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边城课后题分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边城读后感,翠翠爱情悲剧原因的讨论

《边城》中,翠翠是一个主人公之一,她生活在湘西“边城”——一块民风淳朴善良,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滚滚尘寰的的土地上。但是她的爱情悲剧,不免让人有些悲叹,悲叹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说起翠翠的悲剧,不得不说起她身边的人们,是大家的共同“努力”,造就了这悲剧。 翠翠的爷爷,是一个让人看起来很老实,淳朴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从不贪小便宜,不会为了买肉多拿点费尽心机,也不为了自己生活的清贫感到悲伤和不快乐,这从小影响了翠翠形成天真善良,清纯可爱的性格。但是,祖父并不理解一个姑娘的真实心里想法,比如说在小说前半部分说到翠翠等爷爷着急,就逃出去让爷爷去找她,爷爷并不理解;还有后文爷爷在"城里"看到和听到的那些事,都不告诉翠翠,瞒着她,显出爷爷对翠翠的不理解:既然是翠翠的婚事,就应该让她完全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被蒙在鼓里的翠翠也只能进行着一种空想爱情,注定了结局不能符合翠翠和读者们的希望,这让整个故事更加充满悬念,同时也为后文翠翠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爷爷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让翠翠慢慢形成了依赖性过重,没有主见,遇事优柔寡断的缺点,爷爷没有让她更多的经历社会生活,没有摆脱亲人呵护照料,换言之是一种坐享其成,一切由大人包办好的心里,于是她也就更不可能有意识独立思考,以致抓住自己的命运,也给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次,傩送的问题,他和翠翠的爱情起源于他们还小的时候,傩送很老实,“有他妈妈的美德”,但是就是这份老实,让他不敢直接表露对翠翠的爱情,在等到哥哥已经上门提亲了的时候,他才反应过来,想到与哥哥“竞争”,于是他想到自己的长处,用歌声打败了哥哥,但是这也铸成了哥哥的出城做买卖,间接地造成了哥哥的死,这让傩送感到非常自责和后悔,后来对老船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大家在互相误会,其实本来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也越来越乱,从爷爷后来经常的“脑子很乱”、“有很多心事”就能看出折射出这个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傩送的一种藏在骨子里的妥协性,也是整个事件悲剧的原因,他没有对翠翠非常热情的追求,这让翠翠自己也觉得疑惑这份情到底是否有所属,两人就在这种互相不肯定对方心思的状态下挣扎,最后导致了悲剧。

周围环境也是造就她悲剧的一个原因,这在小说前部分对妓女和水手的描写中有所体现,在对翠翠母亲和那个军人的叙述中也有体现,在对整个边城的描写比如赛龙舟上也有体现,是这些共同造就了翠翠对爱情的不坚决和不“信任”。

为什么说这是翠翠的悲剧呢?当然因为翠翠本人原因最为重要。她对于爱情完全没有追求的行为,彻头彻尾是被动的,这种等待尤其消磨人的情感,让人慢慢的丧失信心和耐心。她天真地相信爱情会如她所愿,会到来,所以才会只在梦中期望“听到那人唱歌的歌声”,在梦中采摘虎耳草,虽然后来她确实去摘虎耳草,但是那显然是对悲惨现状的无力挣扎,因为追求爱情是追求人,而不是追求一株草,即便那株草代表着理想的爱情。作者说她采摘虎耳草,我认为其实是暗示她对傩送的感情由朦胧变得明晰和确定的表现,但是她始终消极等待没有争取,更加显出她的可恨之处,让读者觉得惋惜的同时产生生气的感觉,就像恨孔乙己一样。也许是湘西大自然的特点,与世无争,造就了她这样一种性格,也可能是爷爷的娇惯,或者是周围淳朴的民风的印象,也可能是人们对她主动的关爱,让她形成了这样的性格,总之,她的悲剧很大程度是她自己造成的

翠翠在作者笔下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姑娘,让人们觉得她过于完美,也许作者就是想将她变成一个美的化身,但是这实在让人觉得有些无法接受,比如说每次看到顺顺家和二老这些人的时候,翠翠都会躲到一边,经常会嗲声嗲气,还会非常任性的让爷爷陪着去看船,爷爷不去她就不去,无法让人相信一个没长大的小孩子会对爱情有成熟的追求,暗示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