结束语
地下室工程建设中虽然经常出现渗漏问题,且解决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便一定能从问题中总结到经验,然后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一定会使渗漏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惠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2] GJ3-2002,J186-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