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谷杂粮源起

来源:画鸵萌宠网
五谷杂粮源起

我们的祖先还没有栽培作物的时候,依靠渔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嬾茎叶、种子、果实等生存。

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吃”重来都是我们生存的首要问题,狩猎回来的,动物肉食,不易保存,众群有先祖注意到生存所的在环境,青草越来越茂盛,当就有部落的人去研究这个东西。

稷(谷子):常见的狗尾草是它的野生种,我国到处有。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荆村、西安半坡村、河南陕县庙底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壳,说明我国在开始农耕时就栽培谷子。

黍:1931年,在山西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五谷杂粮黍穗和黍壳,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说明黍在我国也是在原始农业时代就已栽培的作物。

麦:有大麦、小麦的总称,但也往往把小麦简称为麦。1955年在安徽亳〔bó勃〕县钓鱼台的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期到公元前770年)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的小麦种粒,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栽培小麦了。

稻: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有稻的野生种。最近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相当数量的稻粒和稻草,距今大约已七千年。另外,早于河姆渡发掘的,有江苏无锡锡山公园、吴县草鞋山,浙江杭州水田畈〔fàn,贩〕、吴兴钱山漾,安徽肥东大陈墩,湖北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武昌洪山放鹰台,江西清江营盘里,福建福清东张,广东曲江石峡马坝,以及河南洛阳西高崖等三十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谷(或米)、稻壳、稻草等,品种有籼有粳,地区分布很广。

“五谷杂粮”之说,最迟出现于春秋时期,它被认为是周朝时期人们在饮食、衣着方面所依赖的五种主要农作物及其果实。《论语・微子》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说法,《周礼・天官》中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说法。不过,它们都没有具体指出“五谷”到底为哪五种粮食。

后人对“五谷”的解释多种多样。一说是麻、黍、稷、麦、豆,二说是稻、黍、稷、麦、菽(豆),三说是稻、稷、黍、菽(豆)、麻,等等。各种说法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其

中提到的谷物都是北方和中原一带常见的粮食作物。麦、稻、豆至今仍是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黍、稷则多生长于我国北部,前者做饭有黏性,后者不黏;麻主要用来纺线、织布,不过它的籽也可以食用。

“杂粮”一词出现得较晚,要到明清文献中才能发现,如《清史稿・食货志三》中提到“由津运京米麦杂粮”。通常来说,“杂粮”指米、麦这两种细粮以外的其他各种粗粮。过去,只有官宦富贵人家才可能常年吃米、麦,一般人则多以粗糙的“五谷杂粮”为食。今天,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杂粮”度日的景象已离我们而去,米、麦成了国人餐桌上的绝对主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