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作者:孙桂香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11期
摘要: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学生生活中的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001-01
1.说教材:
1.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是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节《面积的认识》。
1.2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学生生活中的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1.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培养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和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1.4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
1.5教具学具。①教具:多媒体课件。②学具:进行小组活动用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硬币和方格纸。 2.说教法、学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建立面积的表象。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3.教学流程
3.1比赛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3.2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涂色比赛引入,“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块小黑板,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男生涂小黑板,女生涂纸,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此时可能会出现:
这样设计,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角色。初步感知面积有大有小。 4.教学程序
4.1激情导趣,导入新课。课的开始,我以淘气和笑笑进行涂色比赛为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让学生感知新的概念“面”。
4.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面积概念,理解面积的含义,在此部分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找表面。在这个活动我通过让学生摸摸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桌子的表面,让学生亲自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帮助学生建立表面的意识,引出面积的概念。
活动二:比较大小。首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出课件中出现的物体的表面及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时,出现了两个难以用肉眼直接判断出面积大小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此时的课堂中定会起争议,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兴趣浓。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来比较;会用摆硬币的方法比较;会用数格子来比较,而且我会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各种方法展示出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现了学法的多样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 4.3分层练习,巩固所学。我用多媒体呈现出了3个层次的练习。
(1)下面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主要采用数格子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有可能相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你能设计一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吗?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检验了他们对面积的认识。
(3)比较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本节课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综合运用。
4.4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完成练一练1和猜一猜
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数方格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并知道使用这种方法的条件是:图形上的方格大小必须统一。在比较中体会面积含义,为后面探索面积的计算做铺垫。 第二层次:通过点子图比较不同颜色面积的大小,完成练一练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理解在点子图上数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
第三层次:开放题练习,完成练一练
在方格纸上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数格子时,要注意不满1格的情况。 这环节,我组织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操作,交流,不断巩固,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5.全课总结
我把课堂的总结权交给学生,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本节课的重点加深了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